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論壇網
編者按: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即“中央八項規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八項規定深刻改變中國,黨風政風煥然一新,黨心民心更加凝聚。時至今日,八項規定已成為新時代共產黨人的一張“金色名片”。那么,通過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基層有哪些實實在在的成效和變化?近日,人民論壇網收到上海市崇明區基層干部來稿,他們聊心聲、談體會,為我們講述那些可感可知的改變。文末還有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哈戰榮的精彩點評,一起來看。
用政府“緊日子”換來百姓“好日子”
上海市崇明區財政局副局長 林磊: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讓我們轉變了工作理念,更清醒應該干什么、為誰干、怎么干。過去使用一項資金,想的是該怎么分配;現在支出每一筆錢,都要想花得值不值?符不符合群眾利益?能不能為老百姓帶來好處?作風的轉變都體現在了數據中:2024年,崇明在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基礎上,探索推進成本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持續壓減不合理支出,全區節約財政資金9.42億元,降本率18.6%。確保不該上的項目不上、不該花的錢不花,把更多財政資源騰出來用于提升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過好政府“緊日子”,為群眾爭取“好日子”。
搭平臺下基層,化矛盾聽訴求
上海市崇明區橫沙鄉黨委委員、副鄉長 杜宇:制定實施中央八項規定,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徙木立信之舉。群眾切切實實看到我們是怎么去做好實事、做實好事的,才會真真切切與我們交流思想、交換感情。在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過程中,區級部門和屬地鄉鎮積極搭起溝通交流的平臺,化解掉一個又一個矛盾;在橫沙走訪群眾時,我們認真傾聽老百姓的訴求和想法,深切感受到他們對現有生活的滿足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今,大家的本子上都記著問題,大家的心里都在琢磨著辦法。
人民路社區長者食堂
老年助餐服務既“暖胃”又“暖心”
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副鎮長 張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激勵基層干部踐行“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更多群眾呼聲變為現實。近年來,城橋鎮積極回應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助餐需求,盤活建成西門北村、人民路2個社區長者食堂和15個村居老年助餐點,形成了覆蓋全鎮的老年助餐送餐服務網絡。如今,每天中午,人民路社區長者食堂內飯菜飄香、笑聲連連,老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菜品、落座就餐,“價格實惠、離家近、健康美味”成了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們還通過進一步暢通“評價—整改—回訪—提升”的反饋流程,讓老年助餐服務既“暖胃”又“暖心”。
走進田間地頭,與村民共種葛根
騰出時間走村入戶,為群眾送關懷辦實事
上海市崇明區新村鄉黨政辦主任 高宇韜:“改進調查研究、精簡會議活動”,對我們鄉鎮干部來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會議時長短了、文件數量少了,有更多的時間走進田間地頭、走到老百姓身邊了。借著走村入戶的機會,我結交了一位腿腳不便的施阿婆,經常給她帶日用藥品和生活用品,一開始阿婆總擔心給我添麻煩,在我一次次的堅持下,她慢慢接受了我的善意。每次離開前阿婆都會拉著我的手,滿是不舍之情。空余的時間多了,服務百姓的機會多了,讓我與村民群眾的距離更近了,聽到的心里話更多了,群眾對我的信任感也更高了。
走進農戶家中
踐行“一線工作法”,解決村民急難愁盼
全國勞動模范,上海市崇明區豎新鎮仙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管仕忠: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動我們把工作回歸到群眾最關心、最需要的事上。近年來,我們深入踐行“一線工作法”,主動走進村民家中、田間地頭,針對大家提出的夜間出行不便、公共文化設施不足等急難愁盼問題,積極爭取項目和資源。去年新增路燈39盞,實施6條道路“白改黑”工程,把倉庫改造為老年活動室,擴建了仙橋百姓舞臺,并將醫保認證、低保申請等高頻事項納入代辦清單。在各項為民服務措施的落實中,黨群聯系更緊密,幫扶更暖心,服務更貼心,群眾生活更舒心。
打造“一站式”窗口,提升群眾辦事效率
