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藏族老漢,將中國實控線向印度推進5公里,他咋做到的?
盛蒼梧
我國廣袤的青藏高原上,有一個偏遠的小村莊叫玉麥鄉(xiāng),藏在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深處。幾十年前,這里幾乎無人問津,連地圖上都很難找到它的影子。可就是這么個不起眼的地方,卻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桑杰曲巴,一位普通的藏族老漢。他用幾十年的堅守,把我國的實際控制線硬生生向印度那邊推進了5公里。
桑杰曲巴:從牧民到鄉(xiāng)長
桑杰曲巴出生在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āng),那時候這里還叫玉門村。玉麥鄉(xiāng)地處高海拔地區(qū),海拔超過4000米。不過,這地方氣候太惡劣,種莊稼基本沒戲,當地人只能靠放牧牦牛和羊群過日子。
桑杰曲巴從小就跟著父母放牧,對玉麥鄉(xiāng)的地形了如指掌。他個子不高,瘦瘦的,但身體結實,走起路來穩(wěn)得很,平時穿件藏袍,戴頂氈帽,臉上滿是高原風吹日曬留下的痕跡。他性格硬朗,待人厚道,村里人都挺信任他。
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西藏搞民主改革,玉麥鄉(xiāng)的社會結構變了不少,桑杰曲巴很支持這些變化,積極參與新社會建設。1959年,玉門村正式改名叫玉麥鄉(xiāng),第二年,他被選為首任鄉(xiāng)長,管著鄉(xiāng)里僅剩的三戶人家。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打輕人,趕著牦牛,頂著嚴寒,翻過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雪山響了,桑杰曲巴站了出來,帶著鄉(xiāng)里的年,給前線部隊送彈藥和糧食。那時候山路不好走,雪深得沒膝蓋,他總是帶頭走在前面,鼓舞大家咬牙堅持。仗打完后,印度那邊不甘心,開始對邊境搞小動作,偷牲畜、搶東西,弄得很多村民受不了,陸陸續(xù)續(xù)搬到內地去了。到了1964年,玉麥鄉(xiāng)就剩桑杰曲巴一易友。
別人勸他走,他卻說:“咱們走了,印度人就得占這地兒。不光是咱的家,更是祖國的土地。”他帶著妻子和兩個女兒卓嘎、央宗,硬是留了下來,開始了三十多年的守邊生涯。每天早上,他和女兒們在鄉(xiāng)政府屋頂升國旗,五星紅旗迎風飄著,告訴所有人這兒是我國的地盤。他扛著土槍,趕著羊群,沿著邊境巡邏,盯著印度軍隊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應對挑釁。
玉麥鄉(xiāng)的生活條件苦得沒法說。每年11月到第二年4月,大雪封山,村子跟外界完全斷了聯(lián)系。桑杰曲巴得提前攢好糧食,翻過三座雪山到縣城換物資。有一次,他背著幾十斤糌粑,踩著齊腰深的雪,走了整整七天,腳磨出血了也沒歇著。他的妻子在家操持家務,女兒們幫著放牧和巡邏,一易友齊心協(xié)力,守著近2000平方公里的國土。
守邊不是沒代價的。惡劣的環(huán)境和孤單的生活磨人得很,更讓人難受的是,他的妻子和小女兒央宗因為突發(fā)疾病,沒能及時送醫(yī),都在暴風雪里去世了。桑杰曲巴心里難受得不行,但他把悲痛藏起來,繼續(xù)守著玉麥鄉(xiāng)。他的大女兒卓嘎說,父親常念叨:“只要咱們在,祖國就在。”
硬剛印度軍隊的硬漢
桑杰曲巴守玉麥鄉(xiāng)三十多年,不止一次跟印度軍隊正面杠上,愣是把他們的騷擾擋了回去。最出名的一次,發(fā)生在扎日神山那兒。印度那邊老想著通過插旗、設哨點來占地方。
有一次,桑杰曲巴在山腳下放羊,突然聽到動靜,抬頭一看,印度那邊來了架直升機,在扎日神山頂上轉了幾圈就落地了。幾個全副武裝的士兵跳下來,麻利地在山頂插了面印度國旗。
