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這事,實在太丟人了,這里有一個細節,印度發動軍事行動之后,立刻向聯合國,還有美、俄等國發布了通告,表明了軍事行動的目標,還有結果,唯獨沒有通告中國。這里面存在一個時間差,發布到國際上,和實際戰果確認的時候出現了數個小時偏差。就在這段時間內,印度官方認為的大獲全勝沒有出現,反而是自己被擊落了6架戰機。這讓莫迪政府措手不及,甚至顏面無存。
按照印度媒體一貫作風,對于巴基斯坦的進攻行動一定會被重點渲染,而這次印度媒體卻罕見沉寂了下去,特別是戰斗機被擊落的事實,印度媒體一度承認了3架戰機被擊落,但又很快刪除了相關報道。
被擊落的戰機
對于莫迪而言,這算是奇恥大辱,對于沉浸在“大印度”夢想中的印度人來說,這場慘敗更是不可思議,圍觀陣風戰機殘骸的印度村民,甚至認為這些殘骸是被印軍擊落的巴基斯坦戰機。
而最大的輸家已經出現,陣風戰斗機的制造商“達索”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當家武器,居然被中國制造的導彈擊落。不管從性能上,還是電子集成水平上來說,“陣風”都屬于第一梯隊的產品,對于巴基斯坦手里的梟龍或者殲10來說,占據一定的優勢,但誰能想到,到了印度手里,還沒亮相就被干掉3架!
“陣風”屬于“達索”第一梯隊的產品
要理順為啥印度空軍慘敗至此,要從多方面去探討,首先印度面臨裝備整合難題,說白了就是萬國造,印度空軍主力機型如"陣風"和蘇-30MKI存在數據鏈互不兼容問題。例如"陣風"與俄制A-50EI預警機需通過語音通信協調,而巴方ZDK-03預警機與殲-10CE通過Link-17數據鏈實現實時協同,形成"發現即摧毀"的殺傷鏈。
而另外一款被擊落的戰機,蘇-30MKI使用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只有140-160公里,而巴方殲-10CE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200公里以上,配合射程200-300公里的PL-15導彈,形成"先敵開火"優勢。印軍"陣風"配備的"流星"導彈射程僅150公里,且需依賴載機持續制導。人員方面,印度飛行員年均訓練140小時,低于巴方180小時;"陣風"戰機維護依賴法國技術團隊,戰時響應速度受限。而巴方通過中巴聯合演習,已熟練掌握體系化作戰模式。
印度空軍主力機型如"陣風"和蘇-30MKI存在數據鏈互不兼容問題
殲-10CE與PL-15組合優勢,巴方殲-10CE可掛載4枚PL-15+2枚PL-10E,形成超視距飽和攻擊能力。PL-15采用雙脈沖發動機和主動雷達制導,末端速度達5馬赫,壓制印方R-77導彈(射程80公里)。實戰中,巴方可能利用預警機中繼制導,在印機未進入有效射程前完成擊殺。"梟龍"Block3該機單價5000萬美元(僅為"陣風"1/6),搭載KLJ-7A雷達和PL-15后,可與殲-10CE形成高低搭配。其模塊化設計允許快速整合中國新型彈藥,北斗導航系統則避免了對GPS的依賴。紅旗-9P與LY-80中程防空系統構成多層攔截網,配合殲-10CE前出部署,形成"空中禁區"。巴方可能通過電子誘餌誘導印機雷達開機,再實施反輻射打擊。
圖為戰機殘骸
這次印巴空戰驗證了"預警機+四代半戰機+遠程導彈"的殺傷鏈有效性,標志著中國軍工從單一裝備出口向作戰體系輸出的轉型。巴方81%的武器裝備來自中國,形成陸??仗祀娋W全域協同能力。巴方以1/3的軍費規模,通過精準裝備采購和戰術創新,實現對印軍"萬國牌"裝備體系的降維打擊。這為中小國家對抗軍事強國提供了新思路。
經歷這一仗,莫迪陷入兩難選擇,一邊面臨國內民族主義壓力與國際制裁風險。若承認戰損將動搖"陣風神話",但繼續升級可能觸發巴方戰術核武器反擊。印軍或轉向海上封鎖或網絡戰等低風險領域報復。
停在跑道的戰機
在國際上,印度處境略顯尷尬,中美俄形成微妙制衡,美國默許印度行動以牽制中國,但限制F-16使用;中國加速向巴交付紅旗-9B和殲-10CE,并在中巴經濟走廊部署安全部隊;俄羅斯繼續履行對結論:技術革命改寫南亞規則
此次空戰不僅是裝備性能的較量,更是作戰體系與軍事思想的代際跨越。中國軍工通過"技術授權+體系輸出"模式,正在重塑地區安全架構。未來48小時的國際調停窗口,將成為避免核危機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