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晉燕簡介
▲徐晉燕在挑選作品 劉建華 攝
曾任云南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出版有《云南故事》《時代映像——徐晉燕》《尋找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十余本畫冊。200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的“中國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云南省委宣傳部授予其“‘四個一批’攝影創作類突出貢獻獎”。
今年70歲的徐晉燕出生在北京,成長在云南。他說過去的50年,自己只專注拍一件事——云南的對外開放和發展變化。他是拍攝云南人文地理的著名攝影師,也被稱為是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和社會脈動的“攝影游俠”,在攝影圈和朋友口中,他還有個綽號叫“冬瓜”。
▲徐晉燕作品《賣草排的女孩》(1980年攝)
近日,昆明市博物館舉辦了“回眸五十年——徐晉燕作品研討會”。徐晉燕向眾多云南攝影人、相關領域專家和學者分享了他從影50年來的攝影經歷、經典作品以及他的攝影觀點。他表示:“攝影最大的功能是記錄,攝影的本質在于記錄。”他提到,任何對他想表現的主題有幫助的瞬間,他都會記錄下來,這些瞬間不是精心設計的,而是真實自然的。他的大部分攝影作品以平實、自然的影像語言,展現云南多民族的生活場景與歷史脈絡。例如《尋找茶馬古道》,不僅呈現地理景觀,更通過影像探討了商貿、文化傳播與族群互動的深層歷史。因此,他的作品也成為研究云南社會變遷的重要視覺文獻。
▲徐晉燕作品《春節前,昆明香海理發室加班為顧客燙頭發》(1980年攝)
自20世紀70年代拿起相機,徐晉燕已在攝影領域耕耘了50年。作為云南最早的跨學科攝影師,他的藝術之路充滿了探索與創新。最初,他也像許多攝影愛好者一樣,追尋自然風光的壯美與寧靜。而真正讓他的攝影技藝得到提升的,是他在暗房中度過的那段時光。在暗房里,他刻苦鉆研顯影與沖印技術,沉浸其中整整4年。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要觀看幾百件攝影作品,從當時眾多攝影大師和新聞記者的經典之作中汲取靈感。海量的觀摩與學習,對他的攝影水平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徐晉燕作品《洱海上世紀的客船》(1984年攝)
20世紀80年代,云南人文地理攝影成為全國攝影界“現象級”關注點之一。云南攝影人第一次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徐晉燕作為云南攝影界的佼佼者參與其中。展覽引發廣泛關注并獲眾多好評,讓更多人看到了云南攝影的獨特魅力。可以說,徐晉燕的攝影生涯,不僅見證了云南攝影的崛起,而且成為了推動這一領域發展的關鍵力量。
徐晉燕出版了《云南故事》《西南絲綢之路》《尋找茶馬古道》《莫道昆明池水淺》等攝影集。他的作品融合了人類學、社會學等多學科視角。美國光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五十年》畫冊在世界數十個國家巡展,其中選擇了世界和中國20多個攝影師的作品,羅伯特·卡帕、塞巴斯提奧·薩爾加多等大師作品入選,徐晉燕的《合影》等7件作品也位列其中。
▲徐晉燕作品《買了新沙發的烏蒙山村民》(2000年攝)
他們眼中的徐晉燕
徐晉燕把自己定位為人文地理攝影師,尊重客觀現實,記錄這個時代他看見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這種關系,堅守著用自己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表達這個世界,作品獨具特色。
——云南省攝影家協會主席鮑利輝
