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下午,創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深入推進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在省行政中心舉行。省委依法治省辦成員、省司法廳副廳長張國安,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汪紹平,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何漢翔,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羅順進,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崔益群,蕪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尹春華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省委宣傳部新聞發布處處長汪曄宇主持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現場
NEWS
新聞發布會現場(許夢宇 攝)
發布人:省委依法治省辦成員、省司法廳副廳長 張國安(許夢宇 攝)
發布人: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汪紹平(許夢宇 攝)
發布人: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 何漢翔(許夢宇 攝)
發布人:省發展改革委二級巡視員 羅順進(許夢宇 攝)
發布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二級巡視員 崔益群(許夢宇 攝)
發布人:蕪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尹春華(許夢宇 攝)
新聞發布會主要內容
省委依法治省辦成員、省司法廳副廳長 張國安
去年以來,全省各級各有關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錨定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全鏈條貫通發力,連續4年清單化推進實施全省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十項重點行動,豐富拓展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行政檢查“綜合查一次”、信用修復“一件事”、六尺巷工作法等具有安徽辨識度的法治成果,民營企業對我省法治環境滿意度持續保持高位。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一是法治支撐體系更趨完善。出臺《安徽省企業技術改造促進條例》《安徽省價格條例》等34件法規規章,編譯首批41部涉經濟領域省政府規章,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規規章政策983件,初步形成《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主干的“1+N”營商環境法治支撐體系。
二是依法履職更加規范。審查省政府重大事項567件,提出審查意見870余條。排查整治涉企行政執法突出問題88個,辦理免罰輕罰案件3.4萬余起,減免罰款3.8億元。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兌付財政資金77.7億元、惠及企業2.6萬家。
三是涉企糾紛化解更有實效。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辦結涉企行政復議案件4433件,調解和解率24.63%,為企業挽回經濟損失2.4億元。
四是法治服務更為精準。深化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改革,為企業和群眾減免證明材料約157萬件次。深入推進律師結對服務重點項目建設,497家律師事務所、2476名律師與1149個省重點項目結對,法律服務覆蓋率超75%。
2025年,我們將緊扣《創優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舉措(2025版)》,堅持把企業感受度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扎實開展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成效鞏固提升行動,做實做細重商、安商、親商、暖商、護商各項工作。重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緊扣發展定位,強化“一攬子”良法供給。高質量推進《安徽省開發區條例》《安徽省知識產權保護與促進條例》等20件年度政府立法項目,加強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立法研究,推進政府立法與經濟社會發展銜接促進。深化政府基層立法聯系點建設,改進涉企立法征求意見機制,拓寬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渠道。推動出臺安徽省政府立法審查辦法,建立合法性審查與公平競爭審查“雙審協同”機制,加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防止“政策打架”帶來的“合成謬誤”。動態清理涉及不平等對待企業的法規規章政策,依法開展行政復議附帶審查規范性文件工作,切實以良法善治保障營商環境的穩定性和透明度。
二是突出依法行政,營造“可預期”政務環境。以提升政府系統依法行政能力為牽引,深化“府院”“府檢”聯動,接續清查各級政府在招商引資、產業扶持、采購投資等方面“說到做不到”問題,拓寬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覆蓋面。建好用好省市縣鄉四級政府招商引資合同協議履約監管平臺,強化億元以上招商引資項目監管,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統籌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今年下半年在蕪湖試點基礎上全省推廣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建成并運行全省統一的行政檢查管理平臺,力爭跨部門、跨層級、跨領域聯合檢查實施率達到80%以上。鞏固拓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100%成果,進一步提高主要負責人的出庭應訴率,推深做實行政案件“以案促改”,讓行政敗訴案件成為法治政府建設的生動教材。
三是立足可感可及,貫通“全周期”服務鏈條。主動融入全省重點、新興產業鏈發展格局,創新實施法治賦能產業鏈工程,努力為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法律服務。針對初創期企業,開展“法律服務進萬企”等活動,建立新入經營主體合規告知制度,幫助排查化解“生命初期”風險隱患,提供“預約式”“菜單式”法律服務。針對成長期企業,常態化開展涉企矛盾糾紛排查,試點推行商事調解、律師調解市場化運作,實質化解涉企合同、生產經營、知識產權等領域糾紛,及時幫助修復信用信息。針對成熟期企業,積極開展“律企結對”活動,提供資本市場融資、投資并購等更加專業化的法律服務。組建全省涉外法律服務中心,提示海外貿易風險,指導應對跨境貿易摩擦,以更加精細化服務幫助企業“走出去”。針對轉型期企業,提供破產重整、清算等法律服務,建立企業破產管理人與投資人銜接機制,穩妥推動“僵尸企業”出清、盤活企業資產。
四是注重系統集成,實行“多元化”權益保護。充分發揮政法機關懲治違法、保護合法、規范執法、公正司法等職能作用,協同化機制化常態化保護經營主體合法權益。落實包容審慎監管,在更多領域推行輕微違法行為依法不予行政處罰清單,強化行政復議監督糾錯功能,探索實施行政執法“觀察期”制度,依法規制惡意舉報、濫用舉報權利進行職業索賠等違法違規行為。聚焦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知識產權等重點領域,依法懲治侵企違法犯罪行為,嚴厲打擊“網絡黑嘴”“職業閉店人”等黑灰產業鏈,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司法力度。健全執法司法權力運行監督管理機制,全力糾治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嚴防“超權限、超范圍、超期限”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為,切實提升執法司法質量和公信力。
答記者問
中國新聞社記者
規范涉企執法行為,是企業廣泛關注的問題。請問,安徽省針對行政執法行為不規范、亂作為、不作為、任性執法、多頭執法、違規異地執法、趨利性執法及過罰不當等問題,有什么針對性改革舉措?
