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近日,有著“三峽門戶”之稱的湖北宜昌市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該市人才總量已達到86.2萬人,城區新集聚人才超8萬人。
與人才數量持續增長相對應的是,2024年,宜昌經濟總量首次突破6000億元,達到6191億元,四年連跨兩個千億臺階,并由此成為“中部非省會第一城”。
宜昌市至喜長江大橋。視覺中國 圖
近年來,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長江經濟帶戰略縱深推進的大背景下,作為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宜昌,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走出了一條“聚人氣、強動能、提能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城市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宜昌的持續發展進位,到底是如何實現的?背后又蘊藏著怎樣的獨有密碼?
01
由單一“傳統化工”升級為“3+2”現代主導產業體系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基石。產業強,則城市興。梳理宜昌近年來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產業動能的更新換代和持續壯大,可謂是其成功“逆襲”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在過去很長時間里,依托長江水運交通、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優勢,化工產業一直是宜昌的支柱和優勢產業,在整個工業化發展格局中扮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曾貢獻了宜昌近一半的GDP。但由于傳統化工產業帶來的環境問題,也使得宜昌率先面臨處理好發展和保護關系的考驗。
2018年前后,作為“長江大保護”的立規之地,宜昌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果斷打響了一場產業轉型升級戰,引導化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經過數年的持續努力,宜昌不僅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也站上了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
全球鋰電巨頭欣旺達和東風汽車聯手,在宜昌建起規模宏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 澎湃新聞記者 陳鑫露 圖
先后招引寧德時代、欣旺達東風、萬華化學、多氟多新材料等一批龍頭企業落戶,推動化工產業加速向新能源新材料賽道迭代躍升,加快建設磷化工循環產業集群。由于在多措并舉解決“化工圍江”問題并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了顯著成效,宜昌的相關經驗做法還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并在沿江11個省市推廣。
當然,化工產業的“脫胎換骨”,只是宜昌因地制宜重構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一環。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之余,宜昌的新興產業也呈現出蓄勢突破之勢。
截至2024年底,隨著生命健康產業跨過千億門檻,宜昌已形成現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它們與大數據及算力、文化旅游,共同構建起了“3+2”主導產業格局——城市產業結構和動能,都可以說是“煥然一新”,由過去單一的“傳統化工”裂變為復合化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這一成績的取得,有兩個因素,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是,宜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非常果斷,行動較早。得益于“時間差”優勢,宜昌不僅抓住了傳統化工產業轉型的“先機”,也成功搭上了新能源、大數據等新興產業的“快車”。
其次,宜昌的“一個龍頭企業、一個產業鏈條、一個發展片區、一個配套政策、一個評估團隊”的“五個一”招商模式,成效顯著。如2024年,宜昌就有35個過50億元項目簽約落戶。此外,華中氟硅產業園等9個總投資435億元的現代化工項目、微生態菌劑產業化等8個總投資135億元的生命健康及合成生物項目、國家先進計算中心等8個總投資209億元的大數據和算力項目集群加快推進。
02
以創新為驅動,走好新型工業化和綠色發展之路
產業轉型升級是一個宏觀層面的說法。具體到一個地方,產業體系的重塑到底該如何進行——“怎么轉、升向哪”,既要精準因應全球產業發展的大趨勢,也要充分結合自身實際,突出比較優勢。而宜昌“3+2”主導產業格局的成功構建,在這兩個方面,都可以說是成功示范。
一是,突出了工業化、制造業。
引人注目的一個細節是,宜昌市“新春第一會”已連續兩年聚焦新型工業化。今年的“新春第一會”,即宜昌市加快新型工業化發展大會就明確,2025年,宜昌現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裝備、大數據及算力經濟等四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總規模將沖刺4700億元。
