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天津5月16日電 題:從涅瓦河畔到渤海之濱 俄羅斯姑娘巴麗娜用漢字分享中國點滴
中新網記者 孫玲玲
“比如‘盂’字,以‘皿’表意,以‘于’標音。這與俄語的構詞法有相似之處,如蒸汽船‘Пароход’,就是‘蒸汽(Пар)’和‘行走(Ход)’兩個詞的組合。兩種文明此時的不謀而合,讓人直呼精彩。”日前,在河南安陽舉行的2025“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的總決賽現場,來自俄羅斯的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巴麗娜·索科洛娃(Polina Sokolova)分享了一段跨越歐亞的漢字奇緣,點燃了掌聲。
16日,巴麗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份文化比較研究源自她在天津生活多年浸潤出的文化洞察。這場決賽中,巴麗娜以《漢字連歐亞文明共古今》為題,將古老的甲骨文與俄文在構造上的相似之處娓娓道來,最終,這份獨到的“文明解碼報告”榮獲大賽“最佳創作獎”。
4月21日,巴麗娜在河南省安陽市參加2025“甲骨文杯”國際學生“我與漢字”演講大賽總決賽。(南開大學 供圖)
巴麗娜出生于俄羅斯圣彼得堡的一個音樂世家,兩歲半時,因為父母工作的關系,舉家來到了天津,也開啟了她的中國情緣。
從幼兒園到碩士,巴麗娜在天津度過了25年的學習生活時光。小學時,巴麗娜學習了書法和武術。在一筆一畫、一招一式之間,她深深地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嘆服,也對更深入地學習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高三那年,巴麗娜如愿考上了一直以來的“夢中情校”,以一名本科生的身份步入了南開大學的校園。“我一開始是聽從父母建議選擇了國際關系專業,但因為實在太喜歡漢語言文化了,所以還是堅持了自己的夢想,申請轉了漢語言專業。”
2025年5月,巴麗娜在南開大學校園。(南開大學 供圖)
追夢之路開啟后,巴麗娜參加了2021“外教社杯”天津市高校翻譯大賽并獲得英譯漢留學生組二等獎。2024年,她報名參加了“行走西安·從傳統走向現代化”多語種翻譯研修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溝通能力,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2024年,巴麗娜所撰寫的《大渡口印象(看中國)》通過媒體發布后,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文章中,巴麗娜以細膩的筆觸勾勒了參觀重慶工業文化博覽園的情景,將故鄉圣彼得堡與重慶巧妙聯結——兩座城市雖相隔千里、文化各異,但都擁有著旺盛的斗志和樂觀的精神,用勤勞的雙手鑄就著城市美好的明天。
這篇文章緣起于一次為期5天的重慶采風之行。“重慶是一座英雄城市,感受著它的歷史,我腦海中浮現的,是我的故鄉圣彼得堡——它曾有個名字,叫作列寧格勒。我的家鄉有著歐洲最大的淡水湖‘拉多加湖’,它在衛國戰爭時期作為一條疏散之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被大家稱為‘生命之路’。”巴麗娜談起寫作的初衷,她希望以這篇文章記錄下這段難忘的歷史。
巴麗娜笑稱自己是半個“中國通”。她希望借助自己的語言優勢,向俄羅斯的同胞,向來自全世界的朋友分享中國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與日新月異的發展成果。
2022年6月至9月,巴麗娜作為南開大學線上漢語項目“中國云端體驗課程”的課程主播,與海外同學線上直播互動。(南開大學 供圖)
作為南開大學線上漢語項目“中國云端體驗課程”的課程主播,巴麗娜參與了外景拍攝并與海外同學線上直播互動,詳細介紹了留學中國的衣食住行,生動展現了中國開放包容的多元風土人情。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巴麗娜欣喜地提到,她的妹妹回俄羅斯后,也堅持學習中文,并獲得了中文奧林匹克比賽一等獎的佳績。“如今的俄羅斯,中文教育蓬勃開展,書店里隨處可見中國的兒童讀物,越來越多的俄羅斯兒童和青年正在走近中國。他們是國家的未來,也將是連接中俄友誼的新一代橋梁。”巴麗娜說。
今年秋天,上合組織峰會將在天津舉辦。巴麗娜期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在這座文化底蘊深厚又充滿生機活力的城市,感受“河海津韻”,品讀“中西華章”,把精彩的中國故事帶向五洲四海。(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