張國安
行政執法是政府履行法定責任、管理經濟社會事務的主要方式,大多數都與企業經營發展、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去年以來,省司法廳把規范涉企行政執法監管作為創優法治化營商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開展涉企行政執法專項整治和監督,排查整治逐利執法、選擇性執法、隨意檢查等突出問題,有效提升了行政執法監管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2025年,省司法廳將深入踐行執法為民理念,以統籌開展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為抓手,以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為切入點,進一步規范涉企行政執法監管行為,切實做到“管住風險、無事不擾”。
一是以問題糾治為重點。緊盯執法亂作為等4類重點問題,食品藥品、生態環境等10個行政執法重點領域,以及罰沒收入異常增長等3類重點地區,綜合運用多種渠道和方式廣泛收集問題線索,梳理形成問題清單,按照省負總責、市縣主抓、司法行政部門統籌、業務主管部門協同的原則,分級分類糾治一批企業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二是以數字賦能為支撐。依托現有的全省行政執法綜合管理監督平臺,上線全省涉企行政檢查公示專欄,推動各級行政檢查主體、事項依據、標準、計劃等內容依法向社會公示。建設全省統一的行政檢查管理平臺,打通各行政執法部門信息壁壘,加強數據監測和統計分析,推廣運用“行政檢查碼”,實現執法檢查數據“一口采集、多部門使用、全流程監管”。
三是以執法監督為保障。推動各級政府行政執法協調監督機構實體化運行,通過法治審核、執法情況評估、案卷評查、行政復議等方式及時糾偏糾錯。制定涉企行政執法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工作指引、行政執法人員文明執法指引等,進一步完善行政執法人員常態化培訓、資格考試等工作機制,切實提升行政執法人員能力和水平。
法治日報記者
據悉,今年安徽省將推廣運用“六尺巷工作法”,進一步實施“多元調解+司法確認”等工作機制,促進商事糾紛實質性化解。請介紹一下具體做法和改革舉措。
汪紹平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推廣運用“六尺巷工作法”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人民內部矛盾要用調解的辦法解決”等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動實踐。今年,全省法院在“六尺巷六步走”調解工作法入選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的基礎上,持續把“六尺巷工作法”有機融入法院解紛工作,優化“多元調解+司法確認”等工作機制,進一步推動商事糾紛源頭預防和前端化解。
一是突出擔當作為,服務高質量發展。省高院針對市場主體關心關注的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堵點痛點問題,進一步研提多元化解工作舉措,以健全高效的工作機制推進商事糾紛多元化解。同時,鞏固深化立案登記制改革成果,將所有訴至法院的涉企糾紛均納入審判全流程管理,優化涉企糾紛立案后先行調解及轉入審理程序流程銜接,依法保障商事主體訴權。
二是立足審判職能,促推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拓寬“總對總”合作“朋友圈”,充分發揮與省工商聯、省中小企業協會等省直“總對總”合作單位在線訴調對接機制作用,吸引更多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入駐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發揮工商聯、商會、行業性組織在商事矛盾糾紛化解中的專業優勢,推動更多商事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前端。
三是發揮“多元調解+司法確認”優勢,賦能商事糾紛化解質效。持續推動《關于進一步推進商會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工作的若干規定》落實落細,深入推進“商會調解+司法確認”工作模式,對商事案件進一步加強調解引導、司法確認、督促履行,促進更多商事糾紛實質性化解。常態化發布商事糾紛調解典型案例,發揮安徽“法院+商會”調解品牌優勢,進一步提升商事主體對調解的知曉度、首選度和滿意度,助力商事主體降低維權成本、減少訴累。
安徽交通廣播記者
近日,國務院公布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請問,安徽在貫徹落實條例方面有什么預期目標和重點舉措,如何實現對歷史遺留問題的攻堅清零,有什么常態化的政策機制保障賬款清欠到位、承諾兌現到位?
