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的解體是20世紀最震撼的事件之一,曾經的超級大國在1991年轟然倒塌,原因復雜得讓人頭暈。從經濟停滯到政治腐敗,再到民族矛盾和意識形態的崩盤,蘇聯的崩潰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中國似乎也嗅到了類似的“暗流涌動”。從教科書插圖的爭議到網絡上對外國生活的吹捧,再到外資企業的文化滲透,這些事看著零散,但連起來想想,確實有點細思極恐。
蘇聯的解體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問題攢了一堆,最后被內外夾擊給弄垮了。咱們得從幾個大方面來拆解。
蘇聯的經濟從70年代末開始就走下坡路。工業老舊,技術跟不上,工廠里機器吱吱作響,卻產不出啥像樣的東西。農業也好不到哪去,糧食不夠吃,堂堂社會主義大國居然得從美國進口小麥,臉都丟盡了。更別提阿富汗戰爭了,打了十年,錢燒光了,國內老百姓連面包都買不起。這種經濟困境讓普通人徹底失望,日子過不下去,誰還信政府那套?
政治上的問題更要命。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搞了個“公開性”和“重構”,想救蘇聯一把。結果呢?公開性讓大家知道了政府有多爛,腐敗、低效全暴露出來,老百姓的火氣一下就起來了。重構呢,又把中央的權力分散了,地方企業亂成一團,經濟更崩了。政府說話沒人聽,抗議活動到處都是,最后連控制都控制不住。
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俄羅斯人占大頭,但其他民族也不少,像烏克蘭人、波羅的海三國的人,都憋著一口氣。到了80年代末,民族主義爆發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先鬧,1989年搞了個“波羅的海之路”,幾十萬人手拉手喊獨立。烏克蘭、白俄羅斯也跟著動,到1991年,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散了大半,紅旗降下來,啥都完了。
蘇聯靠共產主義撐著,但到最后,這套意識形態沒人信了。國內經濟那么差,生活那么苦,誰還覺得共產主義能救命?國外呢,西方用文化滲透、宣傳攻勢,把蘇聯的信仰一點點挖空。年輕人開始向往西方的生活方式,覺得那邊自由又富裕,蘇聯的宣傳完全頂不住。
蘇聯的垮臺告訴咱們一個道理:內部有問題,再讓外部勢力插一腳,那就徹底玩完。經濟不行,政治亂套,民族分裂,再加上西方推波助瀾,蘇聯就這么沒了。這對中國來說是個大警鐘,內部團結和外部警惕,缺一不可。
蘇聯的教訓擺在那,中國也不是完全沒風險。最近幾年,有些事看著蹊蹺,細想還真有點像蘇聯當年的套路。教育、網絡、經濟,這幾個領域尤其得注意。
2022年5月,小學數學教材插圖的事鬧得沸沸揚揚。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課本用了那么多年,突然就被家長發現問題。插圖里小孩畫得奇奇怪怪,小眼睛、大額頭,表情呆呆的,跟正常孩子完全不像。更離譜的是,有些畫面看著不舒服,比如男孩褲子鼓鼓的,像有性暗示;還有操場上男孩拉女孩裙子,內褲都露出來了。這些圖一傳到網上,家長炸了鍋,覺得這不是教育,是害人。
