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龍為學員們授課。
上海市委黨校供圖
“如何緊扣時代脈搏,推動理論創新?”“怎樣扎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理論鮮明的民族特色”……今年五四青年節前的一次專題黨課上,知名教授王公龍妙語連珠地向學員們發問,課堂氣氛熱烈。“王院長的課生動有趣,讓人意猶未盡。”“通過王院長的講解,我對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體系的博大和思想的深邃有了新的感悟。”課后,學員們不禁連連稱贊。
王公龍,現任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他最令學員動容的,就是將“陽春白雪”的理論翻譯成“人間煙火”的功力。不久前,在慶祝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他榮獲了“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近日,中國城市報記者專訪王公龍,了解這位二十七載如一日深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如何用“雙腳沾泥”的學術研究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是照進現實生活的光。
躬身耕耘廿七載
理論破壁入萬家
自1998年進入上海市委黨校以來,王公龍便將“為黨育才、為黨獻策”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深耕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與傳播之中。二十七載春秋,他見證了黨校事業的蓬勃發展,也親身參與了黨的創新理論在廣大黨員干部中的普及與深化。
在王公龍看來,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傳播,而傳播的關鍵則在于方式與方法。他深知,要讓黨的創新理論真正深入人心,就必須打破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用更加生動、活潑、接地氣的方式。因此,他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
作為首講嘉賓,王公龍連續參與了“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講”“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講”系列多媒體黨課的打造。這一系列黨課以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解讀,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強烈反響。經中央網信辦推薦,這些黨課覆蓋了全國30多個省市的廣播電視及新媒體平臺,百家重點網站紛紛轉載,受眾超過3億人次。這一系列黨課的成功,不僅讓黨的創新理論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走進了千家萬戶,也讓王公龍的名字在廣大黨員干部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在學員們的心目中,王公龍就像是一本活生生的“理論字典”。無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解讀,還是對黨的創新理論的闡釋,他都能信手拈來、娓娓道來。他的講課總能引人入勝,學員們聽得津津有味,有豁然開朗之感。他們紛紛表示:“聽王教授講課,不僅增長了知識、拓寬了視野,更堅定了信仰、明確了方向。”
“在我的腦海中,理論從來不是一種空泛、抽象的存在,而是與現實緊密結合的。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把需要研究的理論弄明白、理清楚是第一位的。另外,在我看來,黨校老師的使命不僅在于傳授理論知識,更在于引導學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王公龍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他在授課過程中總是注重引導學員深入思考、積極交流,鼓勵他們將所學理論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力量。
鑄魂育人領航向
薪火相傳鑄“鐵軍”
在擔任上海市委黨校教務處處長期間,王公龍曾持續推動教學改革創新,帶領團隊取得一系列成績。他認為教學質量是黨校的生命線,而教學改革則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在王公龍的帶領下,上海市委黨校的教學改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帶領團隊連續三屆獲得中央黨校精品課獎項,連續三次榮獲全國黨校系統教學管理最高獎。這些榮譽的獲得,彰顯了上海市委黨校教學的強實力和高水平。
王公龍介紹教學改革心得時說,在教學中,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實效。要堅持帶領團隊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針對學員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和難點進行重點攻關。通過引入案例教學、分組討論等互動式教學方法,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充滿活力。“講課特別要注意運用方式方法,這樣才能掃除學員們思想上的困惑點,真正做到理解并信服理論。這樣既能夠突顯老師的主導作用,又可以發揮學員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習效率。”王公龍說。與此同時,王公龍還十分注重培養一線年輕教師們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鼓勵他們夯實研究基礎、積累教學經驗,并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成長機會以及發展空間。
在擔任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后,王公龍更是將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作為一名干部教育工作者,自己的責任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培養人才,更在于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和政績觀。”他說。
在王公龍的培育下,馬克思主義學院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教研骨干和學術帶頭人。其中,有2人次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兩位副手也成長為教研骨干和學校教研部門主要負責人。
從事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有關工作期間,王公龍圍繞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開展深入研究;在全國干部教育領域,他則專注為全國各地黨校精品課打磨提供輔導咨詢,并在全國性干部教育會議上作經驗介紹。
教研咨政融通路
“中國敘事”譜新篇
“理論工作者的使命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培養人才,更在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王公龍時常這么說,故此,他重視教學、科研、決策咨詢“三位一體”的工作方式,全方位講好“中國故事”。
在教學上,王公龍始終堅持走“精品路線”。他運用“問題牽引教學法”,讓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教學“活”起來。同時注重引導學員深入思考、積極交流,鼓勵他們將所學理論轉化為指導實踐的力量。
在科研方面,王公龍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主持了包括重大項目在內的4項國家級課題,在全國多家重要報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研究成果也多次榮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獎項,為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和闡釋作出了積極貢獻。
除了教學和科研之外,王公龍還積極參與決策咨詢工作。他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一些決策咨詢報告為有關部門決策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方面,王公龍也發揮著積極作用。他多次受邀為來自亞非拉國家以及德國、美國、西班牙等歐美國家的學員講授課程。“一些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和見解得到國際學員的廣泛認可。我認為這可以讓他們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發展和變化,增強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認同。”他說。
二十七載春秋耕耘不輟,王公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理論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他表示,在未來的日子里,將繼續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投身于黨的干部教育事業之中,為研究好闡釋好傳播好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中國城市報記者 王 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