眾所周知,近年來制造業在全球范圍的重要性都進一步提升。不少一二線城市都明確提出要把制造業作為“立市之本”,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而像宜昌這樣的內陸城市,在工業化程度上本身就與頭部城市存在落差,再加之服務業優勢相對不那么突出,就應該筑牢制造業基礎。因此,宜昌緊緊聚焦新型工業化來推進產業體系的重構,“3+2”主導產業體系中基本上也是以制造業為主,這無疑是對全球產業發展規律的積極順應。
二是,注重提升產業體系的含“綠”量。
宜昌的“3+2”主導產業體系中,像新能源及高端裝備、生命健康、大數據及算力、文化旅游等,都屬于“綠色經濟”,這與宜昌本身在“長江大保護”中的特殊地位有著內在的契合,也充分結合了宜昌在清潔能源、數據資源等方面的獨特優勢。
如圍繞寧德時代邦普、楚能新能源、欣旺達等鏈主企業,宜昌目前就實現了從電池上游礦產資源到電池材料生產、電芯電池制造,再到廢舊電池回收梯級利用的新能源全產業鏈覆蓋,致力于打造循環經濟樣板區。
再比如,近年來,世界上載電量最大的純電動旅游客船“長江三峽1”號、國內首艘500kW級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陸續在宜昌下水……綠色船舶制造業如今已成為宜昌迅猛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
此外,依托綠色水電和區域安全等優勢,宜昌集中“點亮”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宜昌)中心、信息高鐵華中樞紐站、點軍區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全市算力突破2000P,在建超10000P,正加快成為湖北省最大規模算力集群。并且,這些算力資源將繼續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等注入澎湃動能。
宜昌超大規模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效果圖)。宜昌市數據局 圖
一定程度上說,聚焦新型工業化和綠色發展的宜昌現代產業體系的打造,不僅是立足于滿足當下的產業轉型需要,也深度體現了前瞻性,是真正站在了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一邊。
任何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都離不開“創新”二字。客觀說,在創新要素方面,宜昌本身并不占優。但宜昌并沒有回避這一點,而是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大“補課”。
近年來,宜昌以提升創新策源力為目標,以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抓手,統籌推進七大“創新工程”。如實施創新平臺能級提升工程。高標準打造“1+1+1+N”實驗室體系,強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協同攻關;實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工程。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科技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區域創新協同發展工程。建立跨區域聯合創新機制,夯實都市圈協同共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
這些“補課”行動的效果是比較明顯的。2024年,宜昌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700家、3200家,較2023年分別新增332家、540家;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共32項,其中3個項目榮獲湖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牽頭完成的獲獎項目總量和一等獎數量均位居全省同類市州第一。
但創新能力的提升必須久久為功。今年初,宜昌又出臺推進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全力建設現代產業創新中心、長江大保護場景應用創新中心和創新生態中心,打造全省區域協同的策源區。包括優化實施“三峽英才”計劃,支持企事業單位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武漢市等人才技術密集地區建立“人才飛地”,計劃到2027年,引進高層次科創人才2000人以上。并提出,用3年時間,爭創1家國家級創新平臺,培育2家全國科技領軍企業、5家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25家省級創新平臺。
可以說,堅持工業化、綠色化方向,以創新為依托,宜昌打贏了一場產業轉型“攻堅戰”,成功實現了城市動能的優化迭代。
03
完善交通網、推進協同發展,深挖“樞紐賦能”
如果說產業升級,是每個地方構建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答題,那么,在產業之外,能在多大程度上因地制宜地充分挖掘和放大自身的比較優勢,則往往是一個地方能否構建差異化競爭力、深挖長遠發展“護城河”的關鍵一步。
宜昌坐擁三峽和葛洲壩兩座超級水利工程,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在比較優勢上,一個最顯著的關鍵詞就是“樞紐”。
長江秭歸港碼頭停泊的游輪。視覺中國 圖
目前,宜昌提出的三大發展戰略中就包括“樞紐賦能”,并明確要實施樞紐能級、樞紐貿易、樞紐產業、樞紐生態四大提升行動,切實把樞紐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具體來看,“樞紐賦能”之于宜昌,可以從“交通物流樞紐”和“區域協同發展樞紐”這兩個維度來審視。
