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省發展得快一些,理應在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積極探索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一次強調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正化作全省各級人大代表履職盡責的鏗鏘足音,將共同富裕的宏大命題轉化為田間地頭的創新探索、產業一線的突破攻堅。
在淮安市淮陰區丁集鎮娘莊村的黃瓜大棚里,種植戶孫冬冬正和技術員蹲在田埂上,仔細查看新移栽的瓜苗。嫩綠的葉片在陽光下舒展,根系扎進經過改良的土壤,誰也想不到,這里曾因根線蟲病害讓大棚面臨絕收危機。
“那時候瓜藤枯萎、落花落果,急得我整宿睡不著覺。”孫冬冬回憶道,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走進鎮人大設立的“瓜農說事”工作室,區、鎮兩級人大代表不僅迅速聯系農業專家實地勘查,還制定出一套“治防一體”方案,引入低毒高效農藥精準施藥,結合土壤改良技術阻斷蟲害傳播鏈。短短數月,大棚根系檢測顯示根線蟲徹底清零,當季產量恢復穩定。
急瓜農之所急,想瓜農之所想。近年來,淮陰區丁集鎮人大依托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基地以及“瓜農說事”等平臺,推動區、鎮兩級人大代表積極履職。通過這些平臺,農戶不僅解決了實際問題,還能參與到鎮里關于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規劃等事務的討論中,真正實現了“與民同行”。
淮安市淮陰區丁集鎮人大副主席王靚介紹:“接下來,我們將根據代表們提出的建議,推動金融機構制定新農人特惠信貸政策,降低貸款的門檻。另外,借助實踐基地的監督機制、優化政策,全方位助力新農人推動鄉村振興穩步前行。”
在鹽城東臺市甘港村,省人大代表吳舒涵的身影同樣忙碌。她正籌備在村里打造全省首個“網紅農貿市場”,這個集線上線下展銷于一體的新型平臺,承載著她“讓新農村風貌看得見、農產品價值提得上”的深切期望。“這里不僅要展示甘港村、五烈鎮,還要把整個東臺的特色農產品都集中起來。老百姓既能在現場挑新鮮菜,也能用手機下單買特產,線上線下都能方便地買到咱們本地的好東西。”
吳舒涵(右)
十年前,吳舒涵返鄉創立惜禾現代農業產業園,建成涵蓋糧食種植、稻麥良種繁育、桃梨生產、淡水養殖的立體化農業基地,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更吸引30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然而,吳舒涵的視野遠不止于產業規模擴張。針對返鄉年輕人的不同創業愿望和自身實際,作為先行者的吳舒涵有的放矢,積極籌辦“新農人創客中心”,從系統培訓,到新上項目,傾力打造一條龍現代農業“孵化器”。
“這個新農人創客中心,打算把咱們當地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現代農業旅游產業結合起來,打造一個集思想教育、人才培育、產業創新于一體的綜合平臺。我們不需要搞太多項目,每年專注孵化幾個有潛力的,通過‘1個核心項目+N個配套項目+X個延伸項目’的模式形成集群,最終帶動更多鄉親們共同致富,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而在無錫,全國人大代表吳國平則以文旅融合為筆,書寫著共同富裕的另一種可能。在他的規劃中,文旅產業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引擎,更是鄉村振興的催化劑。通過整合資源、創新業態,他推動鄉村從“環境美”向“產業興”跨越,讓村民共享旅游紅利。如今,僅無錫靈山勝境、拈花灣兩大景區,就直接和間接帶動當地1萬多人就業,為無錫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每年輸送游客量1000多萬人次,真正實現“一片美景富一方百姓”。
吳國平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殷殷囑托,和團隊一起,加快推進“兩山一灣”項目進程,打造更多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為無錫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中心記者| 劉正則
供片臺| 無錫臺 淮安臺 東臺臺
編輯| 李國政
來源 荔枝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