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東江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 杜凌云: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猶如春風化雨,推動基層工作回歸服務群眾的本質。
在社區服務提質增效方面,我們摒棄過去追求形式“熱鬧”的舊思路,建立“需求收集-精準研判-資源匹配”工作機制。通過線上問卷調查、線下入戶走訪等方式,深度挖掘居民需求,將傳統文藝匯演升級為更貼合群眾生活的親子閱讀課堂、瑜伽健身課程、健康知識講座。活動轉型后,居民參與率提升40%,社區文化活動真正成為凝聚民心的紐帶。
在精簡工作流程、釋放服務效能上,我們大幅削減不必要的會議和報表,依托黨建微網格,組織黨員干部開展常態化走訪,重點關注困難家庭,累計收集并解決小區非機動車停車難、充電設施不足、健身器材維修等民生問題20余件。同時,創新設立居委會、業委會、物業聯席辦公制度,打造“一站式”服務窗口,實現居民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群眾辦事效率提升超50%,顯著拉近了干群距離。
輕裝上陣抓產業,聚焦特色謀振興
上海市崇明區中興鎮愛國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丁銥: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我真切感受到黨風政風為之一新:以往重復檢查、低效會議、繁瑣無用的臺賬等讓村干部不堪重負,如今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服務群眾、推動發展。
愛國村原本產業基礎薄弱、集體經濟滯后。近年來,基層干部輕裝上陣,集中精力抓鄉村振興,村里相繼建成“萬禾智慧羊場”“綠島田園”等都市農業項目,引入“候鳥營地”等新業態文旅項目,村容村貌持續改善,民宿集群漸成規模,一系列項目落地為村民創造了數十個家門口就業崗位,愛國村也憑借產業發展獲評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
讓群眾的“菜園子”直通“菜籃子”
上海市崇明區廟鎮保東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 黃艷: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切實減輕了基層壓力,我們也有更多時間與精力為民解難事、辦實事。此前,保東村蔬菜陷入了滯銷困境,在深入農戶調研的基礎上,我們通過聯系菜籃子公司協商合作事宜,成功推出“庭院蔬菜”經濟增收項目,讓群眾的“菜園子”直通“菜籃子”,全村共有200余戶農戶與菜籃子公司簽約,首次蔬菜收購就銷售了7000余斤蔬菜,銷售額近20000元,村民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顯著提升。
傾聽村民故事,挖掘發展需求
上海市崇明區駐村指導員、陳家鎮八滧村第一書記 沈潔:八項規定提振了我們基層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通過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村居干部們切實轉變了工作作風,我與村“兩委”班子成員有更多時間和村民面對面溝通,更快地響應群眾需求,還能沉下心聽他們細述八滧老街的故事,老八滧茶館、老八滧會客廳項目由此被納入鄉村振興發展規劃。通過積極拜訪本村精英能人,推進招商引資,我們成功引入百畝草莓園、百畝綠葉菜基地等多個項目,同時扶持知了農場、浠沅農場等產業集聚,推進八滧村農文旅融合發展。
開設“津馨板凳課堂”活動,與群眾交流
依托“板凳課堂”講政策、收民意
上海市崇明區駐村選調生、港西鎮雙津村黨總支書記助理 施路煒:駐村期間,我深刻感受到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與顯著成效。面對鄉村治理過程中的種種難題,鎮黨委設立了“鄉村共享家”治理創新項目,統籌問題、落實資源、配置師資,指導幫助各村解決養老服務缺乏、便民設施老舊等一系列共性難題,切實減輕了村一級的負擔。為深入群眾,村黨總支開設了“津馨板凳課堂”,我也積極參與其中,為村民授課、向群眾學習,通過“邊聽邊講”的形式,把理論政策“傳下去”,把村情民意“收上來”。目前,我們村累計化解矛盾糾紛450余起,有力保障了道路“白改黑”、高鐵協議動遷、口袋公園改造等重要項目順利推進,讓黨心民心緊緊團結凝聚在一起。
專家點評
中央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哈戰榮:黨的作風和形象關系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作為新時代制定的第一部重要黨內法規,中央八項規定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自身建設的深刻反思和高度自覺,是對黨的優良傳統的傳承和弘揚,是對人民群眾期盼的積極回應。常態長效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核心要旨是恪盡職守、一心為民、務求實效。上海市崇明區基層干部用他們的初心與使命、職責與情懷、行動與追求,充分展現了他們如何在守初心中增定力、在擔使命中破難題、在抓落實中見實效。作風建設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我們要以堅定決心和創新舉措,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融入日常、化為習慣、形成自覺,為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