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張小玲 智聯招聘今日公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顯示,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TOP100:京滬深居前三,百強東部城市占比超五成。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前三名。
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深圳位居第三
智聯招聘今日公布《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5》。從結果看,2024年前十城市與2023年相比無位次變動。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北京人才吸引力指數連續多年第一,由于薪資優勢明顯,多元化的產業結構,眾多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北京對求職者一直保持較高吸引力,人才保持凈流入,近幾年排名占據榜首;上海市經濟體量大且增長穩定,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蓬勃發展,吸引大量人才來滬,人才吸引力指數與北京的差距進一步縮小;深圳、廣州近年位次分別穩定在第三、第四;杭州因以智能物聯、電商等產業發展迅速,排名一直位列二線城市首位,2020-2024年排名分別名列第2、5、5、5、5;成都、南京、蘇州較穩定,繼續位列第6、第7、第8;武漢依舊排名第9;無錫繼2022年首次榮登前十榜單后,繼續維持在前十。
應屆生和碩士及以上人才依舊更傾向往一二線城市集聚。2024年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一線城市的占比為17.4%、23.2%,分別高于流動人才流向一線城市2.0、7.8個百分點;約五成的應屆生、碩士及以上人才將簡歷投向二線城市。從應屆生看,應屆生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占66.1%,高于整體人才流入占比的58.2%,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應屆生人才更加傾向一二線城市。從碩士及以上人才看,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一二線城市合計占72.7%,高于人才流入占比,其中一線、二線城市碩士及以上人才流入占比分別比人才流入占比高7.8、6.7個百分點,與整體流動人才相比,碩士及以上人才傾向流入一二線重點城市集聚。
從人才流入流出看,2020-2024年,長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從22.0%升至22.2%,人才流出占比從15.6%降至14.4%;珠三角人才流入占比小幅上升,流出占比從9.4%降至9.1%;京津冀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呈下降趨勢;成渝人才流入占比和人才流出占比較為穩定;長江中游人才流入流出占比均小幅下降。與2020年相比,2024年五大城市群人才流動性下降,2020-2024年五大城市群合計人才流入占比從61.4%降至60.3%,人才流出占比從53.6%降至50.2%。
一線城市:京滬廣人才凈流入占比下降、深圳持平
從人才凈流入占比看,2024年京滬廣同比小幅下降,深圳持平,京滬深廣分別為0.4%、1.3%、1.2%、0.8%,上海最高。2024年深圳人才凈流入占比穩定,廣州人才凈流入占比較2023年下降。
深圳2024年常住人口同比增加20萬人,居全國前列,人才也保持凈流入,2020-2024年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1.3%、1.4%、1.1%、1.2%、1.2%,人才集聚明顯,主因深圳經濟發展速度快,擁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各類創新的產業,能提供較多工作崗位等。從人才流入流出占比看,2020-2024年深圳人才流入占比從4.6%降至4.0%,人才流出占比從3.3%降至2.8%,人才流動性下降。由于流入流出占比降幅相當,近年人才凈流入占比保持平穩。
從來源看,2024年人才流向深圳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38.6%,低于2023年前十來源地的39%,深圳的人才來源集中度繼續下降。其中,珠三角城市有3個,合計占18.0%。流入深圳的人才中10%來自廣州,流入廣州的人才中8.9%來自深圳,深圳和廣州互為人才來源城市的第1位。人才流入深圳主要因為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23年深圳GDP達3.7萬億,位居全國第3。疊加擁有低于北京和上海的落戶門檻,以及創新的產業結構,提供較多工作崗位,能吸引更多人才到深圳就業。2024年,深圳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密度居全國第一。
根據2025年1月國務院批復的《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顯示,203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規模嚴格控制在1900萬人以內,實際服務管理人口控制在2300萬人左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