更讓人起疑的是,有些插圖背景里有類似美國國旗的圖案,衣服上還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網友放大截圖,覺得這不簡單,懷疑有人想通過教材搞滲透。微博上話題熱度蹭蹭上漲,瀏覽量破20億,大家都在問:這教材到底誰設計的?教育部第二天就說要查,結果查出來插圖設計漏洞百出。設計團隊里有人跟日本留學沾邊,還有人被扒出家族背景不干凈。雖然沒證據證明是故意搞亂,但這事已經讓大家警惕了。
到8月,教育部公布結果,27個相關官員被處理,出版社得重新弄教材。這事暴露了教材審核的松懈,也讓大家開始擔心教育會不會被外面的勢力鉆空子。蘇聯當年就是文化滲透一步步垮的,中國可不能重蹈覆轍。
網絡上也有隱患。現在抖音、微博上,吹捧外國生活的視頻和文章越來越多。什么歐美的街頭多干凈,房子多大,生活多自由,配上好聽的音樂,看著就讓人心動。年輕人刷著刷著就覺得國內這不好那不好,評論區全是抱怨。更有一些文章,把西方的民主制度說得天花亂墜,暗戳戳地暗示中國不行。這種東西看著是生活分享,其實是在洗腦。2022年有調查說,60%以上的青少年覺得國外更自由,這數字一出,教育部門都坐不住了。
外資企業也帶來麻煩。他們進來不光帶錢和技術,還有文化。招聘時要求“國際化視野”,得會英語,最好有留學背景,弄得本地學生覺得自己土得掉渣。還有企業推西方節日,圣誕節、萬圣節搞得熱熱鬧鬧,商場里全是彩燈和南瓜,年輕人搶著拍照。本土文化呢?反倒被擠到一邊。這種文化輸出看著無害,其實是在削弱咱們的認同感,跟蘇聯當年被滲透的情況有點像。
這些事單獨看不咋樣,但放在一起,就感覺有股暗流在涌動。蘇聯當年就是這么一步步被瓦解的,中國得小心了。
面對這些威脅,中國沒坐著等,政府動作很快,從教育到網絡到經濟,都有招。
教材插圖的事一出,教育部馬上動手。2022年6月定了新規,教材得嚴格審核,確保跟社會主義價值觀一致。全國查教材,小學到大學一本不落,發現問題就改。上海有小學換了新課本,封面是大紅旗,里面全是講中國歷史和文化的。還加了愛國課程,讓學生知道國家是怎么崛起的。國際學校也被管嚴了,北京、上海的國際學校得交課程計劃,西方內容得審批。外資辦學也得跟中方合作,中方說了算。這么一來,外來影響被擋住了,本土教育更有底氣。
網絡上的事,網信辦和教育部一起管。2022年下半年開始掃“不良內容”,深圳的監控中心盯著視頻平臺,把吹外國貶中國的帖子全清理掉。一些博主被約談,賬號封幾天,2023年初說清了10萬多條帖子。學校也教學生怎么看網絡信息,杭州有中學讓學生寫作業,分析謠言咋回事。這么管下來,網絡風氣好多了。
經濟上,商務部也出手。外企活動不能損害文化安全,2022年上海有個圣誕活動被叫停,就是因為太西化了。政府還推本土文化,春節搞燈會、廟會,商場全是紅燈籠,年輕人照樣愛玩。孔子學院也在國外開花,非洲、東南亞的中文課越來越火。留學生也被鼓勵出去,但得愛國,倫敦的中國學生搞活動,講中國發展,挺有影響力。這些招讓本土文化站穩了腳跟。
這些應對不是隨便弄的,是有計劃的。教育管思想,網絡管輿論,經濟管文化,環環相扣。效果也有了,2022年后,大家對國家安全的關注高了30%,新教材也更受歡迎。但也有難題,網絡管多了有人喊限制自由,外資管嚴了合作可能受影響。這平衡不好找,得慢慢摸索。
蘇聯的教訓太慘痛,內部亂了外部再推一把,就完了。中國現在這些事看著小,但不能掉以輕心。教材、網絡、外資,這都是暗流,蘇聯當年沒防住,咱們得防。政府這幾年干得不錯,教育抓緊了,網絡清干凈了,文化也保住了。可未來還不好說,全球化這么猛,文化滲透只會更隱蔽。怎么在開放和安全間找平衡,怎么保護自己又不閉關鎖國,這是個大考驗。蘇聯的歷史擺在那,中國得走自己的路,別讓歷史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