崔益群
自2020年9月國家施行《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以下簡稱《條例》)以來,我廳共幫助3724家企業清理被拖欠賬款54.21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2023年和2024年我省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投訴線索化解率均居全國前列。國務院新修訂的《條例》將于6月1日施行,我廳高度重視,全力推動貫徹落實,確保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清欠到位。
一是抓好條例宣貫。切實發揮好省清欠辦作用,通過益企服務云、微信公眾號等開展宣貫解讀,幫助中小企業知曉、掌握、用好條例;督促機關、事業單位、大型企業學法守法。建立健全快發現、快核查、快辦結、快完善、快監督、快問效“六快”清欠工作機制,全力保障《條例》落實落細。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二是認真辦理投訴。嚴格落實全程跟蹤督辦制度,安排專人負責,實行清單化、閉環式辦理,全面提升投訴辦理標準化、程序化、高效化水平。對各類平臺轉來的和企業直接投訴,一律當天辦理,做到快速響應。對辦理投訴緩慢、不履行還款協議的投訴事項掛牌督辦。
三是全面摸底排查。不定期開展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全面摸排工作,對新摸排出的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建立明細臺賬,逐筆編制清償計劃,明確責任主體、化解方式和化解期限,確保“應清盡清”。
四是加大問責力度。依據新修訂的《條例》中監督管理有關條款,會同有關單位對拖欠中小企業款項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不良社會影響的,對機關、事業單位在公務消費、辦公用房、經費安排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對大型企業在財政資金支持、投資項目審批、融資獲取、市場準入、資質評定、評優評先等方面依法依規予以限制。
五是強化源頭治理。依據新修訂的《條例》中款項支付規定有關條款,會同財政、發展改革部門等督促各地、各單位嚴格落實《預算法》《政府投資條例》和我省出臺的《關于解決拖欠企業賬款問題的若干措施》。組織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和大型企業開展2024年度逾期未支付中小企業賬款披露工作,著力實現對歷史遺留問題動態攻堅清零。
國際商報記者
近年來,惡意舉報、職業索賠等現象時有發生,給企業帶來很大困擾。請問安徽在有效遏制惡意舉報方面有什么針對性改革措施?
何漢翔
濫用舉報權進行職業索賠行為,不僅干擾企業正常經營,也破壞了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對此,省市場監管局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一是規范處置流程。針對市場監管領域內的惡意投訴舉報行為典型特征,堅持分類處理。加強省、市、縣三級聯動,共享惡意投訴舉報信息,便于區別審慎處理。
二是包容審慎監管。落實《長三角地區市場監管領域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處罰和從輕減輕處罰規定》,對于食品標識標注、廣告、主體登記等領域的輕微違法,經營主體及時改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免罰或輕罰。
三是出臺規制文件。指導合肥、亳州、淮南、淮北、宿州、滁州等6個市局聯合司法、公安、法院、信訪等部門出臺依法規制惡意投訴舉報行為政策文件。2024年,全省市場監管系統接收疑似惡意投訴舉報9.13萬件,總量首次出現下降。
下一步,我們將立足崗位職責,創新監管模式,進一步遏制惡意舉報、職業索賠等違法違規行為。
一是完善制度機制。積極推動相關法規政策的修訂和完善,進一步明確惡意舉報、職業索賠行為的認定標準、處理程序和法律責任,為監管執法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依據。適時制定出臺依法處置市場監管領域惡意投訴舉報行為等制度文件,形成規制惡意投訴舉報行為的制度合力。
二是建立異常名錄。探索建立全省市場監管投訴舉報異常名錄歸集系統,推動異常名錄全省系統共建共享。發揮長三角投訴協作工作機制,推動建立長三角投訴舉報異常名錄信息交互和共享機制。
三是加強監管執法。深入推行服務型執法,將服務貫穿于執法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各環節。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執法人員對惡意舉報、職業索賠行為的識別能力和依法處置能力。定期組織案例研討,不斷提升執法水平和辦案質量。
四是深化部門協同。進一步加強與司法、公安、網信等部門的協同配合,建立常態化的協作機制,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治理格局。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督促平臺落實主體責任,對利用網絡平臺實施惡意舉報、職業索賠的行為進行及時處置。
新華網記者
企業非常關心信用修復問題。請問,安徽在深化企業信用修復“一件事”改革,推動實現“一次申請、全面修復”方面有什么預期目標和創新舉措?
