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戰斗力一流的國家有三個,其中中國軍隊是最文明,同時也是對我們造成最大威脅的敵人,他們的意志堅如鋼鐵,美國軍隊只能吃一天的口糧,他們卻能堅守一個星期,其他國家根本不值一提。”
晚年的李奇微,對于朝鮮戰場上的中國軍隊,如是評價道。
也許有一些不太關注軍事的年輕朋友們,不太了解李奇微這個人,只看字面甚至覺得這還是個中國人的名字,其實不然,他可是個地地道道的的美國人。
此外,他還擔任美國陸軍上將聯合國軍”總司令等軍職,是世界著名軍事家,以在朝鮮戰爭中,對美國軍隊的戰略調整,以及對志愿軍的遏制行動在軍事界聞名
年輕的朋友可能對這個職位也不太了解,那就這么給大家解釋吧,在李奇微接任美國陸軍上將這個軍職前,上一個任命此軍職的是麥克阿瑟,沒錯,就是那個常年混跡于各種大型紀錄片的“著名五星上將”麥克阿瑟。
前面也提到了,李奇微在我們的抗美援朝戰役中,因限制我軍而出名,面對我們這支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志愿軍戰士,想要壓制我們,絕非易事,那么,這位“五星上將的接班人”,到底用了什么樣的軍事策略呢?
就讓我們把時間拉回上個世紀,同志愿軍戰士們一起,回顧一下這場蕩氣回腸、震撼全世界的正義之戰!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軍干涉朝鮮內政,派軍艦直接駛入了臺灣海峽,此外,美軍還不聽警告,擅自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了中朝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朝鮮政府也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面對復雜的形勢,毛主席和黨中央全面分析了戰爭雙方優劣條件,認為美國軍事實力固然強大,但是在政治上孤立、軍事上尚存弱點。
同時,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認為出兵參戰對中國、朝鮮、東方乃至世界都有利。我們的黨和軍隊也有對抗過先進武裝力量的實戰經驗,再加上我們的軍隊有數量優勢,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可以一戰。
正所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若不出兵,美國還是會得寸進尺,屆時中國或將面臨更大的安全威脅,經過多次會議討論,權衡利弊,最終形成共識,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這一偉大的戰略決策。
到了戰場,狂妄的麥克阿瑟指揮習慣了美國精良的先進部隊,認為美軍無論打誰都應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甚至還沒開戰就先揚言,美軍將在圣誕節之前結束戰斗并取得勝利。
但是,令一貫堅持利己主義的美國人理解不了的是,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軍人在面對國家受威脅的時候竟能爆發出如此震撼的力量,他們沒有想到我們志愿軍竟如此勇猛無畏:
抗美援朝戰爭堪稱蕩氣回腸——我們的志愿軍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在冰天雪地中臥薪嘗膽、在槍林彈雨中舍生忘死,上甘嶺的焦土、長津湖的冰雕、金城反擊戰的雷霆之勢……每一場戰役都書寫著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詩。
就這樣,美國軍隊雖然裝備堪稱“豪華”,但還是被志愿軍打得接連潰敗,甚至剛開戰不久,就有了連敗的戰績,戰場在不斷地南下,戰線也也一度被志愿軍推回到了“三八線”附近。
美國方面也看到了麥克阿瑟的狂妄傲慢,這種輕敵狀態下所做出的指揮,自然是很難取得戰斗的勝利的,所以,他們也在物色著新的指揮人物。
麥克阿瑟退居二線之后,來了一個名叫沃克的指揮官,擔任臨時的指揮作戰任務,但值得一提的是,他雖然有指揮權,但軍職仍然是美國第八集團軍第一任司令官,并非真正意義上接替了麥克阿瑟的“聯合國軍”總司令。
沃克上任之后,美國軍隊仍然沒有太大的起色,沃克的決策也屬于中庸那一檔,其實,與其說是他的指揮才使得后人印象深刻,倒不如說是他在戰場上的死因使然。
1950年冬天,沃克乘車從議政府前往漢城路途中,因與路上一輛卡車相撞,因車禍當場死亡,官方解釋為卡車司機是為了躲避路邊的難民,并無刺殺性質。
不管如何,但就結果來看,聯合國軍又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于是乎,時代的使然、命運的抉擇,李奇微登場了。
剛上任的李奇微,真可謂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但得益于自己是空降兵出身,比常規軍種要更重視地形、地貌等因素,所以,彼時的李奇微,對朝鮮戰場也有自己獨到的理解。
此外,李奇微也很反感紙上談兵那一套,他總是直沖前線,結合志愿軍與美軍的實時戰斗狀態,左右逢源,對癥下藥,志愿軍也因此總是陷入苦戰,更有志愿軍戰士直言:“李奇微要比麥克阿瑟難對付的多。”
對此,麥克阿瑟也很賞識李奇微的務實嚴謹,給了他足夠多調兵遣將的權力,但李奇微對我們的研究,卻絲毫沒有停止。
他在翻看雙方的戰斗日志時,驚奇地發現,我們志愿軍每波攻勢,大都在7天的時間左右浮動,這也讓他明白了志愿軍的后勤資源補給一直處于短缺狀態,戰士們不得不每七天就得補給一次。
所以,面對這種“禮拜攻勢”,李奇微下令,與我們展開拉鋸戰,不急于靠一次性總攻取勝,而是延長戰線,拖延時間,與補給短缺的我們就這么耗著打著,所以志愿軍再次陷入苦戰。
不過,志愿軍這邊,我們的彭德懷司令,也一眼看出了問題的關鍵,與周恩來總理共同商討對策,不久之后,志愿軍也有了后勤部隊司令部,在物資補給方面得到了極大的補充。
前方作戰英勇無畏,大后方有補給充足,志愿軍作戰,更是如虎添翼,愈戰愈勇,美國方面,也逐漸有了要撤兵的念頭。
前線指揮的李奇微,被美國方面以別處所需為由調走,不久之后,就與我們簽署了停戰協議,雖然協議上顯示雙方是平手,但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美國這一戰輸的很徹底。
李奇微的晚年,仍然對志愿軍的勇猛心懷余悸,他也不止一次的表示過:
“如果世界上還有國家要與中國軍隊作戰,那這個國家一定是愚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