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正式向全世界承認了殲-10C的戰果,結論就一句話——“一機雙殺”戰力驚人,美制F-16全程寸功未立。
圖為戰斗機演習畫面
兩名美國官員日前向路透社透露,巴基斯坦軍方在此次沖突中動用了一架中國制造的殲-10CE戰斗機,并成功擊落至少兩架印度空軍戰機,其中包括一架法國制造的“陣風”(Rafale)戰斗機。
這一戰果若屬實,將標志著中國戰機首次在實戰中同時擊落俄制蘇-30MKI和法制“陣風”,并開創現代空戰中“一機雙殺”的空戰紀錄。
從技術角度來看,殲-10CE配備AESA雷達、霹靂-15E遠程導彈,射程可達145公里以上,具備對空中預警目標進行先發制人的能力。而印度方面使用的“流星”導彈(Meteor)最大射程約150公里,理論上具備一定對抗能力。
然而,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鏈系統,印度空軍各機型之間協同作戰能力有限,導致戰場感知與指揮體系嚴重脫節。
此次事件不僅凸顯了中國制空戰體系的技術成熟度,也暴露了印度空軍裝備混雜、戰術落后的問題。
陣風戰機的殘骸
更重要的是,殲-10CE和霹靂-15E的組合,在中國空軍最近十年構建的裝備體系中只是入門級。
而這種級別的搭配在體系的加持下,都能對印度空軍形成碾壓態勢。
那么比他更先進的五代機殲-20和六代機,再配合上霹靂-17乃至傳說中的霹靂-21,能在實戰中打出怎樣的效果,大家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目前,印度政府仍未就具體損失做出回應,僅表示“正在調查相關情況”。而在華盛頓,美軍高層正密切關注這場中印戰機之間的較量,以評估未來在中國臺灣或其他印太熱點地區發生軍事對峙時,中美武器系統的實際對抗表現。
外媒相關報道截圖
與此同時,法國達索公司及歐洲導彈制造商也未立即發表評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場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空戰,已經打破了過去幾十年來“西方優勢不可動搖”的空戰神話。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戰斗中,巴基斯坦的美制F-16戰機并未參與作戰,而是由其殲-10CE和JF-17梟龍戰機主導空戰,配合霹靂-15E遠程導彈實施打擊。
圖為霹靂-15E遠程導彈
盡管印度空軍尚未正式承認任何戰損,但結合多方信息判斷,這極可能是殲-10CE搭載霹靂-15E導彈,在超視距范圍內完成的“一箭雙雕”式擊殺。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此次空戰的結果,不僅凸顯了中國制空戰體系的技術成熟度,也暴露了印度空軍裝備混雜、戰術落后的問題。
另外,一架殲-10CE在一次交戰中同時擊落“陣風”與蘇-30MKI,也標志著中系戰機首次在實戰中,展現出對西方先進戰機和俄制裝備的全面壓制力。
更重要的是,殲-10CE和霹靂-15E的組合,在中國空軍最近十年構建的裝備體系中只是入門級。
而這種級別的搭配在體系的加持下,都能對印度空軍形成碾壓態勢。
那么比他更先進的五代機殲-20和六代機,再配合上霹靂-17乃至傳說中的霹靂-21,能在實戰中打出怎樣的效果,大家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戰術創新與戰略信號:華盛頓高度關注】
對于美國而言,這場發生在南亞次大陸的空戰具有更深遠的意義。正如一名美國官員所說:“華盛頓正在密切關注中國先進戰斗機與西方對手的較量,以了解北京在臺灣或更廣泛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攤牌中可能如何表現。”
這番話揭示出一個關鍵事實——美國情報機構正將此次空戰視為一場潛在臺海沖突的預演。
圖為印度空軍士兵
目前,美軍在印太地區的主要假想敵包括中國空軍的殲-10C、殲-16、殲-20等先進戰機。而此次巴基斯坦殲-10CE的表現,無疑為美方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戰數據。
例如,殲-10CE如何在復雜電子戰環境下鎖定并擊落“陣風”戰機?霹靂-15E導彈是否具備真正意義上的遠程攔截能力?這些細節對于美軍未來制定針對中國空軍的戰術策略至關重要。
印巴沖突畫面
【美國的戰略考量:模擬臺海沖突的現實投影】
美國國防部和中央情報局早已將印巴沖突視為全球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試驗場。而在當前中美關系日益緊張、臺海局勢持續升溫的背景下,此類空戰更是成為觀察中國軍事體系實際戰斗力的關鍵窗口。
被擊落戰機的殘骸
首先,殲-10CE的AESA雷達與霹靂-15E導彈組合,已經在多次對抗演習中展現出了極強的遠程打擊能力。如今,它在實戰中面對的是印度空軍最先進的“陣風”戰機,且成功將其擊落,這意味著中國的空戰體系已經具備遠距離、高精度、快速反應的能力,這對于美軍未來在西太平洋方向上的部署策略構成直接影響。
其次,此次空戰再次驗證了中國遠程導彈系統的穿透力。霹靂-15E導彈的最大射程已超過145公里,甚至有部分分析認為其有效攔截范圍可延伸至180公里以上。如果這種導彈在臺海沖突中被部署于福建或海南島基地,那么美軍駐日韓的F-15、F-16乃至F-35等型號,都可能處于其打擊圈內。因此,美國軍方對此類武器的實際效能格外關注。
再者,巴基斯坦此次采取的戰術模式——即利用殲-10CE在高空鎖定目標后發動遠程打擊、梟龍戰機提供掩護、ZDK-03預警機提供實時引導——也為解放軍未來在臺海、南海的作戰方式提供了參考。
美軍分析人員認為,這種“分布式作戰+遠程打擊”的模式,正是中國近年來在南海巡航、臺海威懾行動中所采用的核心策略之一。
最后,此次空戰進一步加劇了美國對“中國軍工崛起”的擔憂。過去幾十年,印度一直是美國高端武器出口的重要市場,而巴基斯坦則是中國武器體系的長期用戶。
如今,當這兩個國家的空中力量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卻是中系戰機完勝西系戰機。這無疑動搖了美國長期以來對盟友武器出口的信任基礎。
圖為陣風戰機
【結語:印巴空戰背后,是中美軍事競爭的縮影】
隨著印巴局勢不斷惡化,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這不僅僅是一場邊境摩擦,而是一次現代戰爭體系的深度碰撞。
一邊是依賴美歐裝備、體系割裂的印度空軍;另一邊是依托中國技術支持、擁有完整空戰鏈條的巴基斯坦空軍。
雙方在短時間內爆發高強度空戰,不僅檢驗了各自的作戰體系,也為外界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戰術樣本。
而對于美國而言,這次空戰不僅僅是新聞事件,更是一場關于未來的推演。華盛頓正密切追蹤每一項作戰數據,試圖從中提煉出有關中國空軍真實戰斗力的信息。
畢竟,今天的印控克什米爾天空上演的,很可能是明天臺海的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