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龔 鳴 徐 馨 劉仲華
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復信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勉勵中國丹麥商會及會員企業為增進中丹、中歐友好和深化互利合作作出新貢獻,在丹麥各界引發熱烈反響。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中國丹麥商會負責人、丹麥企業代表等表示,習近平主席復信堅定了他們對華合作的信心,他們愿繼續深耕中國、拓展合作空間,為丹中交往發揮橋梁作用,促進雙方互利共贏。
“互相了解和信任是丹中互利友好合作的基礎”
“習近平主席百忙之中給我回信,對我而言是莫大的榮幸。從復信中,我感受到了習近平主席對我個人以及商會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收到復信后,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西蒙·利希滕貝格(中文名李曦萌)第一時間向記者分享了他的激動心情。
日前,李曦萌以個人和商會名義致信習近平主席,祝賀中丹建交75周年,表達繼續深化對華合作的愿望。他說:“今年是丹中建交75周年,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向習近平主席講述我個人在中國的發展故事以及兩國企業合作的故事。”
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指出,從來信中,感受到你對中國的深厚感情和丹麥在華企業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我對此表示贊賞。
“我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我的家在中國,我的事業也在中國。我會說中文,也熱愛中國文化。習近平主席說‘感受到你對中國的深厚感情’,我很感動。”李曦萌說,1987年,他高中畢業后來到中國,成為復旦大學的一名外國留學生。1995年,他在上海成立特雷通集團,活躍在中丹經貿投資合作領域。他還熱心公益活動,助力中國鄉村教育發展。
作為中國丹麥商會全國創始會長,李曦萌對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提到的“橋梁作用”深有感觸。他說,目前,500多家丹麥企業在華投資1300多個項目。商會不僅積極向中國政府反映會員企業在華發展訴求,也向丹麥方面提出意見建議,為雙方搭建溝通橋梁,增進理解和信任。“習近平主席的復信讓我深感責任重大。我相信,互相了解和信任是丹中互利友好合作的基礎。中國丹麥商會將一如既往地努力,積極發揮橋梁作用,促進兩國更好合作。”
近年來,習近平主席通過復信、賀信面向各國人民開展友好工作,2024全年就有30余次“書信外交”。“我很榮幸成為收到復信的外國人之一。習近平主席重視同外國人民的交往,對增進中外民間友誼有很大的鼓舞和帶動作用。”李曦萌說,他將把復信原件珍藏在家中,并復印分發給中國丹麥商會各個分會,鼓勵大家未來的工作。
“更加堅定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
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必然是外商理想、安全、有為的投資目的地,相信中國就是相信明天,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
李曦萌對此深表贊同。他介紹,特雷通集團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巨大成就。自成立以來,集團主要業務從進口為主到實現本土制造再到出口,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家具制造商和零售商之一。“我見證了中國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商事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制造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的不斷縮小……這一過程跨度大、速度快,激動人心。”李曦萌表示,他看好中國市場的潛力,2019年至今為上海引進多家外資企業,分享中國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動力。
“習近平主席的復信使我們備受鼓舞,中國將是我們持續投資和深耕的沃土。”格蘭富集團執行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烏里克表示,中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動綠色轉型,由此帶來的新動能令格蘭富對華投資信心倍增。去年,格蘭富總投資1億美元的江蘇常熟高端制造項目正式投產,烏里克本人還被聘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專家顧問。他說:“格蘭富將繼續發揮橋梁作用,努力推動丹中兩國在綠色轉型方面的經驗共享與合作。”
