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解放軍殲-20參戰,只需少量殲-20就能團滅整個印度空軍。隨著印巴“5.7”空戰的落幕,使外界見識到了中國航空武器裝備的真正實力。有說法稱,倘若中國空軍殲-20隱身戰機參戰,那么印度空軍一定會被團滅。
這個結論來自于5年前的一場實戰化演訓,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王海大隊”所裝備的殲-20隱身戰機,曾創下過17比0的豐碩“戰果”。當時這個交換比讓印度空軍十分震驚,然后是不相信,內心里拒絕殲-20的跨代碾壓性能。
印度空軍的主要質疑,是殲-20戰斗機只能攜帶6~8枚空空導彈,絕對不可能在空戰中打出17比0的戰果。
其實,有了先進的實戰化演訓基地,這些事都不是問題。我國擁有規模特別大、技術水平特別高的實戰化訓練基地,參訓戰機均會依托空戰訓練系統開展作業。所謂空戰訓練系統,是指通過在參訓平臺上加裝訓練仿真系統,利用參訓平臺傳感器、武器發控裝置等實裝設備,結合訓練仿真系統生成的虛擬武器彈道、虛擬目標及其他作戰要素,模擬真實戰場環境;并對空戰訓練結果實時裁決告知及回放評估,從而降低訓練成本,提高實戰化訓練水平的訓練系統。
空戰訓練系統一般由機載分系統、通信網絡分系統、地面分系統組成。機載分系統主要指加裝于參訓平臺上的機載設備,以完成空戰數據采集處理及仿真等工作;通信網絡分系統主要包括空空、空地/地空及地面通信網絡,以完成參訓單元組網及數據傳輸等工作。地面分系統主要包括地面規劃及綜合顯示等設施,以完成各類訓練場景、作戰想定規劃加載,空戰訓練過程實時顯示,訓練評估及回放分析等。
這里要著重介紹機載分系統,典型裝備首推美空軍使用近半個世紀的ACMI(空戰機動儀,又被稱為ACTS,意為空戰訓練系統),該設備從1973年開始研制,迄今已有40余年歷史,歷經5代(P1~P5)20多個型號,其本土和30余處海外常駐基地均有列裝。又因ACMI機載分系統以吊艙形式搭載在參訓平臺掛點上,故而又被叫作ACMI吊艙。
公開資料顯示,ACMI吊艙已從早期的僅可采集武器發射信號,逐漸發展到可實時采集處理訓練相關數據,仿真武器攻擊過程,實現武器殺傷結果實時告知。其通信網絡分系統早期不支持參訓單元直接通信,依賴地基跟蹤塔實現固定區域空戰訓練,但隨著全球定位系統,戰術數據鏈等技術發展,使其逐漸實現了高保密無固定區域通信。地面分系統則隨計算機技術發展實現訓練過程實時顯示,訓練評估及回放等。
解放軍也擁有與美空軍ACMI吊艙相似的裝備,每當實戰化訓練開始之前,它們會被加掛至翼下,然后參演戰機升空進行攻防訓練。殲-20收獲17比0這一“戰果”的背后,要仰仗于空戰訓練系統的功勞。攜載在殲-20上的空戰訓練系統,其硬件形態極有可能不是外掛式吊艙,或是一種嵌入式設備,避免殲-20隱身性能不會受到任何外掛物的影響。
2005年12月,美空軍宣布其第1款隱身空優戰斗機F-22達到了初始作戰能力,由此標志著空戰進入了隱身時代。隱身戰機的出現,打破了以現有預警機為主體的空戰體系平衡。預警機對非隱身的第三/四代戰斗機探測距離一般在400~500千米,而對F-22的探測距離減少到200千米以內。這意味著預警機已經暴露在隱身戰機的超視距空空導彈打擊范圍以內,進而讓以隱身預警機為核心的空戰體系平衡被徹底打碎。
除此以外,隱身技術還使機載火控雷達和空空導彈導引頭作用距離都大幅降低,使得整個作戰體系全面失能。F-22尚且如此,作為后起之秀并超越前者的殲-20隱身戰斗機,其綜合作戰能力自然就更加強悍。完全可以這么講,當解放軍的殲-20隱身戰機出現在喀喇昆侖山脈的天空,印度空軍將會被悉數全殲。
從空戰層面來講,五代機與四代機之間的交手,與其說是一場戰斗,不如說是一場單方面的屠殺!印巴“5.7”空戰結果表明,印度空軍在裝備發展、人員培養、戰術訓練、體系作戰等方面均存在著嚴重落后。而中國空軍的實力正在不斷提升。殲-20的服役,標志著中國空軍已經邁入了隱身時代。未來,中國空軍還將繼續發展更先進的六代戰機,用腳指頭就能碾壓印度空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