在交通物流樞紐建設上,宜昌地處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與西部大開發戰略交匯點,是國家“6軸7廊8通道”綜合立體交通網中沿江主軸與二湛通道的“黃金十字”交匯處,可以說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得益于此,宜昌在2019年就獲批全國首批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并持續提升綜合交通能級,初步形成水、鐵、公、空、管五大運輸方式全覆蓋的立體交通網絡。
展望未來,交通物流樞紐建設上,宜昌的空間和潛力巨大。如高鐵方面,目前宜昌有宜涪、武宜、宜興3條在建高鐵,同時宜常高鐵也獲批即將開工。未來,宜昌將實現從“十字路口”向“米字型”高鐵樞紐的躍升,成為聯系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長三角城市群之間的重要節點樞紐。
航空方面,去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再度突破300萬人次,并且,國際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10萬人次,繼武漢天河機場后,湖北省第二個年出入境客流量達到10萬人次大關的航空口岸。
水路方面,作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樞紐貨運量連續三年突破1.5億噸,且三峽水運新通道即將啟動建設,宜昌將進入“新三峽時代”。
同時,宜昌還將加快建設4座長江大橋、10條高速公路,加快補齊航空客貨運物流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完善“鐵水公空管”多式聯運體系,著力打造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此外,還明確要積極融入中歐(亞)班列國際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打通至寧波、廈門、廣州、欽州的扇形對外開放物流通道,努力建設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交通物流樞紐能級的全面提升,將為宜昌的產業發展、對外開放,打開新的想象空間。特別是在“雙循環”格局下,這種優勢將被進一步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交通樞紐地位的確立,對地方發展來說不僅僅意味著成為一個物流中轉的重要節點,更是在整體降低一個地方的綜合物流成本,并吸納更多發展要素的聚集,從而為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也就是說,“通道優勢”最終也將轉化為更多的產業優勢。
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視覺中國 圖
在今天,城市發展,早就告別“單打獨斗”的階段。尤其是對于城市能級并不突出的城市而言,更要在借力跨區域協同發展中,積極尋求資源、要素、市場等的增量空間,從而抬高發展上限。這方面,“東西聯結、南北交匯”的宜昌,同樣機遇顯著。
在湖北省內,宜昌是打造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在省外,宜昌是連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與武漢都市圈的重要節點。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深化規劃協同、產業協同、創新協同、開放協同、生態協同,必將釋放更強的協同發展能量。
如創新協同方面,宜昌可借力武漢科教優勢,創新資源布局、加強要素整合,促進平臺共建、人才共育、產業共聯;產業協同方面,以宜昌東部產業新區為依托,做大做強“宜荊荊”磷化工等優勢產業集群,推進“當枝松宜東”百強聚集區建設,可進一步夯實“金三角”發展根基。
此外,宜昌還提出要做活樞紐生態。如加快整合平臺口岸功能、貿易功能、服務功能,培育引進供應鏈示范企業,不斷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顧名思義,無論是哪個維度的“樞紐”,都蘊藏著開放、連接之意,象征的是一種對外的輻射力、帶動力。湖北很早就賦予了宜昌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角色,也即它的發展,不僅僅是指自身要更“強大”,更要對周邊地區產生應有的輻射帶動作用。
日前湖北省委書記王忠林在宜昌調研時就強調,宜昌要在加快提升能級上下功夫,切實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責任,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推動經濟發展提速、城市功能提質、區域影響提升。這是壓力,也是機遇。
近年來,不少省份都提出了要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但像宜昌這樣有著如此明顯樞紐優勢的副中心城市,卻并不多。據此,繼續擴大樞紐能級,自然是宜昌在未來發展上值得重點挖掘的比較優勢。
04
超越規模和體量,實現發展“質”的躍升
因長江而“生”、因三峽而“興”,借力長江航運、三線工程、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建設,宜昌實現了從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再到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但是,這并不只是城市體量、經濟總量等“量”的提升,也更是方方面面“質”的躍升。
一是,內生動能顯著增強。
