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難得君
印度軍機墜毀,在短視頻平臺上發酵成荒誕的狂歡盛宴,染著七彩頭發的青年刻意卷起舌頭模仿印度口音,穿著廉價紗麗的舞者在飛機殘骸特效前扭動腰肢,AI合成的電子音將墜機事故編排成押韻的順口溜。當悲劇遭遇流量饑渴癥,人性的溫度正隨著點贊數的攀升急速流失。
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印度墜機"話題下播放量最高的前20個視頻中,15個是帶有戲謔性質的二次創作。
某個獲贊63萬的視頻里,創作者將印度電影中的歌舞片段與飛機墜毀新聞畫面混剪,當寶萊塢明星揚起手臂時,畫面突然切換成燃燒的飛機引擎,評論區滾動著"恒河水包治百病,印度飛機說墜就墜"的"熱評"。
這種將他人苦難娛樂化的創作,就像在葬禮上跳脫衣舞,既踐踏了生命尊嚴,也暴露出部分網民認知能力的退化。
更值得警惕的是平臺算法的推波助瀾。在某MCN機構的內部培訓資料中,"涉外敏感事件"被明確標注為"流量富礦"。
他們的"創作寶典"里寫著:印度題材要突出"咖喱味",中東內容需強調"土豪風",非洲視頻必須出現"動物遷徙"。
這套流水線生產的文化偏見,經由算法放大后形成信息繭房。當用戶連續觀看三個惡搞視頻后,推薦頁會出現五個更極端的同類內容,最終將嚴肅事件扭曲成荒誕劇場。
尼爾·波茲曼預言的"娛樂至死"正在演變為"娛樂至殘"。當印度士兵的遺孀面對鏡頭哽咽時,某些網民卻在爭論"印度人是不是都用手擦屁股";當搜救隊在冰天雪地中尋找黑匣子時,短視頻評論區堆滿"三哥開掛失敗"的段子。
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殘忍,折射出部分網民國際視野的匱乏與共情能力的缺失。他們不知道印度在2022年剛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不了解印度航天器成功登陸月球南極,更不理解這個文明古國正在經歷的現代化陣痛。
文化認知的荒漠化正在制造危險的誤解。某高校國際關系學院的調研顯示,經常觀看地域黑短視頻的學生群體中,67%認為"印度人都是騙子",82%覺得"印度永遠追不上中國"。
這種簡單粗暴的認知框架,與百年前西方殖民者將華人稱為"黃禍"的思維模式何其相似。當我們在嘲笑他人時,也在為自己鑄造新的文化枷鎖。
2017年敘利亞三歲難民伏尸海灘的照片震驚世界時,中國網民發起了"蠟燭接力";2020年印度疫情失控,中國民間組織自發捐贈制氧機。這些溫暖的集體記憶證明,我們的網絡空間并非注定要滑向冷漠深淵。某公益平臺的數據顯示,下架惡搞視頻的創作者轉型制作文化交流內容后,粉絲互動質量提升了140%。這昭示著:流量與人性的平衡點真實存在。
改變需要制度重拳與文化細雨的雙重滋養。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文化敏感度AI篩查系統",能在0.8秒內識別37種文化歧視要素;杭州互聯網法院的"數字文明審判庭"已累計判處45起網絡文化歧視案件。當某主播因惡意模仿印度口音被永久封禁時,180萬網友在直播間打出"文明無國界"的彈幕。這些星火之光,正在重塑數字時代的文明坐標。
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審視,每場網絡狂歡都是對文明底線的壓力測試。當我們能對萬里之外的苦難保持最基本的悲憫,當算法開始主動推薦不同文明的智慧結晶,當跨國界的理解取代狹隘的嘲諷,或許才是真正的大國氣象。
畢竟,真正的強大,從不需要通過矮化他人來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