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記者 覃霞)5月15日報道 近日,四川省第九屆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成都舉行。成都市溫江區3人受到表彰。其中,陳飛、謝思凱獲得“四川省勞動模范”稱號;陳英獲得“四川省先進工作者”稱號。
陳飛:技術尖兵亦是“幕后功臣”
作為成都市陳飛加工中心首席技師工作室、航天七院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陳飛扎根數控銑削領域15年,帶領團隊解決了諸多數控加工難題,先后圓滿完成火箭、航天載人飛船、空間站工程等眾多型號中部分高難度產品的加工任務,成為護航大國重器的“幕后功臣”。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航天工匠“精于工、匠于心”的使命擔當,也因此榮獲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航天基金會“航天貢獻獎”、“四川工匠”等榮譽。
在空間站工程建設中,陳飛帶領團隊成功突破二氧化碳去除子系統和微量有害氣體去除子系統中某關鍵零件的加工瓶頸,確保環控生保分系統穩定運行,為航天員在軌生命安全筑牢了技術屏障。此外,他主導解決航天器關重殼體加工難題,實現火箭飛行姿態毫厘不差的精準控制,助力多次航天發射任務圓滿成功。秉持“智造改變制造”理念,陳飛創新提出“零點定位系統”“視覺識別系統”“RFID身份驗證系統”等數字化解決方案,推動企業生產效率提升30%以上,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1800萬元。
謝思凱:帶領村民吃上“生態飯”
作為壽安鎮天星村“兩委”班子的“領頭雁”,謝思凱立足千年編藝文化品牌,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帶領村民探索出一條“文化傳承+產業升級”的致富新路。憑借在鄉村振興中的突出貢獻,謝思凱先后榮獲“四川省農村致富帶頭人”“成都市優秀共產黨員”“新時代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等多項榮譽稱號。
謝思凱充分發揮編藝文化品牌優勢,通過實施未來生態鄉村整村營造項目,打造“匠人聯盟”,舉辦盆景、編藝作品大賽,培育本土產業人才。同時,鼓勵村民創新研發高附加值編藝作品,推動“陽臺經濟”“后備箱經濟”蓬勃發展,并打造編藝博覽園展示展銷平臺,串連“天星十二鋪”“大師小院”等26個精品項目,構建集產品銷售、旅游消費、文化創意于一體的多元業態。在他的帶領下,300余戶1000余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生態飯”“文化飯”,戶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
陳英: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探路先鋒”
陳英作為扎根農業戰線30年的“老黃牛”,曾榮獲成都加快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改革創新先進個人,成都市“五一勞動獎章”。她用專業與執著推動多項國家級改革試點落地見效,成為新時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探路先鋒”。自1995年投身農業工作以來,陳英始終沖鋒在農村改革第一線。作為溫江區農村改革的中堅力量,她牽頭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權質押融資等5個國家級改革試點。在改革實踐中,她深入基層調研,潛心鉆研政策法規,先后起草20余項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文件,為改革落地提供了堅實支撐。
陳英參與推進的激活農村產權金融功能的“溫江模式”等9項創新做法,先后獲得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認可并全國推廣;其獨立完成的多篇調研報告,為農村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此外,她參與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等2個國家級改革涉及的11項成果被吸納進《四川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條例》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實現了從地方實踐到國家立法的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