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
全國勞動模范、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主任李寧。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把你放到這兒,你也會成為技術能手?!钡谝淮尾稍L李寧,他誠懇地對記者說。
我看過李寧的資料,知道他是“80后”,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主任,高級工程師、高級技師。參加工作以來,他參與改進作業工具、材料178件,攻克生產技術“瓶頸”20余項,12項成果獲國家發明專利,19項成果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河北省勞動模范等稱號。2025年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這么厲害的一位“技術大神”,竟然如此謙虛。開始還以為他說的是客套話,但一走進中心的榮譽展室,記者還是被驚到了。
該中心現有職工65名,其中退役軍人占了一半多。自1978年成立以來,至今已涌現出3名全國勞動模范、3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還有45人次獲河北省勞模、能工巧匠等省部級榮譽。他們累計研發各類創新成果487項,其中,獲國際質量管理小組會議金獎1項、國家級金獎2項、省部級獎勵31項(不完全統計)。2024年11月,該團隊被授予“燕趙楷?!睒s譽稱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這個以技術為能,以創新為榮的“創新窩子”里,按李寧的話說,“沒兩下子,臉上掛不住。”
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榮譽展室的榮譽墻。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不服輸,干啥都能成”
“1999年,我高中畢業就參軍了。入選了三軍儀仗隊,踢了兩年正步?!崩顚幪寡?,在考進電力系統之前,他對相關的電力知識和操作技術是零基礎,典型的“小白”。
進入電力系統后,他參加了兩年的電力培訓。培訓合格后,2004年成為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一名普通輸電線路運檢工。
“當時巡線全靠兩條腿走路,背著工具,一天要走十幾公里,好多地方都沒有路,深一腳,淺一腳,還要爬塔上桿。一出去就是一天,回來渾身都累散了。”李寧講起當年的工作情況,說了一句順口溜,“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送電的。”
李寧說,當兵這兩年,培養出他不服輸的個性和愛學習的精神。在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李寧也在各種技能比武、技能大賽中嶄露頭角。2014年10月,在國家電網有限公司22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技能競賽中,李寧和隊友勇奪個人冠軍、團體三等獎的好成績。
“所有參賽選手中,我是年齡最大的,理論、實操成績也不突出,心里真沒底。于是,我每天天不亮就到訓練場,一天進行十幾次的爬塔練習,一個月的時間里,體重驟減20多斤。”李寧感慨地說。正是有著這樣不服輸的個性,最終,他憑借扎實理論、過硬技能和良好心理素質一舉奪魁。
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榮譽展室的創新作品。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干這行,不光有技術,還得愛琢磨”
“充電”后的李寧在工作中如虎添翼。2012年,他受命負責制定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輸電運檢專業工作標準及管理辦法。李寧帶領團隊以高度的責任感分工協作、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了5個崗位的工作標準和24個管理辦法的制定。通過新裝備的研制和應用,他首創的“分裂導線卡線器及利用卡線器更換間隔棒的方法”等多項技術推動了作業方法的創新,填補了電力行業相關作業的技術空白。
“愛琢磨,干活動腦子?!边@是同事們對李寧的一致評價。2016年,李寧創新工作室成立,“創新之花”在此蓬勃盛開。2017年,“均壓環安裝專用工具”項目獲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職工創新三等獎;2018年,“帶電更換耐張絕緣子串W銷工具”項目獲全國能源化學地質系統優秀職工技術創新成果二等獎……自參加工作以來,李寧主持、參與各種技術革新累計為企業節省費用1800余萬元。
“我們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要實實在在解決工作中的問題,讓工作更安全,更高效?!崩顚幷f。
國網衡水供電公司輸電運檢中心第一架無人機“勞動者一號”。人民網記者 祝龍超攝
“創新讓我們更專業”
“這是我們自己‘手搓’出來的第一架無人機?!崩顚幹钢褂[室里的“勞動者一號”說。
說起“勞動者一號”的誕生,李寧說,這也是逼出來的,“當時就是無論是帶電作業還是巡線消缺,都需要先往十幾米高的輸電線上拋傳遞繩。當時我們覺得拋繩子太費勁,當時剛開始提出無人機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就是琢磨用無人機。”
就這樣,當時他們就東拼西湊,弄出了個無人機,取名“勞動者一號”。實際上就是一個無人機帶了一個拋投裝置?!鞍ィ豢矗@能代替我們解決一些工作了?!崩顚幷f。
隨著輸電運檢技術不斷升級,設備不斷更新,輸電人也意識到了創新需要與時俱進。2017年,他們將創新的重點放在無人機、互聯網等多項先進技術的運用上。
“過去巡檢,需要我們爬上每一座基塔,用眼睛查看線路情況。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就用望遠鏡,從不同角度對塔上的不同構件進行觀察。”李寧說,即便是這樣,經常有很多地方觀察不到或者看不清楚。
現在,在技術創新的加持下,望遠鏡等逐漸被無人機和激光測距儀所取代,巡檢的方式大不相同了。
“以前,一條100基桿塔40公里的線路,我們需要安排4名員工,一天時間才能完成巡視。現在,我們在監控中心坐在電腦前,1個人用不到1個小時,就能完成一輪快速輪巡?!崩顚幗榻B,在無人機助力下,桿塔上的每個位置、每個構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談及現在的創新和以前創新的不同,李寧非常有感觸。
“以前的創新,大都圍繞著工具類,板子、鉗子,這類純機械類的創新。但現在的創新是智能、AI,這些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創新,需要學的知識更多了。”
采訪結束前,記者問了李寧最后一個問題。為什么輸電運檢中心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創新動力?
“我們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有師帶徒的傳統,手把手帶徒弟,毫無保留地傳授工作經驗和‘秘籍絕招’。在這種氛圍下,大家扎根一線,以技術為能,創新讓我們更專業。”李寧說。
在這里,看“聰明”工廠里的匠魂
“以港為家,用創新點亮生產之路”
李笠:構筑智算基石 賦能數字未來
吳灝:功夫是這樣練成的
李新會:鋼鐵叢林中走出的“高爐神醫”
張龍柱:鋼鐵創新路上的“燃燈者”
王艷春:扎根基層 “螺絲釘”可以成為“頂梁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