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繞湖湖繞山,高樓突起湖山間”。放眼南粵大地,自然風光與現代建筑相互交織,繪就美美與共的城鄉融合發展畫卷。
近年來,在“百千萬工程”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如火如荼的推進浪潮中,一支來自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的核心骨干企業——中鐵十七局集團(廣州)建設有限公司立足廣州、輻射華南,以“百千萬工程”和“綠美黃埔”為實踐舞臺,通過黨建引領、政企聯動、技術創新,打造了一批解民憂、惠民生、暖民心的標桿項目,用一座座精品工程、一項項創新實踐,在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鐫刻下新時代建設者的奮斗足跡。
Part . 1
鐵軍精神
扛起“百千萬工程”的央企擔當
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的奮斗史:1952年組建鐵道兵第七師,1984年兵改工后參建大秦鐵路、青藏鐵路等國家重點工程,2001年9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名稱變更為“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2021年在“向南發展”戰略部署下,于廣州黃埔區成立全資子公司中鐵十七局集團(廣州)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
作為中鐵十七局集團有限公司在華南地區成立的實體子公司之一,扎根粵港澳大灣區核心,是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布局華南的戰略支點。該公司主要負責廣州及周邊建筑市場的經營承攬、在建項目監管以及基礎項目投資建設,目前已深耕廣州黃埔、南沙、清遠、江門、珠海、潮州等地,年施工能力超30億元,2023年被評定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
扎根嶺南熱土,情系廣東發展。2022年,廣東“百千萬工程”“綠美廣東”的號角響徹南粵大地,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作為屬地央企,充分發揮社會責任擔當,主動請纓,以“黨建+”模式激活動能,通過“政治引領、需求對接、資源聚合”三維發力,即以黨組織為紐帶,貫通政企協作,精準轉化政策為民生工程;以基層黨組織為橋梁,創新響應機制,實現工程與民意同頻;以國企黨建優勢,統籌資源整合,系統推進基建升級與環境整治,打造城鄉融合發展的“黨建引領+政企協同”新范式。
在潮州市饒平縣,73個惠民項目讓老區煥發新活力;在廣州市黃埔區,美化6000平方米赤膊房,擦亮美麗鄉村底色。從道路拓寬到古建修繕,從環境整治到生態修復,如今,在“百千萬工程”的號角聲中,在“綠美黃埔”的建設路上,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傳承鐵軍精神,以匠心書寫著擔當有為的“時代答卷”。
Part . 2
匠心筑城
打造城鄉融合的“饒平樣板”
夏日的饒平,國道G355沿線綠意蔥蘢,三饒古鎮斑駁城墻披彩煥新,“茶山云海”水墨墻流淌千年茶韻,“布馬騰龍”彩繪躍動非遺活力。道韻樓與里秀樓化身活態博物館,鵝卵石巷串聯土樓群,斑駁墻垣鐫刻客家人“耕讀傳家”史詩。
G355國道風貌
饒平的這番變化,正是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推進“百千萬工程”的縮影。該公司聚焦“基礎設施薄弱、環境治理滯后、文化資源閑置”三大城鄉融合梗阻,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支點,以系統性思維整合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開發、環境整治與民生保障,推動農村人居環境從“基礎整治”向“功能提質”升級,讓曾經“臟亂差”的鄉鎮蛻變為生態宜居、產城融合的活力之地。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以優化交通網絡、升級人居環境為抓手,推動全域污水處理、垃圾分類及村莊綠化工程落地,根治“臟亂差”痼疾,塑造“一村一景”生態格局,實現人居環境從“整治”到“宜居”的質變。老舊小區改造采用“連片改造”模式,統籌9個社區資源,聯動建筑修繕、功能優化與基層治理,推動老舊社區從“基礎修補”邁向“功能再生”,為城市有機更新提供樣板。
