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5月8日電 題:對話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生命擺渡人”書寫愛的延續
作者 陳選斌 呂楊
在生與死的交界處,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用專業與溫情搭建起生命橋梁,讓逝去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他們是“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5月8日是第78個世界紅十字日,記者走進四川省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聆聽這群“生命擺渡人”的故事。
“四川現在有127位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大部分人都登記了器官捐獻志愿,包括我自己。”在“95后”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鄭旭東看來,這種“以身作則”并非偶然。“協調員經常見證生命的逝去與重生,比普通人更懂得器官捐獻的意義。”
工作中的鄭旭東。(右一)陳選斌 攝
2018年,醫學專業畢業的鄭旭東進入四川省紅十字會,2021年他考取了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資格證。鄭旭東坦言,臨床工作中目睹重癥患者因等不到器官而離世的無力感促使他作出選擇:“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我想讓更多器官衰竭患者看到希望。”如今,這個曾因年輕而被家屬質疑的協調員已成功協調800余例捐獻。
令鄭旭東印象深刻的是前年的一次捐獻:一位病痛纏身的老黨員強撐至零點鐘聲響起才停止呼吸,“他說要讓生命延續新的一天”,隨后捐獻了遺體。還有一位等待移植的器官衰竭患者,在生命最后時刻選擇捐出可用器官,“他想用這種方式幫助病友”。這些故事成為鄭旭東堅持的動力。
“我們的手機從不敢靜音,因為每一次震動都可能是生命的最后一次心跳。”鄭旭東的現場工作包括查驗死亡證明、核實親屬關系、調閱病歷資料等,每個環節都需嚴謹。他特別強調:“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絕不能以捐獻為目的介入,要先幫家屬解決實際困難。”曾有位逝者生前要求捐獻,但因親屬反對最終未能實現。“必須獲得所有直系親屬的一致同意,這是最基本的原則,也是對人的尊重。”
在手術室或是捐獻者的家中,協調員們會為捐獻者舉行小型告別儀式,這是他們對生命的致敬方式。工作中,鄭旭東始終遵循前輩傳授的經驗:素色著裝、言語溫和、隨身帶紙巾——這些細節,是安撫悲痛家屬的無聲關懷。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為捐獻者舉行小型告別儀式。(資料圖)受訪者提供
46歲的王淞是四川首批持證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之一。投身捐獻協調工作的12年間,他親歷并見證了器官捐獻事業的發展。2013年四川全省協調員不足20人,如今已增至127人,全國持證協調員規模已達數千人。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官網數據顯示,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已突破700萬人,累計實現捐獻近6萬例,捐獻器官總數逾18萬個。王淞表示,盡管數據增長顯著,但供需矛盾依然嚴峻,每一例成功捐獻背后,仍有無數患者在等待中離世。
在四川省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鐫刻著5768位捐獻者名字的紀念墻靜靜矗立。生前他們是教師、司機、工人、農民、學生……身后,他們以血肉之軀助力醫學教育,幫助素不相識的重癥患者重獲新生。截至目前,四川捐獻志愿登記人數達46.8萬余人,實現器官捐獻1998例,捐獻大器官5658個,為5000余名患者帶來重生希望。
在四川省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捐獻者家屬獻花緬懷逝者。(資料圖)陳選斌 攝
一邊是逝去,一邊是重生,這些“生命擺渡人”在每一次協調中書寫關于愛與延續的故事。在鄭旭東和王淞的辦公桌上,一張張人體器官捐獻家屬確認登記表和器官捐獻志愿登記證書靜靜擺放,等待下一次生命的呼喚。(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