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門檻上數硬幣,200元要撐到月底。
他今年83歲,住在沂源縣農村,土坯房里擺著兩張木床。每月養老金到賬那天,他都要在賬本上畫正字,電費30元,煤球50元,買藥60元。
同村像他這樣的老人有二十多個,大多八九十歲,沒評上五保戶低保戶。屋里唯一電器是兒子送的舊電視,三年沒開過幾次,怕費電。他們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地,種點白菜蘿卜,夠吃就行。
兒女們也不富裕,有的在縣城打工,隔兩周回來送袋面粉。
鄰居張大媽說,去年冬天摔斷胳膊,舍不得去醫院,在家貼了三個月膏藥。這些老人總說現在比過去好,至少餓不著,可說起看病還是嘆氣。鎮衛生院報銷比例不高,要是得了大病,自費部分能壓垮全家。
沂源縣數據顯示,農村高齡老人中,僅12%能享受子女穩定經濟支持。更多人靠那點養老金硬撐,連件新衣服都舍不得買。我去過李大爺家,他穿的藍布衫補丁摞補丁,說是1985年買的。
村里年輕人都出去了,老人們白天湊在村口聊天,晚上早早就睡。他們最怕下雨下雪,路滑不敢出門,萬一摔了沒人知道。
有次村醫來體檢,發現一半老人有高血壓,卻舍不得買藥控制。
養老金二十多年沒怎么漲,物價卻翻了幾番,200元能干什么?買袋化肥都要80元,他們種地根本不掙錢,全靠身子骨硬撐。
縣城退休的老人每月幾千元退休金,和他們形成鮮明對比。可這些農村老人從不抱怨,總說給兒女添麻煩是罪過。去年張大爺住院花了三萬,報銷后自己掏一萬八,差點把棺材本拿出來。
出院后他逢人就說,以后再也不體檢了,查出來病反而鬧心。這樣的觀念讓人揪心,卻也折射出他們的無奈。
農村養老服務幾乎空白,沒有養老院,沒有上門護理,全靠自救。年輕一代壓力也大,房貸車貸養孩子,實在騰不出手照顧老人。
我常想,當他們彎腰種地時,是否想過晚年這般光景?社會進步了,可農村高齡老人的生活,似乎被遺忘在時光里。
他們奉獻了一輩子,到老卻要在溫飽線上掙扎,這不應該。養老金標準是否該調整?農村養老設施何時能完善?
這些問題亟待回答。每個老人都是一本歷史書,他們的晚年不該只有艱辛。
希望更多人關注這個群體,讓他們在人生最后階段感受到溫暖。畢竟,我們都有老去的一天,他們的現在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每一份辛勞都不該被時光遺忘,每個晚年都值得溫暖相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