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2日,中美在瑞士日內瓦的談判桌上拋出一枚“重磅炸彈”——雙方同意暫停大部分新增關稅,將基準稅率從最高145%降至10%,這也是貿易戰全面開打之前的稅率。
消息一出,全球市場震動,但最焦慮的或許不是中美企業,而是日本、韓國、歐盟等一眾觀望者。此前,英國搶跑談判,成功將關稅降到了10%,鋼鐵關稅從25%壓到零,但日本卻猶豫不決,認為“沒必要急著談”。如今中美率先破局,這些國家的算盤徹底被打亂:美國騰出手后,下一個“收割對象”會是誰?
中美此次談判看似“各退一步”,實則暗藏玄機。根據聯合聲明,美國暫停對華24%的關稅90天,保留10%;中國則同步取消91%的反制關稅,保留10%。表面看是“回到原點”,但細究條款,美國保留了關鍵領域(如芬太尼相關產品)20%的稅率,中國則繼續掌控稀土出口管制權。
這種“斗而不破”的默契,讓中美在博弈中仍握有籌碼,卻讓其他國家陷入被動——它們既無中國的稀土底牌,也缺乏美國的芯片技術,成了談判桌上的“軟柿子”。
以日本為例,其半導體材料雖占全球70%,但高度依賴中國(含臺)市場;韓國電池巨頭雖布局全球,卻難逃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排他條款。
英國搶跑談判的成功案例曾讓多國心動。2024年底,英國加入CPTPP后,憑借“第一個吃螃蟹”的身份,將鋼鐵關稅砍到零,甚至拿到農產品出口優惠。但更多國家選擇觀望,尤其是亞洲經濟體,想以中美協議為基準爭取更好條件。
這種策略如今被證明是重大誤判:美國在與中國達成暫緩后,反而能集中火力對付“次級目標”。
墨西哥便是前車之鑒。之前美國以“打擊芬太尼”為由,單方面對墨紡織品加征35%關稅,導致其出口額暴跌。而印度、越南等試圖通過轉口貿易規避對美關稅的國家,近期也被特朗普列入“重點監控名單”。這些國家既無實力像中國一樣系統性重構供應鏈(如比亞迪在墨西哥建廠),又缺乏政治籌碼與美國叫板,最終只能淪為“關稅戰”的犧牲品。
收割邏輯:美國的“三步走”戰略:收割策略清晰可見:
1. 技術卡脖子:通過芯片禁令、數字貿易規則,壓制他國高科技產業(如韓國半導體、歐洲光刻機);
2. 資源控盤:聯合盟友控制關鍵礦產(如鋰、鈷),同時要求中國放松稀土管制,形成“資源—技術”雙重霸權;
3. 關稅杠桿:對缺乏反擊能力的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由隨意加稅,迫使其開放市場或讓渡利益。
例如,2025年1月,美國突然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征收最高375%的雙反關稅,導致天合光能、晶科能源等中企東南亞基地幾近停擺。若這些國家早像英國一樣主動談判,或能爭取緩沖期,但觀望策略讓其徹底失去議價權。
中國在此輪談判中堅守了兩條紅線:一是稀土管制權不容交易,二是要求美國徹底取消單邊關稅。這種“以時間換空間”的定力,恰恰是其他國家欠缺的。反觀日本,為保住汽車出口,在芯片材料上對美國步步退讓,最終喪失談判主動權。
對中小企業而言,中美暫緩關稅雖是利好,但長遠看,全球供應鏈的“去風險化”已成定局。例如,中國光伏企業通過墨西哥、泰國基地繞開美國壁壘,鋰電池廠商則加速布局摩洛哥等非洲國家。這種“非對稱破局”不僅消解了關稅威力,更重塑了全球產業格局。
當中美在日內瓦握手時,其他國家聽到的可能是“收割機”啟動的轟鳴聲。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從未放下,只是換了目標。
未來的博弈中,誰能成為“下一個英國”搶占先機,誰又會淪為“下一個墨西哥”被迫割肉,答案或許就藏在各國政府的談判勇氣與產業韌性中。唯一確定的是:在這場大國牌局里,猶豫觀望者,終將付出最慘痛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