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背刺”歐盟:中美握手后,跨大西洋盟友為何反目?
——一場改寫全球貿易規則的“大西洋內戰”
一、中美剛握手,歐洲就被“推下談判桌”
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內瓦聯合聲明》的墨跡未干,全球貿易戰似乎迎來轉機。雙方承諾取消91%加征關稅、建立三級磋商機制,甚至暗示將聯手打壓“全球產能過剩”。然而,這場“休戰”的喜悅僅持續了24小時——特朗普在白宮玫瑰園的演講中,突然將矛頭對準歐盟,直斥其“比中國更難纏”。
特朗普的“三板斧”直擊歐盟命門:
貿易失衡賬本:歐盟每年向美國出口1300萬輛汽車,美國對歐汽車出口卻近乎為零;農產品領域,歐盟拒絕美國牛肉、轉基因作物,導致“美國農民在為歐洲餐桌買單”。
藥品定價風暴:特朗普簽署行政令,要求美國藥價與國際接軌,宣稱“要讓處方藥價格暴跌80%”,卻對歐盟通過“價格管制掠奪美國研發成果”只字不提。
政治算盤精打細算:在2026年大選倒計時之際,特朗普急需一場“對歐貿易勝利”鞏固選情。相比中國的“硬骨頭”,2024年對美商品順差達1982億歐元的歐盟,顯然是更易得手的獵物。
二、美歐恩怨:從“鋼鐵戰爭”到“汽車霸權”
歷史積怨:盟友?不,是冤家
鋼鋁關稅前科:2025年3月,美國對歐盟鋼鋁加征25%關稅,歐盟反手制裁260億歐元美國商品,威士忌、哈雷摩托淪為犧牲品。
汽車產業對決:歐盟汽車占據美國市場40%份額,德國車企獨占60%。特朗普曾威脅“加征25%汽車稅”,直指德國工業的“七寸”。
新沖突:歐盟讓步反被“打臉”
妥協換羞辱:5月初,歐盟提出“放松數字監管+聯合遏制中國產能”的方案,卻被特朗普貿易顧問納瓦羅斥為“侮辱性報價”。
反制底氣不足:歐盟威脅制裁950億歐元美國商品,但法德與東歐國家內部分裂:波蘭、匈牙利因依賴美國安全保護而態度曖昧,德國車企則警告“加稅將導致10萬人失業”。
三、特朗普的陽謀:用歐盟祭旗,為大選鋪路
經濟勒索:選票高于規則
藥品降價鬧劇:特朗普宣稱“美國藥價將暴跌90%”,實則通過行政手段轉嫁成本。默克、輝瑞股價暴跌,但特朗普的支持率卻因“為民請命”上漲3個百分點。
能源訛詐:要求歐盟擴大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打破德國在歐洲能源市場的壟斷地位。
政治操盤:分化瓦解
離間計:特朗普私下稱“歐盟成立是為了搞砸美國”,卻公開表示“愿意與波蘭、匈牙利單獨談判”,挑動東歐與法德對立。
轉移矛盾:借攻擊歐盟掩蓋中美緩和的“妥協”,避免被共和黨內部強硬派貼上“對華軟弱”標簽。
四、歐盟困境:反擊是自殺,妥協是屈辱
三重枷鎖下的掙扎
經濟命脈被掐:機械、汽車占歐盟對美出口60%,反制意味著德國車企在美工廠大規模裁員。
戰略自主夢碎:歐盟試圖“聯華抗美”,借中歐投資協定修訂緩和電動汽車摩擦,卻又擔憂成為中美博弈的“棋子”。
內部分裂加劇:馮德萊恩政府將反制推遲至90天后,暴露歐盟“決策癱瘓”的痼疾。
出路何在?
拖延戰術:等待特朗普內閣鷹派失勢,或中期選舉后政策轉向。
規則反擊:聯合加拿大、日本推動WTO改革,但美國早已癱瘓WTO上訴機構,此舉形同“與空氣搏斗”。
五、全球變局:貿易戰進入“碎片化”時代
產業鏈震蕩
汽車業告急:美歐互征關稅將推高成本,德國博世、美國通用警告“全球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
多邊體系崩塌:WTO權威掃地,中小企業被迫在“美國規則”或“歐盟標準”間二選一。
中國角色:機遇與挑戰并存
深化中歐合作:在新能源、數字經濟領域,中國可成為歐盟“去美國化”的關鍵伙伴。
警惕“合流”風險:美歐或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領域聯手遏制中國,倒逼中國加快技術自主化(當前芯片自給率僅35%)。
結語:盟友?對手?21世紀的貿易規則由誰書寫?
特朗普對歐盟的“背刺”,撕下了跨大西洋同盟的溫情面紗。這場博弈的本質,是美國“孤立主義”與歐盟“戰略自主”的生死對決。若美歐無法跳出零和思維,全球貿易或將退化為“弱肉強食”的叢林游戲。而中國能否成為新秩序的“粘合劑”,不僅考驗著智慧,更關乎未來十年全球格局的走向。
歷史的諷刺在于:當特朗普在白宮高呼“美國優先”時,歐盟駐美大使的辦公桌上,正擺著一份中歐自貿區談判的草案。或許,這才是跨大西洋關系最真實的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