丹麥職業董事協會合伙人杰斯珀·哈勒曾在上海生活17年,從事商業和商務外交工作。他認為,“投資中國就是投資未來”這一論述充分彰顯了中國市場的潛力。中國不僅有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群體,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儲能等關鍵技術領域也處于領先地位。這些領域對歐洲和丹麥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丹麥在綠色技術、生命科學、可持續食品等領域具有優勢,雙方可以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
“習近平主席的復信讓我們看到,丹中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持續推動合作與交流。”丹佛斯中國區總裁徐陽表示,2024年,丹佛斯在中國的數據中心、半導體、船舶和儲能等相關業務均實現了強勁增長。這是兩國企業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的真實寫照。“中國正在推進高質量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中國巨大的市場機遇、持續改善的創新環境,讓我們堅定深耕中國市場的信心和決心。”
“馬士基服務中國對外貿易已長達一個世紀,中國仍然是我們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馬士基集團北亞區首席代表彥辭表示,馬士基致力于推動航運和物流行業的能源轉型,積極與中國伙伴合作探索新的船用燃料解決方案。馬士基與中國企業金風科技簽訂了年產量50萬噸綠色甲醇的采購協議,預計將從2026年開始供應。“中國有潛力成為全球綠色船用燃料的生產中心,馬士基將在可持續物流、綠色供應鏈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繼續探索與中國合作的機會。”
諾和諾德全球高級副總裁周霞萍表示,在華30余年來,中國工廠和研發中心已成為諾和諾德全球生產和研發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球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2024年,諾和諾德宣布投資約40億元人民幣用于擴建中國的生產設施。“中國持續推進對外開放,更加堅定了我們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我們將攜手合作伙伴,推動共同創新,助力實現健康中國目標。”
“求同存異、持續合作和開放交流將讓雙方受益”
習近平主席在復信中強調,希望中國丹麥商會及會員企業繼續在中丹、中歐之間發揮橋梁作用,為增進中丹、中歐相互了解和友好,深化雙方互利合作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的復信傳遞了中國將繼續與丹麥深化經貿關系的強烈信號。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這一點至關重要。”哈勒表示,作為一個開放的經濟體,丹麥重視積極、建設性的對話,歡迎進一步加強丹中雙方商業和文化交流的舉措。“我們應該與中國加強溝通,求同存異、持續合作和開放交流將讓雙方受益。”
丹麥企業家謝爾德·蒙克霍爾姆長期在華從事丹中、歐中貿易,也擔任歐洲旅游投資與發展促進委員會委員,積極推動歐中在貿易、可持續發展、教育和創新等領域的合作。“我在中國生活了26年,見證了中國的發展。中國的制造業、基礎設施、綠色技術等取得了令人嘆服的進步。”他表示,自己將繼續在歐中企業、機構和人民之間搭建橋梁,使雙方關系更加牢固、更具韌性、更具影響力。
自1995年在中國建立第一家啤酒廠以來,嘉士伯在華業務不斷發展,迄今已擁有27家啤酒廠和6800多名員工。嘉士伯集團首席執行官雅各布·奧魯普—安德森對丹中建交75周年表示由衷祝賀,他說,嘉士伯在中國的成功表明,“無論是國家還是企業,長期伙伴關系的建立取決于找到共識并創造共同價值,需要雙方的信任、對話、合作。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牢固的外交關系和開放的貿易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不僅關乎商業發展,更重要的是在不同人民、不同文化之間架起橋梁。”
丹麥非營利性公私合作機構“綠色國度”致力于分享丹麥綠色轉型經驗,促進國際合作。該機構執行董事芬恩·莫滕森表示,丹中建交75周年是兩國關系的重要里程碑。“綠色國度”深耕可持續發展領域,與丹麥在華企業密切合作,去年在丹麥接待了數十個中國代表團。“丹中在推進綠色發展合作方面興趣濃厚,我們期待繼續并深化這份寶貴的合作。”
丹麥《哥本哈根郵報》發行人兼首席執行官雅斯珀·斯基爾說,隨著中國營商環境不斷改善,相信越來越多丹麥企業將選擇繼續在中國投資發展。《哥本哈根郵報》希望加強與人民日報等中國媒體的合作,促進媒體轉型,共同講好丹中合作的故事。
(本報北京、柏林5月16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17日 02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