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一年一度的大學生“畢業季”即將拉開帷幕。值此時間窗口,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以下簡稱《就業意見》),從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指導服務體系、求職招聘體系、困難群體幫扶體系、監測評價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六個方面,對加快構建與優化高校畢業生的全鏈條就業服務體系做出了清晰部署,其中優化人才培養供給體系位列“六大體系”之首。
今年有1222萬大學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比去年多了43萬,且還是國內高校畢業生規模連續三年超過千萬,另外,今年高考人數預計超1400萬,而這樣的增長趨勢也將持續到2035年。一方面是高考學生人數與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量疊加,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率不理想,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們所面對的就業壓力很大。
在不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企業所普遍反映的“招工難”卻成為了常態,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市場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不匹配。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過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但鉗工、焊工、養老護理員等一線技工普遍短缺,高技能人才更是稀缺無比。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是因為高等學校的產出與產業結構和企業崗位需求出現顯著錯位,高等學校發展步伐嚴重滯后于市場創新速度。
就宏觀布局看,無論是學科設置還是專業設置與課程設置,不少學校缺乏對技術變革與產業升級的起碼敏感度,對日益走弱的就業信號也熟視無睹,同時生源供給充分的粗暴認知更強化著不少高校抱殘守缺的偏好;就微觀個體而言,教師用一本書和一門課講穿十余年,甚至一本教案吃一生的依然大有人在,而且不少也只是空談理論,講授內容還嚴重脫離實踐;科學研究方面,絕大多數高等學校僅將課題項目申請視為自身評級與升格之用,能夠貼近學生就業的研究課題少之又少。
實際上,從2003年開始,教育部便不斷發布要求高等學校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的指導性意見。至2022年,教育部創建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紅黃牌”提示制度,試圖以此推動各地各高校學科專業調整進程;去年年底,教育部又提出推進國家人才供需大數據平臺建設,利用AI模型分析崗位需求與專業對應關系,由此牽引高校加快專業調整步伐。
總體來看,目前高校在教育供給有效性、貼近社會需求真實性以及供需適配精準性方面仍存調適能量不足的短板,《就業意見》首先由此強調要加快國家人才供需大數據平臺建設,推進人才需求數據共享歸集,創建人才需求數據庫,同時推進國家戰略人才需求分析會商,綜合比對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大數據,開展人才供需關系前瞻性分析,定期發布急需學科專業引導發展清單,同時組織地方和高校開展新設學科專業人才需求論證、存量學科專業就業狀況評估,藉此生成以供需適配為導向的高等教育專業和資源結構動態調整布局。
在優化人才培養供給體系方面,《就業意見》提出的政策創新最大亮點不是在人才供需狀況的科學研判上,而是提出了要完善招生計劃、人才培養與就業聯動機制,也就是說今后畢業生的就業狀況決定著一個學校的招生規模,而學生招進來后,要按照國家、市場和企業的需求培養,質言之,學科與專業的取舍去留都由就業指標說了算,通過強化就業反饋機制,形成“招生—培養—就業—反饋”的閉環調節體系,推動高校的學科與專業布局從“被動適應”走向“主動引領”。
基于就業對招生計劃與人才培養發揮著風向標作用,《就業意見》強調要推進就業評價改革,創新就業質量評價工具,分級分類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綜合評價,在此基礎上,將畢業生就業質量和工作評價結果納入高校教育教學和學科建設評估、“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的指標因子中。作為基礎性支撐因素,《就業意見》指出要完善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課程標準,推動高校將其列為必修課,打造一批國家規劃教材、示范課程和教學成果。與此同時,為推動專職就業指導教師的有效擴容,《就業意見》明確暢通高校就業指導教師職業發展路徑,發布職業標準,將生涯教育與就業指導納入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鼓勵就業指導教師等申報相應職稱,同時打造一批高水平就業指導教師培訓實踐基地。相信在這些舉措協同合力之下,大學生就業的前景將會日益向好。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