說到宜昌,人們立馬聯想到長江航運、葛洲壩和三峽大壩等“標簽”,這些都對應著明顯的靠區位條件和外部政策加持的意味。而實際上,宜昌能夠快速崛起為具有影響力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且在整個中西部都屬于佼佼者,更為根本的原因還是真正把外部的機遇、政策轉化為發展的內生動力。
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園綜合碼頭,湖北三寧化工的5000多噸硫酸銨和尿素正在裝船發往南京港,經南京港轉運出口。湖北日報 圖
這方面,一個具有標志性的觀察視角是,作為普通地級市的宜昌,展現出了強大的產品制造和輸出能力。近年來,宜昌深入實施品牌強市戰略,催生培育了一大批如安琪酵母、興發化工、三寧化工、奧美醫療、東陽光生化制藥等“宜昌品牌”。像安琪酵母產品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產品暢銷170多個國家和地區;興發集團在多國設立營銷平臺,產品遠銷116個國家和地區;亞洲最大的麻醉藥品研發生產企業——宜昌人福的產品出口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球每7臺鋼琴就有一臺“宜昌造”。宜昌年產立式鋼琴和三角鋼琴約7萬臺,誕生于此的“長江牌”鋼琴是首個登上國際大型賽事舞臺的中國鋼琴品牌,產品蜚聲海內外。
如今的“宜昌制造”,從化工產品到醫藥,從汽車到輪船,從機電產品到農產品等,都已經通江達海走向全球,成為城市內生動能的一種外化表現。
二是,對外形象更為豐滿。
雖然時至今日,提到宜昌還是必提“三峽”,但“三峽”之外,宜昌也擁有了其他多元化的城市新IP。
水電之都宜昌。視覺中國 圖
如除了“世界水電之都”,宜昌的“算力之都”也聲名鵲起。目前的宜昌,三峽壩區數據中心聚集區、宜昌電子信息產業園、三峽(宜昌)大數據產業園、西陵人工智能產業園“一區三園”布局初步形成。今年起,宜昌實施信息基礎設施三年行動,預計2025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將突破1000億元,建成具備2萬標準機架存儲、3000P以上智算的融合算力基礎設施。
另外,在近年來競爭日益激烈的文旅賽道中,宜昌的存在感也越來越強。2024年,宜昌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180億元,接待國內游客連續兩年突破1億人次大關,總量居全省第二。宜昌不僅將文化旅游納入全市“3+2”主導產業布局,而且還入圍首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全國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湖北層面也明確宜昌要在加強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上奮勇爭先。包括利用好豐富的文旅資源,深入挖掘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巴楚文化內涵,把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持續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宜昌段)建設,推動屈原、昭君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發展,全力培育清江畫廊、三峽人家等文旅品牌,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晝夜交替中的美麗三峽。視覺中國 圖
可見,如今的宜昌已不僅僅有三峽工程這樣的“國之重器”,也有銷往全球的宜昌造“爆款”,更有可以吸引五湖四海游客的文旅服務。
其實,宜昌對外形象的變化,從城市功能的開拓上也能夠得到直接說明。近年來,宜昌深入實施“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三大發展戰略,整體提升發展能級、發展速度、發展質效、發展后勁,努力在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中奮勇爭先,加快打造成為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很明顯,這些多元化的功能和定位,遠遠突破了外界對于“三峽門戶”、“水電之都”的想象。
三是,城市能級和品質大提升。
截至2024年底,宜昌常住人口接近400萬、GDP超過6000億,躋身全國城市50強,屬于Ⅱ型大城市。并明確,以同屬長江沿線、產業門類相似的江蘇常州作為對標城市。
既有“大國重器”的加持,又有相對完善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顯著的樞紐地位,還有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中排名靠前的經濟規模,宜昌的城市綜合能級,在內陸地級市中堪稱是領頭羊式的存在。
當然,城市的發展目的,是為了“人”。近年來,宜昌在城市人居環境的更新、公共服務的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等方面,也持續用力,不斷增強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并成為湖北省唯一一個衛冕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城市。一個能夠反映這座城市內在品質提升的重要指標是,2024年,宜昌城區新增12.4萬人,是為數不多的人口凈流入城市之一。
置于新的歷史方位下,在打造漢襄宜“金三角”的重要支撐、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的新征途上,宜昌正在繼續乘風破浪、不斷精進,書寫更多的城市勵志故事,也為如何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和放大區位優勢,如何持續提升城市的發展能級,提供一個具有借鑒意義的新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