徐晉燕的攝影作品,就是云南文化的生動展現。他的照片記錄了云南的民族社會、高原生活,還有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普通人的故事。這些照片就像一個個文化符號,讓我們看到了云南文化的多樣性。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評審專家張福言
“瓜哥”的作品,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攝影不僅是拍照片,更是一種文化的記錄和傳遞。他的作品,就像一本無字的書,記錄了云南的歷史、文化和生活。這些照片,讓我們看到了云南的真實面貌,也讓我們看到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文化價值。
——云南省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羅涵
他是一個平實而散淡的觀看者,是一個人格與拍攝行為高度統一的攝影家。因此,徐晉燕的影像是一種令觀看者信任的影像,是能夠作為社會學研究者信任的視覺文本。
——策展人李媚
“冬瓜”是一個于功利與友情之間,永遠選擇將友情放在首位的人。
——四川省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陳錦
在云南攝影圈,徐晉燕綽號“冬瓜”,無人不知。“冬瓜”一輩子與攝影有緣,也和各方朋友有緣。朋友們唯一希望的是他長胖一點,爭取做一個豐滿的“冬瓜”。
——中山大學教授鄧啟耀
“瓜哥”給云南的攝影界帶來了太多好的資源,他也在云南組織開展了很多攝影活動和攝影節,比如由他擔任藝術總監的元陽國際攝影雙年展。這些活動對宣傳云南有很大的貢獻。
——策展人那日松
▲徐晉燕采風中 劉建華攝
繪制云南人文圖譜的攝影師
□ 徐何珊
在外人眼中,徐晉燕特別能吃苦,脊背在器材的重壓下微微佝僂,卻始終走在山道的最前方,穿梭于山川之間,日出而作,日落不息。在家人眼中,他是癡迷于攝影的工作狂,一下鄉出差就是大半個月甚至一個月,歸來時作為北方人的他皮膚被曬得黝黑如當地人,滿身的泥濘又活脫脫像個流浪漢。
徐晉燕對云南的愛,深植于那些承載著歷史記憶的通道文化。他無數次踏上南方絲綢之路,追尋千年前馬幫的蹄印,在青石板路上感受歲月的刻痕;穿梭于茶馬古道的崇山峻嶺間,用鏡頭定格峭壁上馱隊的剪影,敘述馬鍋頭的故事;沿著滇越鐵路的鐵軌,從法式車站到山間隧道,記錄這條百年鐵路見證的興衰;深入瀾滄江湄公河流域,捕捉沿岸村寨的風土人情,映照兩岸居民的生活變遷。他對這四條通道的熟悉,近乎偏執,哪段絲綢之路上的石階藏著古人的題刻,哪座茶馬古道的古橋在雨季會被云霧吞沒,滇越鐵路哪段鐵軌枕木下埋著工匠的故事,瀾滄江邊哪段河流的江魚最肥美,他都如數家珍。
▲徐晉燕作品《寸軌與米軌并駕齊驅》 (1989年攝于個舊市雞街鎮)
正是這份近乎執拗的專注,徐晉燕被外人取了個外號,叫做“云南的金牌導游”。在那個沒有衛星導航、手機地圖的年代,徐晉燕就是最精準的導航。他閉著眼都能說出哪條公路的岔口是近道,哪棵樹后能通向村寨,哪座山的半山腰能俯瞰到全景。50年來,他的足跡幾乎遍布云南的每一寸土地,從海拔幾千米的雪山之巔,到幽深的河谷村落。時間久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認識他。建水燒豆腐攤的大媽看見背著相機的人,就會熱情詢問“你認不認識冬瓜”;大理趙記咸菜的老板,每次見到他來,都會笑瞇瞇地打招呼;瀾滄江邊的村委會主任,也和他成為了老朋友。
50年后,當我也拿起相機從事影視人類學,終于讀懂了他鏡頭里的沉靜與醇厚。在他的作品里,沒有刻意營造的奇觀,沒有巧思的擺拍,只有真實的人間日常,這些看似平凡的瞬間,在時間的長河里愈發珍貴。它們是云南的歷史,是歲月的見證,是能觸動人心的力量。有學者稱徐晉燕為真正的影視人類學者。他扎根田野,把自己的生命與土地融成一片,讓文化的根系穿透血脈。徐晉燕用五十年的時光,將自己活成了云南的一部分,他的影像作品早已超越了攝影本身。
開屏新聞記者 邱濱 周柯妤 王宇衡 通訊員 趙劍波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