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有著悠久歷史和人文景觀,因此每年這里都吸引著來自海內外的游客,而西安旅游用導游的話說:“沒有淡季,只有旺季和旺旺季。”
作為一個東北人,并且是一個歷史愛好者,一直都想著去西安旅游,去看看這里的兵馬俑和華清池,以及爬爬華山和登登這里的明城墻。
今年年初終于有機會踏上了這向往已久的西安之旅,剛出咸陽國際機場,就被機場門口的幾尊兵馬俑卡通像所吸引,而且咸陽機場門前感覺特別的空曠和大氣,讓人感覺這趟出游肯定是物有所值。
在西安一共玩了五天四晚,基本上打卡了西安的一些著名的旅游景點,華清池和久違的兵馬俑,以及大唐不夜城和明城墻都去了,而最讓我感覺此行不虛的就是華山之旅,雖然兩個人花了1000多塊錢,但是這華山的險峻讓我感覺特別震撼,可以說這錢花的物有所值,尤其是站在華山西峰之上眺望峰嵐疊嶂的時候,感覺一切煩惱和憂愁都已經拋之腦后。
西安不僅以悠久的歷史人文景觀出名,西安的小吃在沒來之前,也聽到很多人交口稱贊,而旅游自然是美景和美食都不能辜負,所以來西安這幾天,回民街、東新街、灑金橋和永興坊,以及大唐不夜城里的袁家村這些售賣美食和小吃的地方都去品嘗了。
在西安的這幾天,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羊血粉絲、肉夾饃、甑糕、灌湯蒸餃和油潑面都吃過了,這些小吃里就感覺老潼關肉夾饃不錯,酥皮的里面的肉也很扎實,并且吃起來不干不柴,維持臨走時還買了幾個帶回來分給親友品嘗,雖然12元一個感覺并不是太便宜,但是味道確實不錯,不過灑金橋里面的臘汁肉夾饃感覺不怎么樣,除了齁咸以外,里面的牛肉特別柴。
西安號稱“碳水之都”,面條的種類也特別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油潑面,作為平時在家就特別愛吃面條的我,本來以為來到西安可以大快朵頤了,不過吃了這油潑面以后,也讓我終于明白了,為啥這油潑面很難走出三秦大地,主要還是這4個原因:
1、油潑面的制作難度有點大
油潑面的面條其實是扯出來的,就是有些類似新疆的拉條子,把面和好后需要刷上油進行餳面,然后用手扯成大長條。
這油潑面一般都是論根賣的,也就是一碗面里面一般撤上一根,這面又寬又長,西安當地人吃這種面講究個勁道和有嚼勁,主要原因可能是這里的小麥蛋白質含量比較高。
制作油潑面的難度比較大,因此這個技術并不是短時間能夠學會的,而油潑面跟拉面、切面和刀削面相比,口感上也沒有太大優勢,自然也就很難走出三秦大地。
2、油潑面的澆頭
面條其實主要就是吃個澆頭,比如江浙滬一帶的面條,之所以那么受歡迎,品種豐富和口味各異的澆頭是關鍵。
西安的油潑面不過是一把辣椒面澆上熱油,里面再加上幾根青菜,這樣的面條在任何地方都能仿制,而且口味也過于簡單,所以很難推廣開來。
油潑面的辣子是陜西當地的特產,這種辣子并不很辣,而是香的成分占比多一些,但是現在人們吃飯比較講究重口味,喜歡吃辣的人口味重一些,不喜歡吃辣的一點辣也不愿意動筷,所以辣的沒有太大特色的油潑面,自然很難推廣開來。
3、油潑面看著過于廉價和簡單
油潑面估計是以前人們生活水平不高時,為了既能吃飽肚子,又能保證肚子里有油水而發明的吃法,因此油潑面廉價和制作簡單。
現在的餐飲店追求口味和種類,油潑面單一的味道,以及在很多不愿意攝入過多油脂的人眼里,這種做法營養不夠均衡全面,自然也很難走出三秦大地。
4、油潑面讓人感覺不到實惠
西安售賣的油潑面都是老大的一個碗,但是面條就只蓋住碗底,售價一般在12元一碗,這個價錢可以說毫無競爭優勢。
油潑面如果要想走出三秦大地,本身就要做出改變,但是那樣也失去了油潑面的精髓,而且油潑面不過是游客來西安嘗鮮的小吃,估計西安本地人也很少在外面吃這種面,因為一點不實惠。
每個地區都有當地的特色小吃,這些小吃之所以被人所熟知,主要原因還是植根于當地的飲食習慣和傳統,油潑面雖然名聲響亮,但是中國諸多種類的面條中,并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自然這種面也很難走出三秦大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