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 5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對商業碰瓷現象,要堅決說“不”》的評論。
最近一段時間,河南知名商超胖東來聲名鵲起之際,一些名字高度相似的商家紛紛登場。這種看似搞笑的炒作背后,動機卻值得深思:商業競爭,究竟該如何走正道?
胖東來的遭遇并非個例。近年來,商業碰瓷現象時常引發熱議。這種行為看似是博眼球的搞怪之舉,實則暗藏商業碰瓷、自我炒作的不良企圖。這些商家妄圖通過模仿知名品牌,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取流量與關注,進而實現獲利。這種看似聰明的“拿來主義”,實則短視至極。
商業碰瓷現象踐踏了基本商業規則。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誠信經濟,公平競爭、尊重知識產權是商業活動的基石。一些商家在名稱、標識上與知名品牌高度相似,極易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購買決策。這種行為不僅侵犯了合法經營者的商標權,也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長此以往,那些用心經營、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的企業將失去動力,而靠投機取巧的商家卻能坐收漁利,整個市場將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商業碰瓷對消費者的誤導同樣明顯。消費者在選擇商品或服務時,往往基于對品牌的信任。模仿知名品牌,會讓消費者在選購時產生混淆,難以分辨真偽。消費者一旦誤選,不僅可能無法獲得預期的商品質量和服務體驗,還可能面臨消費欺詐等風險。
面對商業碰瓷現象,有關部門絕不能無動于衷。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對商標侵權、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查處效率。對于那些蓄意碰瓷的商家,要依法予以嚴懲,讓其不敢、不能、不想再從事此類行為。另一方面,司法部門應加強對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簡化維權流程,降低維權成本,為合法經營者提供堅實的法律后盾。同時,行業協會也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強行業自律,對商業碰瓷行為進行譴責和約束,引導企業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念。
那些熱衷于靠博眼球、蹭流量“出道”的企業,也應摒棄投機心態。企業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贏得消費者青睞和市場認可。靠模仿、抄襲或許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利益,但從長遠來看,注定無法走得長、走得遠、走得穩。
培養出一家像樣的企業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商業碰瓷現象是對市場經濟的破壞和對營商環境的腐蝕。對商業碰瓷現象,要堅決說“不”,無論是監管部門、企業還是消費者,都應行動起來,共同抵制這種不良行為,維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讓商業競爭回歸良性發展軌道。讓商業競爭回歸到良性發展的軌道,唯有如此,市場才能充滿活力,企業才能不斷創新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