文化旅游開發成為激活區域經濟的關鍵引擎。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深度挖掘客家文化資源,將三饒鎮“里秀樓”等傳統建筑活化利用為文旅地標,打造“文化展示+旅游體驗”融合范例,串聯鄉村旅游資源,增強地域吸引力,形成“以文促旅、以旅興農”的城鄉互動格局,實現“生態美”向“經濟美”轉化,帶動居民增收。
三饒文旅休閑帶旅游經典區
建設工程—客家土樓特色鋪裝
民生保障與長效治理同步推進。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新建養老設施,填補縣域服務短板,打造超2萬平方米公共文化活動空間,同時創新“政府+企業+居民”協同機制,建立領導帶班制與村民自治制度,鞏固環境整治成果,形成可持續治理模式。目前,饒平縣城鄉差距持續縮小,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居民獲得感、幸福感觸手可及。
Part . 3
綠美煥新
創建生態優化的“黃埔標桿”
走進廣州市黃埔區永和街道的賢江公園,高聳牌坊在陽光下泛著古樸光澤,古色古香的飛檐翹角與雕花窗欞相映成趣,百年古荔枝林形成綠美畫卷……這是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推進黃埔片區“百千萬工程”和“綠美黃埔”建設結出累累碩果的真實寫照。
修繕后的黃埔區永和街賢江公園
與饒平縣“規劃—建設—治理”路徑不同,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以區域綜合發展為導向推動黃埔片區“百千萬工程”項目,聚焦“央地協作+文化深耕”,組建黨員突擊隊攻堅市政綠化及人居環境整治,系統性整合公園修繕與農房風貌提升兩大板塊,該項目通過“政企聯動、生態共治”模式,實現居民滿意度提升25%,形成“紅色動能”驅動綠色發展的“黃埔標桿”。
其中,在農房風貌美化提升工程中,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與長嶺、聯和等街道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對18棟農房實施個性化改造,外立面保留青磚坡頂的傳統風貌,內部則引入新型保溫材料和節能技術,實現“外觀留鄉愁、內里現代化”,該項目憑借顯著成效獲黃埔區住建局通報表揚,成為區域“百千萬工程”示范標桿。在賢江公園修繕中,項目團隊采用無損檢測技術精準診斷牌坊、墻面老化問題,并將傳統嶺南建筑符號、民俗元素等巧妙融入公園的各個角落,使公園從“老舊公園”蛻變為“文化地標”。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項目處處彰顯了技術賦能與可持續發展。農房改造運用新型保溫隔熱材料與節能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使用環保材料與清潔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公園修繕則通過科學規劃植被,新增綠化面積,提升公園的生態功能。
Part . 4
未來展望
擘畫城鄉融合的“壯美藍圖”
站在新起點,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將以“百千萬工程”與“綠美黃埔”為支點,以“存量提質+增量創新”雙輪驅動體系,著力破解城鄉融合發展系統性難題,推動工程實踐從點狀突破向全域升級轉型。
在存量優化方面,強化已建項目長效運營,推廣美麗鄉村管護機制及老舊小區“政企民”共治模式,實現經驗跨區域復制;在增量創新上,依托G355國道和三饒文旅帶等廊道,布局城鄉產業協同載體,推動物流、文旅資源向鄉村梯度轉移;全域融合路徑方面,整合基建、生態與文化要素,打造城鄉循環節點——如上饒鎮停車場聯動茂芝紅色旅游資源,形成“文化+經濟”雙鏈互動,同時探索城中村與城郊鄉村更新聯動機制;技術賦能上,推廣綠色建材、智慧管養等技術,提升設施全生命周期效能。
從鐵軌到新城,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以鋼鐵脊梁筑就城市崛起,以生態畫筆繪就山水畫卷。在南粵這片熱土上,“鐵軍”故事仍在續寫——以“百千萬工程”“綠美黃埔”為筆,從“項目攻堅”到“全域提質”書寫標桿范本,助力城鄉高質量發展再上新的臺階。
文/陳小珊 陳鵬 王世煜
(本文圖片由中鐵十七局廣州建設公司提供)
◎ 編審:劉麗莎
◎ 美編:楊榆潔
◎ 出品:廣東建設報全媒體內容運營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