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開國大典時,我國的空軍力量非常薄弱,受閱的飛機只有17架。為了在閱兵中展示新中國強大的戰機編隊,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案:讓9架戰斗機在飛過天安門廣場后,迅速加大馬力,在前方轉彎,快速再次飛越廣場,從而形成17加上9,即26架飛機的宏大隊形。
回顧先輩們建軍、建國艱苦卓絕的偉大歷程,再看看我們國家已有的成就,我們感慨萬千,非常想對已經過世的先烈和前輩們說:今天這盛世,如您當年所愿!
在軍用飛機領域,我國已經能夠獨立設計和制造殲10、殲11系列和殲15、殲16系列三代機,尤其還有殲20四代機。
全國軍迷們都為殲20而感到自豪。它具備高隱身性、高機動性和強大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綜合性能指標位于世界前列。
這款值得全國大眾驕傲的四代機由“成飛集團”制造,但是,“成飛集團”竟然僅僅以174億元的區區價格被收購了!
很多軍迷和網友非常不理解。他們提出疑問:
“‘成飛’就那么不值錢嗎?”
“國家就不能撥款支持成飛集團嗎?”
“成飛”-厚積薄發
大名鼎鼎的“成飛集團”起源于“132廠”。
1956年4月,中蘇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蘇聯第二批援建我國航空工業19項的協議書,“132廠”建設項目是其中之一。
為了建好飛機制造廠,新廠籌建人員會同4名蘇聯專家,歷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先后奔赴陜西、甘肅、新疆、四川等地進行選址。經過多番考察,最后選定四川。
10月18日,在成都市青羊區黃田壩,132廠正式動工興建。“132”是工廠代號,出于保密目的,132廠對外使用的廠名為“峨嵋機械廠”。
群策群力,眾人拾柴火焰高。為了盡快建好廠房,全國各地大量建材物資運送到成都火車站。當時成都軍區調集30輛軍用卡車和一個營的解放軍指戰員援助運送物資。
經過6年的艱苦奮斗,終于在1964年11月,西南大后方第一個飛機制造基地132廠基本建成,全廠占地面積約5平方千米,總投資1.8億元人民幣,職工1萬多人。
1961年5月,132廠接到上級指示:132廠要積極自力更生研制殲擊機“殲5甲”,越快越好,不能動搖。
研制的第一關就是測繪設計。
為此,132廠組建了100多人的設計團隊,其中剛畢業的大中專學生占一半,有設計經驗的技術人員不滿 30 人,全員平均年齡只有24歲。
那年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蘇聯逼我們還債的困難時期,設計團隊除了要克服技術上的困難,還要克服糧食等物質上的困難。
后來沈陽飛機設計所派出31人來支援測繪,132廠只能拿出幾斤生胡羅卜招待的他們。1961年的冬天,由于饑餓和疲勞,有一位設計員竟然昏倒在飛機旁。
測繪工作自1961年8月樣機吊上平臺作全機外形測繪開始,到1962年10 月全部技術條件和強度計算報告等發出,共計15個月。
試制完成的“樣機01”運到“沈飛廠”做全機靜力試驗,令人振奮的是樣機強度等質量指標全部過關。另外有“樣機02”運到西安試飛,共飛10個課目,16個起落,一切順利。
12月5日開始進行國家鑒定,12月15日召開了全廠性的飛機定型大會,宣布我國第一款測繪仿制機型殲5甲試制成功了。雙喜臨門,同時132廠的建設全面完成。
至此,132廠有了堅實的基礎和良好的開端。“成飛集團”從最初132廠建廠開始,就是一個不斷開拓、不斷積累、屢建奇功的過程,包括殲10、殲20等先進殲擊機的研制。
“殲10”-風馳電掣
1991年8月27日,殲10的全尺寸模型樣機組裝完成。1997年6月2日新機建造完成,德高望重的老將軍劉華清親自為殲10新機剪彩。
1998年3月23日,殲10順利完成首飛。1999年12月,殲10開始進行飛行測試。2002年6月,首架裝備俄制發動機的殲10小批量生產型號首飛。2003年殲10生產型正式交付,12月殲10雙座型號原型機首飛。
2004年,中國空軍開始換裝殲10戰機。從此,人民空軍有了我國自制的先進主力戰斗機。
2005年首次出現了帶有空中加油探頭的殲10戰機,由此,殲擊機的作戰半徑將大大擴展,滿足遠程巡航和空戰的要求。
2007年2月27日,殲10戰斗機工程獲得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這一年,殲10工程是這一獎項的唯一獲得者。在人民大會堂,殲10戰斗機總設計師宋文驄獲頒這一獎項,這項榮譽實至名歸。
2008年11月5日,殲10在中國珠海航展上首次對大眾亮相。殲10戰機衍生出單座及雙座型號,航電系統基本由國內研發生產。從此,殲10就成了航展的常客,也是受歡迎的寵兒。
2019年10月1日,1架空警2000預警機和8架殲10飛機組成領隊機梯隊,10月1日飛臨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檢閱。殲10戰斗機拉出七道絢麗的彩煙,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殲10應該擁有這樣的榮耀!