他二話不說,跑回村里,拿上土槍,背點干糧和水,一個人就往山頂上爬。扎日神山海拔快5700米,路陡得要命,滿地碎石,空氣還稀薄。他拄著木杖,一步步往上挪,費了好幾個小時才爬到頂上。到了那兒,印度士兵正在搭臨時哨點,國旗還飄著呢。桑杰曲巴一點不怵,直接站到他們面前,用藏語和簡單的漢語喊,讓他們把旗拔了,趕緊滾蛋。
雙方僵持了快一個小時,氣氛緊張。印度那邊帶頭的怕事情鬧大,引起外交麻煩,最后只能收起國旗,收拾東西,坐直升機撤了。桑杰曲巴看著他們離開,才在山頂插上五星紅旗。這事兒之后,印度軍隊為了避麻煩,把控制線往后退了5公里,我國實控線就這么往前推了。他這一手,不僅保住了扎日神山的領土,還讓印度那邊消停了不少。
除了這回,桑杰曲巴平時巡邏也常跟越界的印度士兵干上。他熟地形,晚上蹲點盯著對方動靜,發(fā)現(xiàn)有人偷牲畜,就點火把大聲趕人。有一次,印度士兵想趁夜摸進村子,他提前察覺,敲盆子叫醒易友,拿著槍守村口,把人逼退了。
“人在地就在”,加上直接對抗,讓印度那邊不敢亂來。他還經常把情況報給扎日鄉(xiāng)政府,爭取軍隊支援。有回發(fā)現(xiàn)印度士兵設檢查站,他連走四天趕去報信,平時七天的路硬是縮了時間。部隊及時趕到,化解了危機。
他的兩個女兒卓嘎和央宗也跟著守邊。卓嘎說,父親教她們認地形、記異常,每次巡邏都帶上她們,讓她們學著處理突發(fā)情況。一易友用有限的條件,守住了大片邊境線。
玉麥鄉(xiāng)的變遷:從孤村到繁榮
桑杰曲巴的堅持不光守住了國土,還給玉麥鄉(xiāng)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底子。1988年,他65歲,從鄉(xiāng)長崗位退下來,但還是跟易友留在玉麥鄉(xiāng)守邊。1996年,政府派了個鄉(xiāng)黨委書記和一個醫(yī)生兼副鄉(xiāng)長過來,兩戶新居民的到來讓村子有了點人氣。醫(yī)生來了,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卓嘎說:“人多了,村里總算熱鬧了點。”
2001年,一條197公里長的公路通車,把玉麥鄉(xiāng)和隆子縣城連了起來。這條路翻過三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徹底打破了玉麥鄉(xiāng)的封閉狀態(tài)。物資運進來方便了,村民日子也好過了。通車那天,桑杰曲巴披著哈達站在路邊,向第一輛車揮手,他的第二個愿望——通公路——實現(xiàn)了。
同年,桑杰曲巴因病去世,享年78歲。臨走前,他囑咐女兒:“你們得接著守在這兒,別讓外人踏上咱們的地。”卓嘎和央宗含淚答應,繼續(xù)放牧守邊,守著玉麥鄉(xiāng)的每一寸土地。
桑杰曲巴走后,玉麥鄉(xiāng)發(fā)展快得不得了。政府搞扶貧和邊境建設,修基礎設施。1999年,玉麥鄉(xiāng)有5戶22人;2004年,7戶27人;2016年,9戶32人;到2020年,已經67戶238人,還多了玉麥村和紐林塘村。學校、醫(yī)院、商店都建起來了,村民收入也漲了不少,平均每戶一年能掙6萬多。
2017年,卓嘎和央宗因為多年守邊的事跡,被評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她們的故事傳開后,感動了很多人。2019年,電影《我的喜馬拉雅》上映,以桑杰曲巴一家為原型,講了他們在邊境的付出。
現(xiàn)在的玉麥鄉(xiāng),跟過去那個孤零零的小村子完全不一樣了。寬敞的公路通出去,電和信號全覆蓋,村民住得踏實,邊境也穩(wěn)得很。桑杰曲巴的堅守,保住了近2000平方公里的國土,還讓玉麥鄉(xiāng)有了今天的模樣。
愛國不分大小,只要有心,就能干大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