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積極對華“服軟”,不料還是晚了一步,有專機降落北京,是來搶訂單的嗎?不管怎么說,中方也有了合作新選擇。
(美國港口)
最近美國出現了一件非常詭異的事情:很長一段時間,竟然沒有一艘貨船從中國駛往美國西海岸的圣佩德羅灣港區。
要知道,不久前還有大批貨船從中國起航赴美,但如今的情況卻是,整個港區連中方貨船的影子都找不著。長灘港的CEO已經按捺不住,直接警告說:“如果再不達成協議,消費者要么掏更多的錢,要么干脆買不到東西。”
這種戲劇性的局面,也讓加州州長紐森站出來對著特朗普喊話,因為第一個受到關稅戰爭沖擊的就是加州對外貿易。看得出,加州人在這場經濟博弈中有些焦慮,而特朗普團隊顯然也感受到了壓力。于是,他們加緊推動最近備受關注的中美貿易談判。
(特朗普積極推進中美談判)
這次談判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歷時兩天。結束后,中方牽頭人在發布會上用了“坦誠、深入、具有建設性”來形容這次會談。根據中方的說法,談判達成了一些共識,并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雙方同意建立一個磋商機制,接下來就看具體細節如何敲定了。
美國財長貝森特也不失時機地表示了樂觀,稱這次中美談判取得了實質性進展,還不忘感謝瑞士提供的絕佳場地。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則期待通過一項協議來減少美國1.2萬億美元的全球貿易逆差。
從這些話語中,我們不難看出,美方希望通過繼續合作來調和矛盾,化解分歧,讓中美貿易流動重新回到正軌。
(美國財長貝森特對中美談判評價很高)
結合美方的困境,可以很好解釋美方對這次中美談判的態度,就是想讓原有的中美經貿合作,哪怕不能恢復到之前,但至少也要讓貨物流通起來。
不過美方想的很好,可是有人卻不給特朗普這個機會,就在中美談判之際,一架專機落地北京,機上載著的是巴西總統盧拉。
此行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和中國達成更多貿易協議。這真是來勢洶洶,有種“截胡”美國訂單的意味。對于特朗普來說,這無疑是巨大的壓力,因為這意味著他對華“服軟”的時間晚了,既然美方此前堅持要保持對華高關稅,那就別怪我們將訂單都給了其他國家。
(巴西總統盧拉訪華)
盧拉此次訪華是他就任總統后的第六次訪華,體現了巴西對華外交的連續性,進一步強化兩國在全球治理、多邊主義等議題上的協作。
從盧拉帶領龐大代表團訪華來看,中巴可能達成的合作協議有:
第一,擴大大豆、牛肉、鐵礦石出口,巴西是中國最大的大豆供應國,預計將簽署長期供應協議,并爭取中國進一步開放肉類市場。中國在巴西的種子研發和智慧農業技術可能進一步推廣。
第二,新能源與綠色經濟,巴西鋰礦70%出口中國,不少中國車企或擴大在巴投資建廠。
還有風電、光伏合作,中方已參與巴西阿蘇港天然氣發電項目,未來可能擴大可再生能源投資。
第三,半導體合作,巴西希望吸引中國半導體企業投資,建立本土芯片制造能力,減少對美依賴。一些中企可能參與巴西5G網絡建設,并推動智慧城市項目。
(去年,中巴簽署核技術應用合作協議)
最后,中企或參與巴西“新工業計劃”中的交通基建項目,如跨亞馬孫鐵路。此外,巴西前總統迪爾瑪·羅塞夫現任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行長,預計中巴將加強該機構的融資合作。
很顯然,中巴合作,對美國存在影響。首先,削弱美國在拉美的影響力,巴西拒絕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并加速“去美元化”,減少對美金融依賴,這對美國在拉美的經濟主導地位構成挑戰。
其次,沖擊美國“對華科技封鎖”戰略,巴西尋求中國半導體技術,可能使美國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的政策效果打折扣。中巴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合作,可能進一步削弱美國主導的“科技聯盟”。
最后,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美國希望推動“友岸外包”,但巴西等資源大國仍依賴中國市場,使美國“脫鉤”戰略難以完全奏效。若中巴深化鋰、稀土等關鍵礦產合作,美國新能源產業鏈可能面臨更大競爭壓力。
因此特朗普顯然是對華讓步晚了,現在的巴西可能不只是要“截胡”美國訂單,美方或許很難輕易扭轉中美貿易局面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