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國發展報告2024》之“完善碳市場交易機制,積極穩妥推進‘雙碳’進程”專題報告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觀點輯要
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重要任務。碳排放權交易機制作為落實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的重大制度創新,經過多年地方試點和全國實踐,引導綠色低碳轉型的作用逐步顯現。未來需加快完善機制,建設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國際影響力的碳市場。
一、
碳交易機制在綠色低碳轉型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實現“雙碳”目標,我國將用歷史上最短時間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完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歷史性跨越,碳交易將是支撐這一歷史進程的重要制度安排。
碳交易是碳定價機制的重要形式,在許多國家得到采用。截至2024年底,全球有38個碳交易體系在運行,覆蓋約1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排放總量的19%。其中,G20國家中17個已啟動或規劃國家級碳交易機制。《巴黎協定》第六條的國際碳交易機制落地,也將推動基于碳信用的交易機制加快發展。
我國高度重視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長期以來,我國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動節能減排和污染防治,在較短時間內扭轉了能源消費快速增長、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的態勢。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需要更加注重綠色低碳發展市場機制建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
二、
我國碳交易機制持續完善,減排成效穩步顯現
在充分借鑒地方試點經驗基礎上,全國碳市場體系初步建立。在覆蓋行業方面,以碳排放統計核算基礎較為堅實的電力行業為起點。在配額管理方面,充分考慮我國碳排放尚未達峰,基于行業碳強度建立配額總量設定和分配規則。在交易管理方面,全國碳市場管理平臺、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等基礎設施安全穩定運行,實現了各系統互聯互通。在數據管理方面,出臺相關制度和技術指南,建立碳排放數據月度存證“國家—省—市”三級聯審工作制度。2024年施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提升了社會對全國碳市場健康發展的信心。作為強制碳市場的重要補充,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2024年1月重新啟動運行。
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引導企業減排的作用逐步發揮。市場交易更趨活躍,截至2024年底,全國碳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6.30億噸,累計成交額430.32億元。交易價格穩中有升,2024年碳配額價格比2023年上漲約23%。市場覆蓋企業的減排自覺性提高,碳價逐步成為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錨定的基準價格。
三、
加快推進改革,建設完善全國統一的碳市場
我國碳市場已具備向更成熟、更健康市場邁進的基礎,未來需適應形勢變化,加強前瞻部署,加快建設完善全國碳市場,助力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把握好碳市場改革發展的基本原則。建設法治市場,依法做好碳配額的產權保護,保障市場主體權益,依法開展碳市場監管。提升信息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時效性。建設統一市場,加快市場擴圍,實現配額在全國范圍自由流動。遵循市場規律,逐步提高配額稀缺性,引導基于供求雙方充分競爭的碳價形成機制。
加快推動全國碳市場改革。一是明確到2035年全國碳市場發展目標和路線圖,鼓勵地方碳市場先行先試。二是穩步擴大碳市場覆蓋范圍,加快探索開展基于總量的配額分配方式和配額拍賣,健全信息披露機制,建立配額總量設置與動態調控機制。三是完善自愿減排交易機制,增加方法學種類,適時調整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用于抵銷配額的比例。四是加強政策銜接和部門協調,形成工作合力。五是持續完善碳排放統計監測核算體系和標準體系,加強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
總 監 制丨王 輝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