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巴戰爭與中美經貿談判關聯的假設性思考
引言
中方發布會宣布中美經貿高層會談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達成重要共識。新華社日內瓦5月11日電,5月10日至11日,中美雙方于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高層會談。
中方代表團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雙方就彼此關心的經貿問題開展深入交流。會談氛圍坦誠、深入且具建設性,不僅取得實質性進展,還達成重要共識。雙方一致同意建立中美經貿磋商機制,明確牽頭人,后續將就各自關切的經貿問題進一步磋商,并計劃于5月12日發布會談聯合聲明。本文基于一系列假設性關聯展開探討,旨在從另一種視角分析相關事件,并非陳述客觀事實。
第1個觀點
假設5月7日這個時間點的敏感性與之前的事件存在潛在聯系。已知此前美國有與中國開展關稅談判的意向,不妨假設4月22日發生的印巴邊境克什米爾的恐怖襲擊與之存在某種關聯。自4月2日美國開啟向全球課征關稅的行動,4月4日起對中國強征高額關稅。面對中國強烈反對與反制,美國陷入與中國的關稅對峙困局。假設美國原本試圖借關稅壓制中國,卻未料到中國強硬回擊打亂其全球布局。中國的抵制或許為世界各國應對美國關稅施壓提供了范例,成功制止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借關稅“薅羊毛”“割韭菜”的可能。
第2個觀點
假設美國在遭到全球反對后,將責任歸咎于中國,產生諸如“中國為何不服從”“中國為何不妥協”等想法。中國政府在這場“關系戰”中展現出強硬態度,外交部在敏感時期發布《不跪》相關內容表明立場。由此假設,這一系列舉動展現出中國堅韌不拔、不畏強暴、不向要挾低頭的全民應對姿態。而美國見中國毫無畏懼、堅決不退讓,進而試圖從其他方面施壓。
第3個觀點
假設美國在與中國及全球的經貿紛爭中焦頭爛額之際,美國副總統萬斯4月21日至23日訪問新德里這一事件別有深意。萬斯訪問期間,4月22日克什米爾印控區發生恐怖事件。鑒于“反恐戰爭”自美國“9·11”事件后發起并得到眾多正義國家認可,假設印度此時發起的行動看似正義打擊恐怖主義,實則將責任嫁禍巴基斯坦,存在不軌圖謀。印度不僅向巴基斯坦施壓威脅,甚至可能計劃發動超越反恐范疇的戰爭。從這一系列事件脈絡假設,背后或許存在美國的影響。
第4個觀點
假設印度受到美國蠱惑,或聽從美國布局。印度自視甚高,憑借“萬國造”軍事裝備產生軍事膨脹想法。在美國支持下,假設印度企圖教訓巴基斯坦,將其視為南亞稱霸的絆腳石。印度或妄圖通過軍事擴張鞏固國內及南亞地區威望,同時幫助美國。假設美國向印度許諾將部分產業遷至印度,解決其國內矛盾、就業與經濟發展問題,甚至誘導印度產生追趕和超越中國的想法。印度若想從經濟和軍事上打擊巴基斯坦以牽制中國,這一假設與美國想法契合,因為打擊巴基斯坦或許能起到“敲山震虎”作用,而“虎”不言而喻。在此情形下,假設美國支持印度發動可控范圍邊境戰爭,期望達成上述目的。
第5個觀點
假設存在可控的印巴戰爭,印度倚仗美國支持“教訓”巴基斯坦,某種程度上是在試圖對中國施壓,這成為美國計劃的第一步。對于5月10 - 11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中美關稅貿易談判,假設美國企圖通過一場小規模、可控范圍的戰爭,借打擊巴基斯坦“敲山震虎”,以一場小規模的勝利為籌碼在談判中獲取優勢。
盡管美印機密文件難以知曉,但從這一假設思路推測,再根據2003年美國炮制“伊拉克洗衣粉事件”入侵伊拉克(為了石油,為了打擊伊拉克使用其他貨幣結算石油)的行為看,美國此舉或存在利用他國戰爭、人員流血傷亡換取談判強勢地位的可能。然而假設事與愿違,美國失算,印度也高估自身實力。特朗普與莫迪或許錯誤判斷自身地位,美國指望印度施壓中國的計劃落空,印度在與巴基斯坦沖突中0:6表現不佳,出現小國追打大國的尷尬局面。
結語
5月10 - 11日的日內瓦中美關稅貿易談判達成相關共識。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內容均為基于假設的分析與探討,不具備權威性,僅供交流討論,希望能為思考國際事件提供新的視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