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平時喝咖啡不多的人,這幾天我是每天一杯,有種不喝就虧了的感覺。
想必你們也知道因為啥,沒錯,就是最近激烈的外賣大戰。
以前我點外賣只會用美團,現在是在美團、京東、淘寶之間來回對比之后再選擇下單。
一方面是貪便宜,另一方面就是想看看各個平臺之間的運營策略和產品設計。
今天早上我還是慣例點了一杯美式,平時十幾塊錢一杯的價格,補貼之后連 5 塊錢都不到。
當然,我說的是這三家中最便宜的京東,只要 3.9 元。
其中,京東和淘寶餓了么是免配送費的,餓了么比京東貴 3 塊,美團外賣比京東貴 4 塊,還需要額外配送費。
不得不說,京東外賣這一輪補貼是真的猛!
高額補貼降價的同時還要補配送費,又要給騎手交五險一金,平臺是雙邊出血拉高訂單量。
我查了下自己這些天在三家平臺的下單量,京東最高,其次是淘寶,最后是美團。
同時我也特別留意了一下外賣小哥的穿著,整體來說就一個混搭。
點京東外賣,配送小哥有穿京東外賣紅色配送服的,也有穿美團黃色配送服的,還有穿餓了么藍色配送服的。
但是我點美團外賣,基本上都是穿黃色配送服的。至于餓了么,大多是藍色和黃色混搭。
昨天中午我去一家蓋碼飯門店吃飯,旁邊正好就是他們的外賣出餐窗口,臺面上擺滿了外賣袋。
從外賣出單的語音播報來看,有三分之二都是京東外賣,其余的是美團和餓了么。
我看了下自己堂食點單的小票,一份辣椒炒肉 25 塊錢,然后我打開京東外賣一看,補貼后 18 塊錢還免配送費。
頓時,我臉一黑。
好,不說傷心事了,聊聊這三個平臺在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上的一些差異。
先看下三款 App 在外賣業務上的首頁設計,你能分出來誰是誰么?
從左到右分別是京東、淘寶、美團。
單從個人習慣來看,我覺得首頁體驗最不好的是中間的淘寶,最好用的是最右邊的美團。
你們可以看下頂部的分類入口,淘寶只有美食外賣、超市便利、買藥等五個入口,其中四個都不是我常用的。
美團和京東都有十個入口,但實用性最強的還是美團。
可以注意看下美團分類入口第二行的第一個,我截屏的時候是早上,所以顯示的是早餐,如果是中午的話就是午餐。
而且,這些入口會隨著我使用頻率和搜索動作進行動態改變。
從場景和需求適應性來看,美團是體驗最好的。
至于京東第二行的幾個分類入口我就看不懂了,在一個 C 端產品里為啥要放上「騎手招募」的入口?以及,「急用數碼」成立的場景又是什么?
大概率來說,騎手招募入口是業務意志的強體現,這也符合京東的風格。
至于急用數碼,反正我是沒想明白具體場景是什么,因為買一臺手機或者耳機通常是一個慢決策過程。
真正的急用,或許就是臨時缺個充電寶或者手機線。
但是,現在京東急用數碼里的品類大多是耳機、手機、鼠標鍵盤、路由器這種,一方面決策成本高,另一方面使用頻率低,壓根就不急用。
也不知道京東的產品經理或者業務方是基于什么數據或者邏輯上線了這么一個入口,不是很理解。
不過,京東大搞即時零售的意圖還是很明顯的,生鮮、數碼、美妝、服飾、家電等全品類都覆蓋了,外賣只是個切入點。
同樣,美團以外賣為核心大搞即時零售也沒藏著,各種品類和京東基本是重疊的。
所以,這才是兩家為什么要把外賣大戰搞起來的原因,爭的是外賣,奪的是零售市場。
回到最初討論的那個點,京東這么猛的補貼能奪取這個市場么?能把用戶留住么?
說實話,作為一個真實用戶去用這三家平臺點外賣時,我考慮的就是哪家便宜以及誰送貨快。
至于要我固定留在哪款產品里長期使用,光是低價和配送時效產生的用戶價值還不足以留住我。
因為我習慣了美團外賣,那里可選品類更豐富,產品使用更順手,在配送時效能接受的情況下,價格不是唯一決定因素。
可如果京東能在這幾點上做到和美團一致甚至超過的體驗,價格還更便宜,那我毫無疑問就會從美團切換過來,就像當年我棄餓了么而去一樣。
你看,用戶總是利己的,這是人性。
因此,用戶價值就是產品的第一性原理。
補貼也好,活動也罷,又或是情懷,最終都會回到自身利益和價值的評估上。
京東這一輪補貼確實很猛,但能持續多久,以及能否完成用戶轉移,還得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而我,會繼續每天點一杯咖啡觀察。
················· 唐韌出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