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每個人的獨特印記。在廣工,有多少青春洋溢的青年學子,就有多少種燦爛的模樣。學校官微推出青春就這young欄目,記錄和分享廣工學子們的青春故事。無論你在校園的哪個角落,無論你選擇怎樣的道路,青春都在這里閃閃發光。
這一期,我們一同走進四位廣工學子找尋方向、重塑自我、追尋夢想的故事。他們由各自學院推薦,是學校本科生中的優秀代表,希望通過他們的成長經歷、親身體驗和專業情懷,激發更多青年學子勇敢追夢向前沖。
賴浩然:奔赴熱愛,笑到最后
先進制造學院
2021級機械電子工程學生
“三塊壓艙石”
在入學前,賴浩然就從網上了解到,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需要擁有“績點”“競賽”“科研”這三塊壓倉石。自入學以來,他一有空就去圖書館,對上課不懂的地方進行查漏補缺,把知識點都吃透。在競賽方面,他從學校的競賽目錄中甄選適合自己的比賽,利用課后時間認真準備。“金相大賽從5月份開始準備,每天保證練習1小時以上,直到8月中比賽;數學建模從3月份開始0基礎學習,到9月份正式比賽,在這段時間內,要兼顧金相比賽和學習,就需要找到屬于自己高效利用時間的方法。”賴浩然說,無論我們做什么,都要堅持到最后,才可能見到曙光。他表示,主動找老師交流溝通也很重要,把自己的想法與老師討論,找上幾個隊友去參加大創項目,在項目訓練中,論文專利自然就來了。
在讀期間,他擔任班長,學業績點超4.0,獲得國家獎學金,連續獲得一等獎學金和學習標兵。在全國大學生金相技能大賽獲得國賽個人二等獎,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得省賽一等獎。他以第一負責人主持省級大創項目,并良好成績通過。在課余,他喜歡踢足球,還獲得第二屆校園足球聯賽冠軍。
“做自己想做的事”
在大學,大家擁有較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大一入學時,賴浩然把時間主要放在學習和課外活動上,把績點的基礎打牢,參加體育活動,拓展交流圈。到了年底,可以嘗試申請大創項目。大一下學期時,他開始跟著老師參加比賽,或者在社團里策劃一些大型活動。“一定要主動出擊,機會不等人。”大二期間,他把重心放在學習和競賽上,嘗試自己申請項目或者做隊長去參加比賽。“在參加比賽的時候,一定要兼顧績點,別厚此薄彼,比賽用來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他說。
對于未來,賴浩然也有清晰的規劃。“在學好本專業知識外,也要拓展延伸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專業,參加不同專業的學科比賽,開闊視野。”他還會參加一些項目科研和社會實踐,找到感興趣的領域,注重實踐和動手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他還希望在大學畢業之前,能夠瘦下來,“可惜這個計劃被各種‘不得不做’的事不斷地延期。”他說,大學就這一次,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別被所謂的“條條框框”束縛住了。大學生活豐富多彩,最簡單卻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然后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們仍是學生,在奔赴熱愛的同時,切記不可丟了課業。”賴浩然說,大學的多樣性決定了每個人都可以有不一樣的精彩,永不設限,盡情嘗試,突破自我。少年的我們決定了一往無前,難又怎樣,失敗又怎樣,不試一試,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笑到最后的那個。
鄧非凡:逐夢“非凡”人生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2019級城鄉規劃學生
現已保研華南理工大學
“徹底變了個人”
回望已然走過的大學時光,有迷茫、困頓、不舍,更有堅定、拼搏,鄧非凡倍有感慨。大學的環境自由且美好,一旦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溫水煮青蛙”。大一大二學習之余,他將重心放在了兼職實習上,應聘平面設計師、創辦家教中心的事情都做過,直到大三,他才意識到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習深度。
