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人的一面明鏡
■李要軍
1955年9月27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授予元帥軍銜及勛章典禮,在中南海紫光閣西邊的國務院禮堂舉行了授予將官軍銜和勛章典禮。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軍銜、勛章是對開國將帥們艱苦卓絕、功勛卓著革命生涯的充分肯定。他們受之無愧卻淡泊名利,有的推卻,有的謙讓,有的自請降銜。這當中,許光達因為3次提交降銜申請,被毛澤東譽為“共產黨人自身的一面明鏡”。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如果追問許光達何以成為共產黨人的明鏡,首先要說“信仰”二字。許光達原名許德華,后來改名“許光達”,寓意“在黨的領導下,不懈奮斗,必達光明的彼岸”。當蔣介石舉起反革命屠刀,許光達身邊不少黃埔軍校同學退出了共產黨,但許光達堅決表示“死不退出共產黨”。
后來,由于個人負傷、敵人追捕等多種原因,他幾次與黨失去聯系。無論九死一生,還是顛沛流離,他都做到不找到黨不罷休。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許光達奉命從九江赴南昌參加起義。到達南昌時,起義部隊卻已經撤離,同行的幾名黨員不知如何是好,許光達堅定地說:“黨指給我們一條光明的大道,我們決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找到部隊。”冒著生命危險,他終于在江西寧都趕上起義部隊。有人問:“為何追敗軍之師?”他答:“雖敗猶榮。”又問:“這不是去送死嗎?”他答:“雖死猶生!”
“觀于明鏡,則疵瑕不滯于軀。”生死面前,許光達這面明鏡讓我們看到什么是共產黨員的信仰,什么是共產黨人的舍生忘死。1932年1月,許光達在戰斗中中彈負傷,子彈距心臟僅有幾厘米。當時,蘇區醫院條件有限,幾次手術都無法取出子彈。后經黨組織安排,他輾轉到蘇聯接受治療并進行軍事學習。
如何用權,許光達亦樹起一面明鏡。有一次,組織上考慮到他多次負傷,還患有嚴重的風濕病,為他購買了兩個沙發床,他堅持自己照單交了錢,并撕掉了發票。他說:“這是自己用的東西,又能買得起,讓公家報銷是不合理的。”
治軍嚴治家亦嚴。1952年,中央決定軍隊一大批干部轉業到地方工作。許光達的妻子鄒靖華本可繼續留在部隊,他卻動員妻子響應黨的號召,帶頭轉業到地方工作。
1955年八一建軍節,當許光達得知自己將要被授予大將軍銜后,身經百戰、戎馬倥傯的他卻感到惶恐不安。他從德、才、資、功等方面反思自己,認為對革命的貢獻少,而黨和人民給自己的榮譽及待遇太高。
軍銜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責任。在全軍這次軍銜評定工作中,絕大多數干部秉持一個態度:堅決服從組織決定,授什么軍銜就是什么軍銜。但也有個別干部因為“肩上的豆豆”鬧情緒。毛澤東不乏諷喻地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然而,看到許光達在降銜申請書中寫下,“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曾向賀副主席面請降銜。現在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勛卓著者以大將”,毛澤東激動地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500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500年后,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
以鏡自照見形容,以人自照見吉兇。許光達這面明鏡,是矢志不渝跟黨走的明鏡,是清白家風不染塵的明鏡,是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譽的明鏡,是“大賢秉高鑒,公燭無私光”的明鏡。我們用這面明鏡照一照自己,就會在對標對表中少一些孤芳自賞、自以為是,多一些見賢思齊的奮起直追、自我凈化的警醒,永葆共產黨人應有的高風亮節、浩然正氣和政治本色。
責任編輯:侯磊 王瀝慷 王超
來源:解放軍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