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慶祝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暨上海市模范集體、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舉行。位于海灣鎮的星輝蔬菜有機園藝場場長、園藝事業部副經理顧大國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榮譽稱號。
上海市勞動模范
顧大國現任星輝蔬菜有機園藝場場長、園藝事業部副經理,“顧大國新品蔬菜選育創新工作室”負責人。他扎根一線20余載,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了不平凡的奮斗歷程,先后榮獲上海市優秀農民工、全國優秀農民工、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光明集團明星員工等稱號。
“做農民很好!”
種地24年,他讓大家吃到品質更高的蔬菜
這是顧大國和蔬菜打交道的第24年。長期在田間地頭耕作,曬得黝黑的皮膚讓他收獲了“黑包公”的外號。二十余載,從學徒到高級農藝師,他秉承“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使命,培育數個蔬菜新品種,讓民眾吃到更好吃、更健康的蔬菜。
2001年,19歲的顧大國中專畢業后,來到海灣鎮五四農場。當時農場的條件很艱苦,什么都沒有,只有收音機可以解悶。一起進來的同學們陸陸續續走了,只有他留了下來。他的師傅是一位退伍軍人,也是老黨員,給了他莫大的影響。“師傅種菜老是拿第一名,在他身上能學到很多。”顧大國說,“即使在農場,但感到人生有很多機會。勞動還是有講究的,做個農民也很好。”
24年過去,當初躊躇滿志的小伙已經成長為如今的上海星輝蔬菜有限公司園藝場場長、園藝部副經理,“顧大國新品蔬菜選育創新工作室”負責人。顧大國說,這兩年種的地更多了,拓展到了近400畝,比起以前,現在反倒更累了。他依然堅持早晨5點多起床,5點半準時出現在田間地頭,一半時間在陸地、一半時間在大棚,忙碌一整天。沐浴陽光、蒸著“桑拿”,他打趣道:“看看我的外貌,這哪是個80后,70后還差不多。”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季節限制也被打破。“上海的農業不能求大,必須要精、品質要好。”近年來,顧大國把重心放在培育高品質蔬菜上,他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院校合作,不斷創新。由他領銜的“顧大國新品蔬菜選育創新工作室”多次參與實施上海市農委、科委項目,2020年以來,先后開展甘藍、芹菜、節瓜、茄子、辣椒、鮮食大豆、鮮食玉米等十幾個品種的試驗示范和選育工作,育成滬茄316號、交大35號(鮮食大豆)、交大40號(鮮食大豆)、交大103號(扁豆)、花豹1號(節瓜)5個新品種,通過上海市新品種審定和認定。2023年,作為第一發明人,他還申請了“一種提高茄子耐高溫的綜合種植方法”的發明專利。
對顧大國來說,培育新品種的關鍵還是在于用心。“至少這么多品種不能亂。”他提到,做大豆考種實驗的時候,需要一粒一粒把豆子剝出來計算千粒重。為此,他掉了一個指甲蓋,至今沒能修復。
24年來,顧大國始終在學習中積累、沉淀,學無止境。他不光與專家教授合作,還向農戶討教。“很多農戶從祖輩就開始種植蔬菜,并且只種一個單品,可見他們種得有多精,技術肯定比我好。”他還跟書本學,辦公室里擺滿了農業相關的書籍,宛如一座小型圖書館。
“在上海這個海納百川的平臺,只要深耕自己的崗位,就能出彩。”憑借著滿腔熱愛和卓越的成績,顧大國先后榮獲上海市優秀農民工、全國優秀農民工、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從播種到收獲,顧大國樂在其中。每每到了收獲的季節,經歷的艱辛便煙消云散。“不同植物會開不同的花,看到以后會很開心的,尤其種出沒種過的蔬菜,有一種很大的成就感。”
種出口感更好、品質更高、更安全的蔬菜,是顧大國的信條。他希望推進大棚內機械的國產化研發,也希望再多培養一些熱愛農業的徒弟,讓他們能夠改變農業。“我爭取再種20年。”他說。
報送:顧津涵(海灣鎮)
編輯 :何海丹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