此后,他像徹底變了個人。大三開始,鄧非凡加倍努力,汲取優秀同學及師兄師姐的成功經驗,反思自身不足,積極參與學術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綜合測評成績從年級40開外進步到年級第1。他熱衷全面點亮自己的技能樹,自學自省的能力和全能發展的品質是他最大的核心競爭力,并逐步在品德、學業、工作、實踐等方面實現全面開花。在創新競賽上,鄧非凡也盡可能地發揮個人所長,扮演好團隊負責人的角色,創新創業競賽、專業競賽經歷豐富,以此來拓展視野、鍛煉個人能力。
在學生工作方面,鄧非凡積極投身學生社團、班級管理中,這些工作不但沒有過度占用他的學習時間,反而讓他發揮榜樣作用去組織好每一件事情。從日常管理到規范運營,從合理組織到統籌安排,這些職位讓他迅速成長起來,在活動宣傳、創新賽事、專教改造、衛生評比、學風建設等方面獲得優異成績。此外,他還注重個人的文體均衡發展,培養自己的體育愛好,鍛煉動手實踐能力。
在社會實踐方面,鄧非凡多次參加校內外志愿活動和三下鄉實踐活動。他曾參加永慶坊講解員志愿活動,作為隊長帶領三下鄉團隊下鄉實踐,多次榮獲優秀實踐隊伍、優秀實踐報告、優秀調研視頻等獎項。他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假期在規劃設計院實習,對專業知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堅定信念,逐夢未來
對于大學前幾年的生活,鄧非凡認為自己的規劃仍不清晰,尤其是在當今浮躁而又內卷的大背景下,依然隨波逐流,方向不明確。進入高年級后,鄧非凡遇到了在學習生涯和未來規劃上的恩師,帶他走進科研的大門。當時那只是一篇課程論文,在課堂上匯報的時候,老師表揚說,好好整理一下可以發論文投刊。于是,鄧非凡歷經全篇推導重來、數據出錯、隊友退出等困境,每天都堅持在圖書館中整理數據、撰寫論文,前后用了近半年時間,最終成功以第一作者發表了中文核心期刊一篇。也正因此,他更加堅定了未來要從事科研工作的決心。
鄧非凡最大的感受是,學術科研上沒有任何一條捷徑可走,包括大學生涯也是,耍小聰明、抄近路最終都會得不償失,只有沉得下心,腳踏實地才能更接近自己的目標,慢即是快,少即是多,有時候走得慢,才能走得更遠。
雷蕾:前路有光,初心莫忘
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2021級土木工程學生
躬身實踐,貢獻力量
大一入校時,雷蕾積極參加學院啟明星學生黨建辦公室的面試,成為了檔案管理組的干事。后來,盡管職責變動,她的初心始終不變,那就是熱心服務同學,凡事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
雷蕾始終保持謙遜、謹慎的工作態度,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從年級輔導員學生助理,到廣東省學生聯合會宣傳部的學生骨干,始終堅持為同學們提供優質的服務。她帶領同學們參觀紅色基地,學習優秀先輩們的紅色精神;組織開展“單車助擺”等志愿活動,助力“為他人服務、積極奉獻”的校園文化;積極配合學院老師們開展黨建工作,帶領團隊和協同其他學生組織努力打造和諧有愛、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環境。由此,她也獲得了“優秀學生干部”的榮譽稱號。
服務不只在校內,雷蕾還活躍于基層最需要的地方。暑期,雷蕾參加了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暑期實踐活動,前往3個化橘紅培養基地實地走訪,帶領團隊對化橘紅項目進行深入調研,并對非遺傳承人以及當地居民進行了專訪。團隊生產化橘紅相關視頻2個、調研報告2篇,獲得媒體報道20余篇,獲得了省級重點隊伍的榮譽稱號。通過該活動加強了對化橘紅非遺文化核心價值的傳播,為鄉村振興貢獻了青年力量。
孜孜求索,明確目標不松懈
只有具備優良的素質和過硬的本領,才能在同學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帶頭作用。雷蕾的學習從未松懈,有科學的生涯規劃、明確的學習目標。她上課認真聽講、做好筆記,課后大量閱讀開闊自己的視野。在2022-2023學年,她以4.30的績點位列班級第二、年級第五,獲得了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
