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和談結束,中國那句“取得重大進展”也確實有成效,中美降低關稅超過100%,關稅大棒的制裁真的從我們的頭頂取消了。
那個信誓旦旦一定要讓中國“好看”的特朗普在中國面前摔了跟頭,頂著國民和外界的壓力苦苦支撐了40天,最后還是落得個低頭的下場。
為什么特朗普這次輕易就低頭了?中美降低關稅超100%意味著什么?
桌面上握手,桌底下揣著后手
中美兩邊最高級別的代表坐下來談了兩天,總算找到了一個暫時不打了的平衡點,核心就是,接下來90天,雙方都停掉對彼此加征的那24%關稅。但也不是回到從前,雙方還留了10%的基礎關稅,像是在地上畫了條線,以后再談。
中國之前反制美國搞的一些動作,比如限制某些美國農產品進口,也同步按下了暫停鍵,雙方聲明里寫得明白,美國真把關稅承諾兌現了,中國就“相應地”取消或暫停反制,這個“相應地”挺關鍵,說明大家心里還有疙瘩,互信不夠,只能一步看一步,誰也別想?;^。
這輪談判,中方是副總理何立峰,美方是財長耶倫加貿易代表戴琪,這陣容,說明雙方高層確實想穩一穩經貿關系了,有意思的是,對比同期美國跟“其他伙伴”的互動,更能看出這次對華“修正”的分量。
跟英國那點協議,小打小鬧,歐盟的反制清單還在吵,日本那邊被壓著調整汽車標準,只有跟中國,是直接在核心的加征關稅上踩了剎車,這待遇,不一樣,不過人們也開始好奇,美國不是挺厲害嗎?不是硬氣嗎?怎么突然就愿意“修正”了?
原因不簡單!首先美國國內經濟確實有點顛簸,通脹下不來,美債有點抖,經濟增長也后勁不足,這讓高關稅這根大棒越來越像根燙手山芋,自己都快握不住了,企業叫苦,老百姓日子不好過,這股子怨氣,就是推著美國政府轉向的民意。
往深了看,經濟規律不跟你玩虛的,中美經濟早就捆綁得死死的,中國貨在美國進口里占那么大一塊,關稅戰哪怕打成那樣,2025年一季度還有20%,高關稅越來越像個回旋鏢,扔出去打別人,結果彈回來砸自己臉上。
經濟學家早就說了,想靠關稅把中國貨擋外面?結果可能是從別國進口東西更貴了,解決不了美國自己的老問題,美國內部的“小氣候”也在變。
科技巨頭們,供應鏈成本蹭蹭漲,能不急嗎?他們的錢袋子和影響力,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游說力量。還有中西部那些農業州,農產品賣不到中國去,農民可是實打實的損失,這幫人的政治能量也不小,里里外外這么一合計,決策者就得掂量掂量了。
全球貨幣體系也在悄悄變化,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里的占比,這些年是往下走的,創了新低,反倒是人民幣跨境支付用得越來越多了。
雖然美元老大地位一時半會兒動不了,但這趨勢,長遠看,無疑給中國在談判桌上添了點底氣,也讓美國單邊施壓的風險和代價更高了。
“面子”丟了,“里子”也丟了
政策轉向,總有人得意,有人失意。對當初發動這場關稅博弈的特朗普政府來說,現在灰溜溜回到談判桌,實質性地暫停加征關稅,不管怎么包裝,都掩蓋不了當初目標的失敗。
硬漢形象算是栽了,不僅沒“重塑規則”,還可能把美國的國際信譽也搭進去不少,讓盟友覺得你這大哥有點“不靠譜”。
有人說得更直接:這波操作,丟了面子失了氣勢,還賠上了真金白銀和國家信譽,里外里都虧了,而在這場大國角力的余波里,有個地方的感受特別疼,那就是臺灣,簡直是經歷了一場戰略級的左右為難。
一邊美國大哥基于自己的小算盤,對臺灣部分產品加征重稅,讓臺灣對美出口的強項,比如電腦零件什么的,直接被打趴下,出口額嘩嘩地掉,另一邊,大陸也暫停了對臺灣的一些關稅優惠,傳統產業又是一記重拳。
這來自兩邊的擠壓,讓臺灣在全球產業鏈里的位置變得特別尷尬和脆弱,更讓人嘆氣的是,當局還想用寶貴的外匯儲備去干預匯率,想穩住新臺幣,結果不僅沒啥用,反而可能因為新臺幣不正常的升值,讓手里的資產縮水得更快。
臺灣因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被晾在一邊,在亞太供應鏈重構的大潮里,越來越邊緣化,這種經濟上的被動,跟它自身的政治選擇綁在一起,成了這場關稅風波“修正”過程里,一個讓人唏噓的注腳。
貿易戰只是休息,并不是停止
暫停加關稅,絕不是故事結局,頂多算個中場休息,聯合聲明里,像稀土這類敏感又具體的東西,提都沒提,顯然是把硬骨頭留給接下來這90天慢慢啃,這三個月,雙方肯定還得密集地談,把這次“修正”的細節敲定。
中美關稅會不會一路降到底,回到開打之前的狀態?從經濟賬和政治壓力看,不是沒可能,畢竟,高關稅已經被證明是“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甚至更多,這招的邊際效用越來越低,雙方好不容易搭起來的溝通機制,也為以后逐步拆掉關稅壁壘提供了個臺階。
但這絕不意味著較量結束了,恰恰相反,戰場正在轉移,關稅的硝煙暫時淡去,水面之下,一場圍繞技術標準、數字貿易規則、綠色經濟議程的競爭,才剛剛拉開序幕,這比拼關稅可深刻多了,也更關乎未來幾十年的國運。
中國這邊,正卯足勁推“雙碳”目標,想在綠色供應鏈標準上搶占先機。美國則想用“清潔供應鏈”之類的概念,重新劃勢力范圍,誰能在這些新賽道上先制定規則、拿到主導權,誰就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大棋盤上,有更大的發言權。
面對這新牌局,中國的應對也越來越清晰,對內使勁搞好“內循環”,把國內市場做大做強,吸引全球的好東西、好企業自己靠過來。
對外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區域和全球的經貿規則制定,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框架下推動數字貿易規則。
這場持續好幾年的關稅拉鋸戰,其階段性的高潮,可能就隨著這次關稅“修正”暫告一段落了,但這只是全球秩序大變革這出漫長戲劇中的一幕,等塵埃落定,或許人們會更清楚地看到,單靠關稅壁壘想擋住全球化和多邊合作的潮流,終究是螳臂當車。
在這場充滿變數和挑戰的世紀博弈中,誰能保持定力,堅持開放,同時拼命提升自己的硬實力,誰才能走得更遠,至于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棋子”,它們的命運,或許早已在大格局的變遷中注定。前方的路,依舊漫長。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