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已經談妥,正式撤銷交往限制,與此同時,馮德萊恩打來電話,美方擔憂的事情終究還是出現。那么,此次中歐雙邊關系的新動向,究竟傳遞出哪些重要信號呢?
中歐之間的交往,曾因為制裁與反制裁而陷入低谷,但現在情況卻發生了實質性的戲劇性轉變。5月6日,中國外交部正式宣布,中方與歐洲議會已就全面取消交往限制達成一致,歐洲議會方面也作出回應,撤銷此前限制與中方官員會晤的內部指導方針。同一天,中國領導人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共同紀念中歐建交50周年。
中歐恢復交流,反映出雙方對當前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判斷發生了變化。過去幾年,中歐關系曾受制于一系列爭議問題:2021年,歐盟借口所謂人權問題對中方發起制裁,中國方面則予以堅決反制,隨后歐洲議會出臺了一系列內部限制政策,拒絕與中方官員接觸;到了2023年,這些限制進一步制度化,歐洲議會議員只要仍在中方制裁名單上,就被禁止會見中國人大代表,歐洲議會也不再派團訪華。
這種僵局直到今年年初情況開始松動,據香港媒體披露,在今年2月舉行的一次歐洲議會高層會議上,議長梅措拉親自提出要取消這些限制措施。此舉隨后在內部獲得支持,并最終在5月初正式生效。這一次,歐方不僅撤銷了限制,還配合中方同步宣布,全面恢復議會層面的交流合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記者會上表示,過去中歐立法機構交往一度遇冷,如今重啟交流是雙方對加強合作的共同期待,隨著恢復溝通機制,中歐將有望在多個領域重新展開對話。這種說法雖然平實,但實質意義重大:說明雙方都意識到過去的對抗并沒有給自身帶來任何實質好處,反而傷害了互信與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中歐關系整體趨于緩和的重要表現。此前的4月30日,中國外交部也就中歐交往釋放出積極信號,表示中歐關系正向好發展,雙方應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推動貿易自由化與便利化。而且中方還表示,歡迎更多歐洲議會議員訪華。
與此同時,馮德萊恩來電祝賀也釋放出明確信號——這不僅是禮節性的祝賀,更是象征性的政治動作,顯示出歐盟委員會對中歐關系回暖的認同態度。她的通話也恰逢歐盟內部政策調整落地時機,兩者呼應,意味著歐委會與歐洲議會之間在對華政策上的協調趨于一致。換句話說,中歐關系并非局限于單獨層面,而是在整體轉向務實合作。
相比之下,美國對這一動向表現出的則是明顯的警惕和不滿。特朗普貿易顧問納瓦羅近日接受英國《每日電訊報》采訪時,直截了當警告歐盟和英國不要因為中國給出一些經濟好處,就放松對華立場。他明確表示,“這種傾向會讓美歐貿易談判變得更加復雜。”
有分析認為,納瓦羅的觀點揭示了美國當前面臨的一個戰略困境:歐洲正在試圖擺脫美國的全面控制,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上,不愿再跟隨美國的強硬路線。事實上,英國目前也處于尷尬境地,一方面希望與中國恢復正常貿易,另一方面又不愿徹底惹惱華盛頓。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上個月訪問華盛頓時,嘗試推動對美關稅減免談判,并公開表達了對中國采取更嚴厲的態度,但私下里仍在尋求與中國重啟經濟合作。
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無疑是與特朗普對盟友的“壓榨”有關——重返白宮后,特朗普對全球發動了新一輪貿易戰,歐洲也未能逃過此劫。這一事件使得歐盟不得不重新評估與中美之間的戰略平衡。重啟與中國的高層交往,正是為了提前布局,以減少對美國的戰略依賴。
當然,中方也早就注意到這一機會窗口,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中國高層密集派出外交官訪問歐洲多個國家。與此同時,借著中歐建交50周年契機,中國積極推動恢復高層交往,倡導雙方共同維護多邊秩序。中國政府歐洲事務特別代表盧沙野在一次講話中,還專門點名批評特朗普政府“蠻橫霸道”,并稱“站在歐洲的立場,說實話有點心寒”。
而在此次與馮德萊恩的通話中,中國領導人更是直接挑明,中歐要捍衛公平正義,反對單邊霸凌,在此方針下,接下來只要雙方保持溝通、增進理解,就有機會逐步恢復正常關系。中歐都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體,合作是雙方的最大公約數。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沖突不斷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理性政府都不應再鼓吹脫鉤。
總之,美國所擔心的“中歐走近”,現在已經成為現實。而中歐這種走近,并非是要“結盟”針對美國,而是歐洲在現實壓力下的理性選擇。從這一角度看,美國如果真希望保持與歐洲的長期合作,那就不應再把盟友當作附庸看待。畢竟,無論是歐盟還是英國,都不愿在中美之間做出“非此即彼”的二選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