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發起“銅墻鐵壁”軍事行動,到當天下午印巴宣布“全面立即停火”,前后不到24小時。
兩個核鄰國數十年來最嚴重的軍事沖突降溫之迅速,讓世界錯愕。
盡管美國自稱居中斡旋調停,但印度始終未予確認。巴基斯坦公開感謝包括美國、沙特、阿聯酋等多國,還特別感謝中國。
印巴為何能在全面戰爭邊緣緊急剎車?意外達成的停火協議能否經受住現實考驗?這起持續數周的“灰犀牛”事件又將在南亞乃至全球掀起怎樣的波瀾?
“印度被打疼了”
5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以“銅墻鐵壁”行動回應印度此前連續三輪越境打擊,目標鎖定印度軍事基地、防空系統及后勤中心。
行動當天,印度西部多個軍事基地遭襲,北部空中交通中斷,軍事區附近平民區實施宵禁,多地出現電網癱瘓,局勢一度逼近失控。
然而,就在外界屏息凝視之時,“銅墻鐵壁”行動發起數小時后,局勢峰回路轉。
當天下午,印度外交秘書米斯里宣布,印巴雙方已達成停火協議,同意自當地時間10日17時開始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同步確認稱,和平是當前唯一理性選擇。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印巴官宣十幾分鐘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率先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斡旋成功”聲明,稱印巴在美國調解下徹夜會談,最終握手言和。
不過,印度方面并未予以背書,而是強調停火協議由印巴“直接溝通”達成。
巴基斯坦則公開感謝包括美國、沙特、阿聯酋、土耳其在內的多個國家,還特別提到中國的支持。
當天晚些時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同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分別通電話。達爾感謝中方為實現停火止戰所作的斡旋努力,愿同中方及國際社會保持密切溝通。多瓦爾表示,印巴雙方將致力于停火,期待盡快恢復地區和平與穩定。
美國媒體人士直言,“美國將印巴停火歸功于美國,實則是在推動一扇早已敞開的門” 。
外界認為,盡管美國大肆“邀功”,但印巴能夠“懸崖勒馬”,本質上仍是雙方全面考量當前局勢和潛在風險后的理性選擇。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從初衷、現實、外部斡旋三個方面分析停火核心原因。
從初衷看,雙方從一開始就無意發動一場全面戰爭。
印度政府本意是想“教訓”巴基斯坦,復制2019年的快速打擊模式,向本國民眾展示強硬形象;巴基斯坦受國內經濟社會條件限制,無意進行全面長期戰爭。
但印度沒想到,5月7日的越境打擊行動以失敗告終,隨后不得不發動第二輪無人機、第三輪地對地導彈攻勢,使得局勢急劇升溫。
從現實看,盡管印度擁有“陣風”戰機等先進武器系統,但發起的三輪攻勢遭遇重大挫折。巴基斯坦只發動了一輪反擊行動,便在軍事上取得明顯成效。這讓印度深刻認識到,其部分武器裝備和軍事技術與巴方存在差距,進而在戰場上陷入被動局面。
僅在7日印度發起軍事行動當天,據巴基斯坦三軍新聞局介紹,巴空軍擊落5架印軍戰機(其中包括3架昂貴的法國“陣風”戰機),并發射導彈摧毀印方一處軍事指揮部。
8日和9日,據央視報道,巴基斯坦安全部門消息人士稱,巴基斯坦軍隊已摧毀77架印度無人機,據稱約占后者出動無人機總數的80%。
10日,央視新聞援引巴軍方消息人士的話稱,巴基斯坦空軍出動JF-17“梟龍”戰斗機,在印度旁遮普邦阿丹普爾地區使用高超音速導彈精準摧毀印度部署的S-400防空系統。
“可以說,印度被打疼了,被迫接受停火。”劉宗義說,這是一場各自表述的勝利,雙方各自找到臺階,為局勢緩和留出余地。印度國內民眾可能并不知道實際戰況,網絡上存在很多虛假信息。
從外部看,“國際社會的斡旋起到推動作用,中國更是關鍵力量。”劉宗義注意到,近日,印度政界知名人士公開提及中方在緩和局勢方面的影響力;印度國家安全顧問曾主動與中方進行接觸,尋求推動停火。
停火能否持續
隨著停火協議的達成,巴基斯坦全面重開領空,印巴軍事熱線重新恢復,兩國軍事領導人定于12日再次會談。
但在印巴邊境地區,平靜并未降臨。
就在宣布停火數小時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斯利那加市傳出爆炸聲,夜空中出現彈道軌跡。印巴互指對方“違反停火協議”,印度方面還威脅將“嚴厲打擊”此類行為。
與此同時,印巴之間暫停貿易、取消簽證等懲罰性措施尚未取消。
“總體而言,局勢正朝著逐步緩和的方向發展。但印巴邊境敵意深厚,加之印度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強烈,對停火結果難以接受,零星沖突恐將持續。”劉宗義指出停火協議執行可能會面臨的三大難題。
其一,如何解決克什米爾跨境恐怖主義問題?雙方相互指責對方支持恐襲。
其二,如何安置戰俘?巴方仍扣押部分印方飛行員和士兵。
其三,印度河水資源爭端最為關鍵。印度仍未恢復印巴水資源協議,巴基斯坦農業灌溉面臨威脅。此問題或成新沖突的引爆點。
“灰犀牛”掀起漣漪
從4月底對峙,到5月初激戰,再到如今急速降溫,本輪沖突的發展軌跡與外界預期基本相符,再次揭示印巴戰略互疑的深層矛盾。
但出乎預料的是,本次沖突重塑了外界長久以來對南亞軍力對比以及地緣政治結構的固有認識。
“這是兩國50多年來首次大規模空戰、大規模導彈襲擊以及首次無人機對抗。”劉宗義指出,它因平民遇襲而起,卻在印度“小題大做”下逐步升級。它是一場典型的“灰犀牛”事件,也是一次地區軍力校準。
從地緣政治視角來看,此輪沖突撕下印度“全球大國”幻象,為巴基斯坦國內改革提供契機。
“過去10年,印度一直謀求‘全球大國’地位,試圖與巴基斯坦拉開差距。”劉宗義說,但如今,它在戰場上被打回原形,被迫接受“地區大國”的現實,重新陷入與巴基斯坦的對等競爭。
反觀巴基斯坦,“它應乘勢推動原本難以進行的一些經濟和社會改革,夯實國家發展根基。”劉宗義說。
從軍事視角看,劉宗義指出,這是中式武器系統首次在大規模實戰中全面亮相,并在電子戰、防空反導及空戰等層面顯示其先進性和可靠性。中式武器系統對印方部署的西方武器裝備形成有效壓制,也在區域軍事格局中嶄露頭角。
硝煙漸散,余燼未熄。截至目前,印巴軍隊仍在克什米爾等爭議地區前線保持高度戒備,雙方圍繞領土、資源等問題的地緣博弈暗流仍在涌動,停火遠不是終點。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原標題:《深度 | 24小時內從激戰到停火:巴方“銅墻鐵壁”下,印度被打疼了?》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安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