在課余時間,雷蕾積極參加各類學科競賽,通過創新活動實現專業知識的融會貫通和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在學科競賽方面,她先后榮獲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以及累進創新專項獎、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廣東省分賽產業命題賽道金獎、第十屆“挑戰杯”廣東工業大學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校一等獎等等。在科研成果方面,她發表了一篇專利《一種分散劑可回收的纖維攪拌裝置》 、一篇論文《微膠囊技術在自愈合混凝土中的研究進展》;在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方面,參加了《結構分析與模型制作》大創項目,并獲得了省級結項。參加了《高韌性水泥基復合材料-普通混凝土界面粘結性能實驗研究》大創項目,并獲得了省級立項。
蔡珈穎:為熱愛而沖
生態環境與資源學院
2021級環境生態工程
(創新班)學生
持續探索,克服恐懼
四年前,懷揣著滿腔熱血與無限憧憬,蔡珈潁踏入了廣工的校門。那時的她,對于大學生活和專業領域尚屬一知半解,對于如何在接下來的四年中找尋方向、塑造自我,心中滿是問號。
”幸運的是,學校為我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平臺和豐富的學術資源。我們學院濃厚的學術氛圍,讓我對環境生態工程這個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深知,唯有腳踏實地、潛心鉆研,方能在這片知識的海洋中暢游。“于是,從大一起,蔡珈潁心懷對專業的熱愛與敬畏,毅然踏上探索之路。
向左滑動查看更多
蔡珈潁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實踐項目,不斷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在不斷歷練中,她逐漸放下了對學術科研的恐懼,并發現了其中的魅力。每一次項目實踐,都是一次鍛煉團隊協作、提升創新思維的機會。這些經歷使她更加堅定了自己在專業領域不斷追求創新的決心。
幫助他人的快樂和滿足
從小,蔡珈潁就熱衷幫助他人,從入校開始,她便申請成為班干部,以服務同學為宗旨,積極參與學生工作。后續還加入了院團委、校紅十字會等學生組織,不僅是想在這些工作中鍛煉到自己的能力,也致力于為同學們創造一個和諧、有序的學習生活環境。
作為班級的團支書,她立足本職崗位,圍繞團的目標和工作任務,扎實有效地開展了一系列活動。無論是組織主題團日活動,還是帶領團支部參與比賽和評選,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她的大學生活,也鍛煉了組織協調和團隊合作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蔡珈潁深刻體會到了服務他人的快樂與滿足。每一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每一次同學的滿意笑容,都讓她感到無比的欣慰和自豪。通過不斷努力,其所在團支部榮獲學校“十佳團支部”稱號,個人也獲得了“百優團支部書記”和“優秀團務工作者”的榮譽稱號。
投身志愿服務社會
蔡珈潁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無論是暑期的“三下鄉”,還是寒假的“返家鄉”,她都滿懷熱情參加。她深入珠海桂山島、廣州黃埔區和文昌馮家灣等地深入調研,了解民情民意,為當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她立足本專業,積極組織并參與了“碳索社區”團隊的志愿服務活動。團隊深入社區,開展雙碳知識科普活動,提高了當地居民的減碳意識。她說:”在這個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志愿服務的意義和價值。它不僅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還能夠鍛煉我們的溝通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我們的團隊還入選了全國大學生科技志愿服務示范團隊,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回顧大學時光,蔡珈潁深感自己在這段旅程中收獲頗豐。無論是學習、創新實踐、學生工作還是志愿服務,她都不斷成長和進步。”大學是一個能全方位施展自己拳腳的平臺,希望大家在大學中能不被社會的各種言語裹挾,找到自己所熱愛的,勇敢往前沖,相信自己擁有無限的潛能!“
愿夢為翼,翱翔青春藍天
腳踏實地,探尋知識世界
挑戰機遇求磨礪,燦爛未來自書寫
愿每一位學子秉承攀撐精神
找準目標方向
塑造優秀自我
素材| 廣工招生辦公室揭陽校區管委會
| 黃冠 周靜忻 羅盈 楊莉莉
運營團隊|學生新聞中心
責編|王宇涵
初審|李成瑤
復審|杜清
終審| 張育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