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中宣部對外新聞局、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第四屆中國新聞發言人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央和國家機關、地方政府、中央企業的百余名新聞發言人及部分專家學者、媒體負責人圍繞“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 提升新聞發布實效”主題展開深入交流。 中央臺辦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斌華在此次論壇上表示,對臺新聞發布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也要增強受眾意識,提升溝通技巧,講求表達方式,引發受眾情感共鳴和理念認同,可采用一些“網言網語”,但決不媚俗、不嘩眾取寵。
▲中央臺辦宣傳局局長、新聞發言人陳斌華 據國新網
陳斌華說,對臺新聞發布制度于1990年建立,2000年9月舉辦首場新聞發布會,最初每月舉辦1次,2003年11月起改為每月兩次。目前每次發布會都進行電視、網絡、廣播、文字等多形式全程直播,對中外媒體全程開放,記者自由提問,不限時長、不限次數。
陳斌華根據新聞發布的問答兩端,就做好新聞發布工作介紹了幾點體會。
一是厘清崗位職責,忠實履行使命。陳斌華說,新聞發言人是所在機構的代言人、政策舉措的宣講人,在發布臺上要忠實履職,到位不越位。作為國臺辦發言人,要著力了解對臺工作各方面的政策和工作,發揮了解輿論生態和媒體需求的特長,把文件、政策語言轉化為新話、大白話。字斟句酌、不打妄語、謹守分寸,才能在發言人崗位上行穩致遠。因此,自我提升、自我警惕是發言人的必修課。
二是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制度保障。加強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是塑造黨和政府形象、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各級黨委政府宜與時俱進,加快建設完備的新聞發布團隊、完善的新聞發布制度,及時通過專業權威、公開透明的新聞發布,向公眾提供第一手權威信息,正本清源 ,向公眾傳遞黨和政府解決問題的決心和信心,提升黨和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和公信力。
三是關注社會熱點,加強預期管理。近年來,對臺新聞發布始終把“我們想說的、媒體關注的、公眾關心的”三者有機結合,不回避問題,不自說自話,努力做到三個“緊扣”:緊扣中央精神,把最新、最重要的對臺方針政策宣傳解讀到位。
四是改進作風文風,加強技術賦能。新聞發布不能高高在上、空話套話,應注重平等溝通、言之有物,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對臺新聞發布的對象涵蓋兩岸民眾、港澳同胞、國際社會,更多面對的是島內社會。對臺新聞發布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輿論導向,也要增強受眾意識,提升溝通技巧,講求表達方式,引發受眾情感共鳴和理念認同,可采用一些“網言網語”,但決不媚俗、不嘩眾取寵。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新聞發布應積極探索運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新聞發布提質增效。
紅星新聞記者 付垚
編輯 郭莊 責編 鄧旆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