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第17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排查身邊災害隱患”。 5月10日,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共同主辦的“防災減災:全民行動 共護安全”論壇在北京舉行。論壇上,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災害信息部主任、研究員張云霞分享了關于提升我國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思考。
▲論壇倡議現場
農村地區群眾
風險防范意識亟待提升
張云霞表示,她分析了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近10年的受災情況,發現災貧互饋效應非常突出。
張云霞盤點了當前農村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比較突出的具體問題。首先,人口結構空心化加劇了留守人群的脆弱性,青壯年缺乏嚴重影響鄰里互助、自救互救作用的發揮,因災致死的人員中老弱病殘群體的比例逐步增長。
其次,監測預警設備配置嚴重不足。
第三,從技能和裝備配置來說,專業化救援隊伍嚴重缺乏。
第四,許多山地丘陵區臨坡、切坡建房點沒有納入地質災害隱患點清單。
第五,異地搬遷選址不當,少數農戶在沖擊扇河谷地帶、河道和行洪區建造房屋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旦發生山洪災害,后果不堪設想。
第六,農村自建房管理存在很大空白地帶。
第七,隨著產業結構多元化,規模化農業特色產業投入高,因災致貧返貧的風險非常高。在農業生產風險補償機制尚未建立時,大災容易產生巨大經濟損失,傳統的以生活救助和房屋重建為主要形式的災害救助模式作用較為有限。
第八,少量應拆未拆的房屋仍然是重大隱患。
第九,農村小型防災抗災設施年代久遠或缺乏維護,導致功能缺失或減弱。
張云霞指出,農村地區群眾風險防范意識亟待提升。隨著抗災能力的提升,相當數量的老百姓沒有經歷過自然災害的嚴重后果,長期存在漠視僥幸心理,一旦出現超常規災害,他們受到的沖擊很大。在新媒體時代,相比城市居民,農村和農民缺乏第一時間將災情傳遞出去的能力,導致農村地區所受關注度和救援資源實際上存在一定的供需失衡。
專家建議:
讓農村居民參與災后重建獲取報酬
如何完善提升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張云霞建議,首先,要狠抓農村住房和設施抗災能力的提升。政府要采取更多鼓勵措施,與市場一起引導,鼓勵老百姓加強對房屋建設的重視。
二是加強農村和農民自持自救能力的建設。與城鎮地區不同,農村地區實際上有更好的災后韌性和自持能力。因此,在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交通不便地區,要依托村內小賣部、學校、衛生站、村委會等小網點建設小微物資裝備儲備點,加強基層隊伍建設和系統培訓。
▲張云霞分享關于提升我國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的思考
第三,健全靈活高效的救助政策和支撐模式。在政府兜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創造條件,讓農村居民參與災后重建獲取報酬,減輕生計生活壓力。此外,在現有政策性農房保險的基礎上擴大災害保險的補助量和覆蓋面,向家庭財產和農業產業延伸。
此外,做好頂層設計,在合村并居、移民搬遷等建設中,加強防災減災能力的評估,并將相關指標納入總體規劃;推動一些裝備和金融產品向農村市場下沉,以提升農民的防災減災能力。
防災減災不是“獨角戲”
而是需全民共奏的“交響樂”
“防災減災不是一場‘獨角戲’,而是需要全民共奏的‘交響樂’。 ”中國災害防御協會會長、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鄭國光在致辭中表示,功夫要下在平時,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防災減災救災,沒有旁觀者,都是責任人。
對于推進防災減災社會共建共治的問題,鄭國光提出,探索建立應急管理領域社會企業協同機制,調動企業參與應急事業的積極性,統籌利用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鼓勵群眾通過“隱患隨手拍”等活動參與隱患排查與監督。
論壇還進行了災害傳播處置的案例講與評。中國地震災害防御中心震災風險評估部主任王東明講述了西藏定日抗震救災中各方的快速反應和寶貴經驗;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鮑煒分享了瀝心沙大橋事故中的輿情處置,如何快速反應發布通報和召開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宣傳動員處處長許媛媛談了歷史同期罕見持續性大風中預警、動員的過程以及對相關輿情反應的思考。
論壇期間,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中國災害防御協會聯合倡議,全民參與防災減災,攜手共護安全家園。“防災減災任重道遠,須臾不可掉以輕心。防災減災不是應急之舉,而是長久之計;不是一人之功,需要萬眾同心;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需久久為功、善作善成。”
紅星新聞記者 胡伊文 北京報道
編輯 郭莊 責編 魏孔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