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超大城市的生產生活場景復雜多變,要有先進適用的科技手段來研判風險、有效應對。新質生產力正助力上海加快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今天(5月13日)開幕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應急減災和救援博覽會上,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家頂尖企業集中展示了應急救援、智慧安防、防災減災等領域的3000余件前沿裝備與技術,其中不少能夠滿足當前上海建設韌性安全城市的需求。
上海體量龐大、功能復雜、人員密集、危險源多的高層建筑,給火災防控和滅火救援帶來壓力與挑戰。
以往,高層建筑火災救援主要設備為登高車,但登高高度受限,較難處理15層以上的高層火災,要依賴樓內給水系統撲火,但高層建筑高度越高,供水壓力越大,普通低壓水帶通常會因為壓力過大發生爆裂,或出現水打不上去的現象。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滅火彈和無人機開始應用到高層滅火中。南京航天國器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小花向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展示了企業自主研發的新一代無人直升機GQ-580Z:“它最多可以帶著260公斤的滅火劑,在傳統裝備難以發揮作用的高空撲火。”
新一代無人直升機GQ-580Z。 陳璽撼攝
相比體型較小的無人機,這款產品的載荷能力和穩定性更突出;相比體型較大的直升機,它有更強的機動性和續航能力,還能通過無線操控,避免載人駕駛的安全風險,此外,運維成本也低于載人直升機。
據透露,這款產品已深度參與山東、山西、湖北、貴州等地的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在一些場景中,懸停在空中的它通過搭載相應設備,還能充當臨時信號站的角色,成為救援前線的“眼睛”和“傳聲筒”,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生命財產損失。
“我們看好沿海地區的應用前景,專門開發了海上靠泊系統,讓無人直升機在沿海救援任務中有很強的機動性。”孫小花表示,在內陸運輸條件被突發災害事故嚴重破壞的情況下,船載無人直升機可以及時開辟第二條生命走廊,將救援人員和物資從海上運抵內陸,平時,還能省去在寸土寸金的一線城市布設無人直升機場和網絡的高昂成本。
等到問題發生再應急處置,已失去先機,韌性安全城市建設還需要防微杜漸的本領。
隸屬于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城建城市運營(集團)有限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智城云巡”的智能道路巡檢系統。
“即使車速達到80公里/小時,它也能發現方圓7米肉眼難以察覺的隱患,小到一條1厘米寬、5厘米長的裂縫都能發現。”項目負責人陳曄寬表示,傳統的道路巡檢費時費力,既要錯開交通高峰、封路實施,還要一名司機開、一位檢查員用肉眼看,一輛車一天排查二三十公里已是極限,還不能確保抓出所有問題。
搭載“智城云巡”系統的巡檢車只需一名司機專心開車,巡檢任務交給車頂的攝像頭和車內的計算機,150公里的道路最快一天就能巡檢一遍,在4小時內發現并處置裂縫、坑槽、積水等病害,效率比人坐在副駕駛上“睜大眼睛”高出許多。
除了“眼力”了得,“智城云巡”還有強大的“記憶力”和分析力。
陳曄寬指著一張照片上灑落在地上的碎塊說:“這可能是往來運輸車輛灑落的,也可能是路面遭破壞后留下的‘皮屑’,答案究竟是哪個,即使是工作多年的老法師也未必下得了定論?!钡治銎髽I開展日常養護所積累的2700公里道路“病例”數據,“智城云巡”就能作出判斷,防止隱患發展成為影響城市安全的大問題,甚至精準預測哪些路段會在汛期“破相”,提前預防。
目前,該系統已覆蓋上海浦東花木地區的主要道路,并在成都、嘉善、嘉興、南京、鄭州、廈門等城市開展試點。
“智城云巡”。 陳璽撼攝
原標題:《7米外的1厘米裂縫,時速80公里經過竟能發現,海陸空“救命”裝備云集上海》
題圖來源:陳璽撼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陳璽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