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廣東深圳龍崗區一處大型十字路口,一輛無人駕駛快遞車左轉過十字路口時疑似走錯路,與一輛在十字路口左轉道等紅燈的公交車“頂牛”,司機下車查看無奈搖頭的視頻引發關注。
經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核實,涉事車輛系新石器無人車公司產品,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就此事作出說明。
事發現場畫面
網友關注——
無人測試車,能不能載貨上路?
此次事件中,涉事車輛懸掛的“蘇X”測試車牌成為關注焦點。
交警處理事故畫面
對于網友的問題,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查詢發現,深圳市曾于2021年出臺《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該條例指出,智能駕駛車輛需取得公安機關核發的臨時行駛車號牌,并在指定路段、時段開展測試。測試期間,車輛需張貼“智能駕駛測試車輛”標識,且不得搭載無關人員或貨物。
2025年,深圳進一步擴大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試點范圍,明確此類車輛可在城市道路開展夜間運輸等場景測試,但需提交運營方案、自動駕駛功能檢測報告等材料,并接入政府監管平臺。
責任劃分——
無人車犯錯,該由誰擔責?
根據深圳現行規定,完全自動駕駛車輛發生違法行為時,責任由車輛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不涉及駕駛人扣分。
類似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7月27日,江蘇修訂的《道路交通安全條例》明確,完全自動駕駛汽車違法由汽車所有人或管理人擔責;北京、上海等地無人配送車試點中,也曾出現因系統誤判導致的占道或剮蹭事故,最終均以車輛所屬企業接受罰款或暫停測試資格收場。
截至發稿,深圳交警部門尚未公布此事的具體處罰措施,涉事公司亦未回應技術故障細節。
據了解,事發路段因道路標線變化,無人地圖未及時更新,導致無人車駛入錯誤的車道,造成數分鐘擁堵。事發后已升級地圖,避免此路段再次發生同類問題。
行業現狀——
技術與管理,還在“磨合期”
目前,全國已有20余個城市推出無人車管理政策。例如,北京累計投放超600臺無人物流車,深圳則在2025年提出加速功能型無人車規模化運營,重點覆蓋物流、環衛等場景。然而,技術成熟度與交通適配性仍存挑戰。
某無人車公司工作人員曾透露,無人車在復雜路況下可能因算法延遲或傳感器誤判導致異常停車,“目前能在道路上行駛的無人駕駛車,均已達到L4級(高度自動化):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如城市環境)可以完全自動駕駛,駕駛員不需要干預。但技術和道路管理還存在磨合期,即車輛技術雖已達到高度自動化,但其畢竟是基于算法無法像人類大腦一樣思考,因此當遇到復雜車況時,還是偶爾會出現令人尷尬的場面。”
專家建言——
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需與社會治理同頻共振
無人車出現道路異常的情況并非個例,2025年4月8日北京昌平區,一輛無人配送車與一轎車發生碰撞事故后未停車等待處置,自行駛離現場。
2025年4月8日,華商報大風新聞曾報道陜西省西咸新區中通快遞“九識無人車”在送貨途中發生異常——車輛左前輪卡住一輛倒地的電動車后未停止行駛,“渾然不知”繼續拖行。
陜西省社科院實踐哲學研究室主任王曉勇表示,當前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已暴露出技術創新、公共管理與社會認知三者間的深層矛盾。“技術迭代速度遠超于社會治理體系的更新節奏,公眾對新興事物的認知滯后性被進一步放大。”
王曉勇認為,部分企業存在“效率優先”的思維偏差,“快遞車占道看似是偶發事件,實則折射出技術測試環節的風險評估缺位。”他以航天領域“萬無一失”標準舉例作對比:載人航天工程將航天員生命安全置于絕對優先級,而當前部分自動駕駛企業卻將公共道路視為“天然試驗場”,甚至將社會風險默認為技術迭代的合理代價。
對此,他建議該車輛應加強分級測試機制:在封閉場地完成基礎測試后,先在車流較少的工業區、夜間時段試運行,待數據穩定再逐步擴大范圍。同時確保事故可追溯。面對技術帶來的治理挑戰,王曉勇指出現存三大短板:其一是責任認定機制模糊,目前雖有“車輛所有人擔責”的規定,但缺乏配套的快速理賠通道;其二是基礎設施滯后,現有道路系統與無人車感知技術存在適配斷層;其三是公眾救濟渠道不暢,普通車主遭遇無人車事故時易陷入維權困境。
王曉勇以中老年駕駛群體舉例,無人車測試若一味追求復雜路況下的技術突破,可能加劇中老年駕駛員的道路適應困境。他倡導建立技術包容性評估體系,在算法設計中納入不同群體的行為特征數據,涉及公共安全的技術產品也應建立多維評價體系。
延伸閱讀
來自杭州的車主沈先生剛提了新車,上牌沒多久車就被撞了個大坑,當他想找肇事司機追責時,卻發現肇事車沒有人駕駛,怎么回事?