“殲20”-電光石火
1997年美國四代戰斗機F22猛禽完成首飛,驚艷世界航空界。同年我國殲20正式立項,踏上追趕的征程。
當時我國正在全力以赴研制三代機殲10,對四代機基本上一無所知。戰斗機是各發達國家的絕密技術,長期以來嚴格保密、完全封鎖。而且美國的四代機也只是剛剛首飛,公開的信息很少。
成飛就在“生產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方針指導下,思考如何為發展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加緊攻關。
百折不撓、前赴后繼,先后完成四代機總體方案確定、提出工藝制造技術攻關項目、完成相關功能樣段的設計與制造、完成四代機1:1全尺寸展示樣機制造。
完成了數字化協同平臺、三維仿真設計裝配、內埋式主武器彈倉等一系列前瞻探索,為后續研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爭分奪秒、見縫插針,不浪費時間。為了加快試制進度,工藝設計與產品設計并行展開,研制計劃充分進行協調溝通,全部按小時進行計劃安排。關鍵技術和工藝人員,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需要,隨叫隨到。
密切協作,無縫對接。數模發出后僅7天研制團隊就開始了第一個零件制造,隨后驗證機機體結構全面轉入試制階段。
困難層出不群,挑戰接二連三。大比例的新型材料、大尺寸的結構零件、隱身特性的加工要求都是需要克服的重要節點。
2009年,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制造成功,并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成功。
再接再厲,連續奮戰。試驗、試飛、定型工作在短時間內取得一些列重要成果。
2016年11月1日,殲20身披迷彩涂裝,參加了珠海航展,并首次對外進行雙機飛行展示。
2018年,殲20開始列裝空軍作戰部隊。殲20入役體現了中國航空工業和空軍現代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是中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重要成就。
殲20總設計師楊偉曾說:“非對稱超越,無邊界創造”是一種境界。
軍事裝備就是武力博弈的載體,無論研發什么裝備都得有權衡,權衡的理念之一就是非對稱。如果我國完全跟著國外亦步亦趨,那就不存在非對稱競爭。在權衡的時候,我們必須發揮一些我們的特色從而提高一些指標,同時也可以放棄或降低一些暫時不重要的指標,這樣就會形成非對稱優勢。
“借殼”-破繭成蝶
2025年1月6日,成飛集團通過“中航電測”向“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行股份購買成飛集團100%股權的方式完成資產交割,正式成為“中航電測”的全資子公司。2025年2月17日,“中航成飛”(股票代碼:302132)正式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登陸資本市場。
本次交易的總金額約為174億元,而成飛集團擁有我國目前最先進也是僅有的一款四代隱身戰機——殲20。
這則消息可能讓很多人大惑不解。殲20是當之無愧的國之重器,居然也可上市了?
并且,成飛集團是一家巨型公司,像一只大象,收購方如何接收和消化?能夠制造殲20的成飛集團怎么才賣了174億人民幣?這筆錢別說買整個公司,恐怕連買一條殲20的脈動生產線也不夠啊!
實際上,基本原因是,我國的軍工企業過去并沒有實現市場化,它完全按照國家國防的需要而研發和生產,然后交付給軍隊。企業和軍隊都是國家的,企業怎么可能從軍隊賺太多的利潤?然而,如果企業要大發展,沒有足夠的收益,國家也沒法投資太多,那么企業就缺少資金,難以為繼。
所以,把成飛集團“賣”出去,目的無非就一個:借殼上市,從而獲得更多的資金,實現更多、更快的發展。
我國在新時期,人民空軍提出了戰略空軍的目標,這就意味著空軍裝備必然會迎來大幅升級、更新。
如果我國想要在“十四五”末期達到美軍水平,那么在這期間我國先進戰機的增量預計應該是300-400架。
因此,我國先進戰機的產能需要大幅提升,特別是殲20。為此,成飛集團新建了12萬平方米的廠房,增加了多條殲20的脈動生產線,這意味著殲20的產能可以增加到120架左右。
成飛集團需要巨量的資金流。企業一邊大量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研發,另一邊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批量建造殲20,并且還要升級殲20產業鏈。
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過去成飛集團的經營現金流是負的,直到2021年底才實現9890萬元的凈利潤。可見,生產要有大的發展,資金就必須有新的投入。
因此,僅靠國家的投資是不夠的,而是要引進社會資本。
但是,國內由于上市規則比較麻煩,所以成飛集團就選擇了“借殼上市”,被“中航電測”收購,但成飛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并沒有發生變化,依舊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
成飛集團上市后,殲20和其他先進戰機就能夠獲得更多的資金,不僅產能可以更上一層樓,在戰機的改進和新品研發上也能夠突飛猛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