羅順進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系列制度和措施,提升企業信用修復效能。我省積極貫徹落實國家部署要求,于2024年5月印發了《安徽省信用修復“一件事”實施方案(試行)》,全面實施失信行為認定書、信用修復告知書和信用合規提示書“三書同達”制度,幫助引導企業及時完成信用修復。但是也要看到,修復規則不統一、部門之間協同不到位、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與政府部門信息不同步等問題仍然存在。針對這些問題,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健全統一規范、協同共享、科學高效的信用修復制度,鼓勵失信主體主動糾正失信行為”。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做好信用修復工作,重點從統一規范、強化協同、加強監管三個方面落實好相關要求。
在統一規范方面。統籌建立行政處罰、異常經營名錄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等信用信息修復指引,推動企業通過“信用中國”網站統一申請信用修復,行業主管部門通過“信用中國”網站統一受理反饋,讓企業和群眾“只進一扇門”,實現信用修復集成辦、高效辦。同時,按照過罰相當原則,根據失信行為的嚴重程度,統一設置公示期限和修復條件,提高信用監管精準性,最大程度減輕企業負擔。
在強化協同方面。信用修復涉及多個部門和領域,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對提升企業信用修復效能和用戶體驗至關重要。我省已實現“信用安徽”網站與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安徽)修復結果互認、實時共享。下一步,持續推動司法機關、行業主管部門等信用修復協同,實現企業一次修復、多系統自動共享。
在加強監管方面。我們注意到,一些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存在信用信息更新不及時、要求有償修復等問題,還有一些不法分子謊稱能夠“提前修復”而借機斂財。在此強調一下,信用修復是政府向企業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會也不允許以任何形式收取任何費用。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強化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全流程監管,會同相關部門嚴厲打擊有償刪除、公示虛假信息等信用修復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營造良好的信用修復環境。
中安在線記者
我們了解到,為進一步嚴格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堅決遏制亂檢查,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安徽將在蕪湖市開展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試點。請問,蕪湖作為全省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試點市,將采取哪些重點舉措推動改革真正落地見效?
尹春華
蕪湖市將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作為規范行政執法、建設法治政府、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環節,聚焦“減少檢查次數、提升執法質效、提高企業滿意度”目標,推動機制重構、流程再造、數字賦能等,取得初步成效。
一是拓展應用場景。全面整合涉企行政檢查事項,先后發布四批“綜合查一次”聯查事項清單,將43個行業領域的1877個單部門檢查事項整合為396個聯查事項,整合率78.9%。目前,全市累計通過“綜合查一次”聯合檢查企業1743家次,減少檢查次數2799次,較改革前減少約61.6%。
二是深化數字賦能。在全省率先全面運用“檢查碼”,明確要求“無碼不入企,入企必亮碼”,實現行政檢查全過程可追溯、可監督。目前,全市通過“檢查碼”開展入企檢查2800余次。創新打造蕪湖市“綜合查一次”平臺—執法E站,通過數據碰撞,強化執法協同、自動預警、歸集評價、督查督辦網上流轉,全面提升檢查質效。全市多部門聯查率自2月份的7.6%提升至4月份的48.5%。
三是強化政企互動。在工貿等31個領域推廣運用檢查標準清單,并提前發放給企業,引導企業自查自糾。除法定原因外,檢查主體應通過“檢查碼”將檢查時間、方式等內容事先告知企業,并主動與企業商議入企行程。綜合信用評價、社會責任、執法監管、投訴輿情等要素為企業賦分畫像,將低風險企業納入“白名單庫”,減少檢查頻次;將高風險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對象庫”,加大監管力度,促進企業誠信經營。尊重企業意愿,對不愿意接受聯合檢查的企業,開通自主申報通道,建立“非聯查企業庫”。進一步規范涉企行政指導,厘清行政指導與行政檢查界限,實行“邀約制”,做到“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視頻制作丨虞結志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優化信息平臺,系統總結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試點經驗,推動實踐經驗向制度成果轉化,制定《蕪湖市規范涉企行政檢查 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二十項措施》,出臺政府規章《蕪湖市“綜合查一次”管理辦法》,打造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樣板,實現檢查效能與企業滿意度“雙提升”,為全省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蕪湖經驗。
責編| 顧盼編輯| 王玲 袁丹丹
主辦單位| 安徽省網信辦、省政府新聞辦
平臺建設及技術支持| 安徽新媒體集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