剛提60萬新車就被撞
肇事車卻沒有司機
12月26日,浙江杭州,杭州問界M9車主沈先生,在駕車出車位時,被后方駛來的一輛無人快遞車撞上,交警判定沈先生主責,無人快遞車次責,沈先生對此不認可。
沈先生回憶事發經過
沈先生介紹,他這輛問界M9落地60多萬元,剛上牌沒幾天。他當時準備開出車位,看到左后方有個開雙閃的無人快遞車駛來,并減速停了一下。
沈先生以為無人車停下了,才把車開出車位。結果剛開出一半,無人快遞車就撞到了前車門上。
行車記錄儀拍攝畫面
撞上后,無人車好像知道出事了一般,自動倒進了路邊停車位。
無人車倒車
交警開具事故認定書
車主:不認可
沈先生問界M9左前車門凹了一塊,修理費要一萬多元。交警開具事故認定書,認定沈先生負事故主要責任,無人車這方負次要責任。對此,沈先生不認可。
沈先生新車被撞出大坑
無人車上有快遞公司標志,運營方是新石器慧通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交警到場后,新石器的工作人員調出了無人車當時的行車數據。
新石器無人車
數據顯示,當時無人車時速從20多km/h減速到6km/h后,又加速到25km/h,然后撞上了問界M9。
沈先生稱,新石器的工作人員也沒有解釋為什么無人車沒識別到問界M9,我覺得這個就跟碰瓷一樣的。
沈先生表示,無人車因為沒人駕駛,所以它一定要確保車子百分之百的安全。當你發現前方有障礙物的時候,你一定要能夠及時剎停。
現在他覺得,無人車的事故主體是有問題的,這種情況下,首先應該去追究他們的問題。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在該路段嘗試站在無人快遞車前方,快遞車減速停車。
快遞無人車在記者前減速停車
相關公司回應
后續,新石器無人車公司回應稱,已第一時間聯系車主,并致以誠摯歉意,目前已獲車主諒解,后續將積極配合交警部門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全方位強化運營管理。
公司的無人車具備杭州政府部門審批許可,擁有合法路權且在運營過程中嚴格遵循交通法規及相關政策,確保合法合規可控。
快遞無人車在街上行駛
網友吵翻
對于這件事是誰的責任,網友們吵翻了,部分網友覺得問界司機有一定責任。
路人路:你出車位不看后視鏡的么,要是個騎電瓶車的你還得給騎車的人看傷呢,節目最后也說了,無人快遞車是有合法路權的。
楊楊是萌寵:出車位不看后視鏡嗎?得虧是無人車,還能幫你擔部分責任,有人駕駛的問界妥妥是全責。
吳清風老吳:我看車主也是轉出來后略停了下,然后又繼續轉出來了,明顯是想跟無人車搶路。主責沒毛病,判全責也沒毛病,你就應該讓車先過去啊。
頭像僅對sb可見:這個沒辦法,你起步到并入主路之前,路權都是最低的,該剎車的是你而不是對方。
Rebecca瑪奇朵:這個和有人駕駛無人駕駛沒有一毛錢關系,道交法規定,駛出停車位的車輛需仔細觀察,不得妨礙正常車輛行駛。而且一般按照規定應該是你全責的,我覺得交警給無人駕駛車輛定了個次責已經算有點和稀泥了,又是一個我鬧我有理的。
還有網友覺得無人車就應該更注重安全,突然加速也有問題。
深藏BluE___:這個也不能怪問界車主,那個玩意是先剎停,然后再快速加速到25km的,車主說了出去前看了后視鏡以為它停了才變道拉出去的。
PUCCA大小姐:但實話說,就算他看了后視鏡,這無人車先減速再加速,誰也預判不了。正常人理解減速就是讓行,就是可以先出來了,誰知道無人車在耍你來個急加速。(另外,這車主就不應該承認自己疏于觀察)
11維下的膜和弦:正常人開電動車會減速避讓,然后看到有車開出來再加速撞上去的?這一看就是無人車的程序設計有很大問題。
那一秒的雨滴:有路權不代表可以撞車呀,如果是人怎么辦?
wood-sw:路上開車不就是大家相互看位置,相互避讓么。按照無人車這操作,以后你開車你就別變道,只要你變道 別人就加速撞你,反正是你的鍋。
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