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鑾眉,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中國園藝學會壓花分會常務理事,曾獲評“福建省三八紅旗手”。
本文為《中國審判》雜志原創稿件
文| 本刊記者 常翔宇 通訊員 許奕圣
“花農”“教師”“全國人大代表”“生態技術調查官”……這些都是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陸鑾眉身上的“標簽”。
作為一名“花農”,陸鑾眉深耕農業領域,致力于花卉種植技術的研究與推廣;作為一名教師,她創新教學方式,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人才;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她始終堅持為人民群眾代言發聲;作為一名生態技術調查官,她發揮專業優勢,不遺余力地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貢獻力量……
2025年已是陸鑾眉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的第8個年頭。“想要做好人民的代表,得始終以人民利益為己任,關注民生、反映民意、維護民利,認真履行職責和使命,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陸鑾眉說。
01
“我想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花卉”
“我父親愛種花,家里的小陽臺種滿了菊花、百合花,我小時候看到這些花就覺得很漂亮。”受父親影響,陸鑾眉從小就十分喜愛各種花卉。
高考填報志愿時,本想成為設計師的陸鑾眉在看到南京農業大學有觀賞園藝專業時,立即修改了志愿,報考了南京農業大學。“我一直都很喜歡花,從來沒有后悔過!”對于當初的選擇,盡管很多人并不理解,但陸鑾眉依舊滿心歡喜。
1990年,大學畢業的陸鑾眉前往福建省熱帶科學研究所工作。1992年,陸鑾眉獲得一次公派出國學習的機會——前往世界第三大鮮花生產國哥倫比亞,學習月季的栽培和采后保鮮技術。
“在國外學習期間,我每天早晨五點就跟企業的工人一起下地干活。從栽種到培育再到采收,不敢落下每一個流程的一丁點工藝。”陸鑾眉回憶道。
回國后,陸鑾眉就萌生了自己種花的念頭。在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五峰農場的一小塊土地上,她開始嘗試鮮切花的科技推廣項目。功夫不負有心人。陸鑾眉栽培出來的月季花品質很高,很快就在漳州市區僅有的幾家花店打開了銷路。福州、廈門的鮮花批發商也慕名而來。
2008年,陸鑾眉成為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的一名教師。作為一名“園丁”,她不斷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將科研開發、實踐經驗融入教學過程。
“我想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花卉。”陸鑾眉說。為此,她經常帶領學生到校外基地參與科研實踐項目,把課堂搬到室外,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創新意識。
02
“人民代表為人民,我永遠在路上”
“在調研中,許多花農常和我抱怨,由于三角梅畏寒,一到冬季就得將花挪到溫室,市場銷售也趨于停滯。我希望未來能培育出更多抗寒、耐陰、耐鹽堿的新品種,讓天性怕凍的三角梅‘敲開’冬季市場的大門。”在陸鑾眉看來,人大代表的作用不僅是深入一線及時發現問題、向上反饋問題,還要深入研究問題、全力以赴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
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人大代表,陸鑾眉經常深入鄉鎮、企業、院校走訪調研,推動解決重點工作、重大項目的堵點、難點、痛點問題。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陸鑾眉帶來了“推動兩岸中醫藥融合發展”“在漳州設立融合發展示范校”等12份建議。在她看來,當前漳州正積極搶抓重大戰略機遇,著力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經貿、產業對臺“五大板塊”深度融合,如果能以兩岸“教育圈”的融合輻射推動兩岸“文化圈”“科技圈”“產業圈”以及高層次人才互動交流,就可以助力“兩岸一家親、閩臺親上親”的氛圍更加濃厚,促使交流合作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
“人民群眾的托舉給了我溫暖和力量,也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初心:腳下沾著泥土,心中裝著百姓,肩上才能有擔當。人民代表為人民,我永遠在路上。”陸鑾眉說。
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陸鑾眉共提交了80份建議和4份議案,內容涉及多方面。其中,“將福建省九龍江等流域新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納入國家支持范圍”等多項建議被國家部委采納。
03
綠水青山的守護將更加堅實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人民法院第六個五年改革綱要(2024—2028年)》(以下簡稱《六五改革綱要》),明確提出了“探索建立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而這項制度從提出到落實過程中,都有陸鑾眉深度參與的身影。
2020年年初,福建省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生態庭的幾位法官帶著一份沉甸甸的課題來到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此行目的,是向陸鑾眉請教一個問題:涉生態環境案件的審判中,引入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是否具備可行性?
“生態環境案件涉及很多專業知識,法官在確認環境損害程度與生態修復方案時往往較為依賴鑒定結論。特別是破壞環境類的案件,如果缺乏技術支持,往往難以修復。”陸鑾眉說,“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參與司法制度完善和生態環境保護這兩項事業,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經多次探討交流,2020年6月,這項成果終于落地。漳州中院率先在全國探索建立了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陸鑾眉成為漳州法院首批生態技術專家庫成員之一。
2020年11月,在一起污染環境案件的庭審過程中,生態技術調查官首次“亮相”。兩位來自高校環境科學系的教師擔任案件生態技術調查官,從技術層面支持了案件審理。案件最終得以圓滿解決。生態環境技術調查官制度的建立不僅節省了高額鑒定費用,還解決了涉及水體污染認定及修復等問題,為案件的審理和執行提供了有效助力。
在此之后,該項制度被逐漸推廣,直至被寫入《六五改革綱要》。對于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的未來發展,陸鑾眉建議:“這一制度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加以完善:一是推動專家庫全國聯網,破解區域技術資源不均的難題;二是加強‘碳匯修復’等新興領域的技術規程建設;三是探索‘人工智能+生態司法’,通過大數據模型預判環境損害趨勢。”
本期封面及目錄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中國審判》雜志2025年第8期
中國審判新聞半月刊·總第366期
來源:《中國審判》雜志微信公眾號
編輯:逯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