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初夏的雄安新區,塔吊林立的建設工地上,一座銀灰色的 "鋼鐵堡壘" 正拔地而起。走進 500 千伏雄安變電站新建工程現場,見證這座服務 "千年大計" 的重點工程如何以毫米級精度推進建設,在鋼筋鐵骨中融入綠色智能基因。
百噸設備實現 "毫米級舞蹈"
在主變壓器安裝區域,兩臺總重 132 噸的電抗器正在進行精準就位。直徑 3 米的圓形設備在 8 臺液壓千斤頂的托舉下緩緩平移,地面上的激光測距儀實時投射出綠色光束,顯示設備與基礎預埋件的誤差始終控制在 2 毫米以內。
"這相當于讓 20 頭成年大象在針尖上跳舞。" 項目技術負責人王工介紹,團隊采用 "三維建模預拼裝 + 智能監控系統",提前在虛擬空間模擬設備運輸路徑,每個支撐點的受力誤差控制在 5 公斤以內。
現場 20 名技術人員通過平板電腦實時接收數據,僅用 45 分鐘就完成了常規需要 3 小時的精密對接。
模塊化建造刷新 "雄安速度"
變電站外墻正在進行裝配式施工,6 米高的仿石紋復合板材通過預制卡槽快速拼接,工人們只需操作電動扳手固定螺栓。這種 "像搭積木一樣建變電站" 的模塊化工藝,讓外墻施工效率提升 40%,建筑垃圾減少 60%。
更值得關注的是建筑設計中的 "雄安元素":米黃色外墻板材融入傳統青磚肌理,屋頂采用坡形挑檐設計,與白洋淀畔的古建筑群遙相呼應。"我們在工廠預制時就完成了裝飾面層加工,現場無粉塵作業,同時實現建筑風貌與功能需求的統一。" 項目經理李總指著 BIM 模型介紹,整個變電站 85% 的構配件實現工廠化生產,現場作業周期縮短 30%。
智慧電網的 "雄安樣板"
作為 "北電南送" 的關鍵樞紐,這座變電站將承擔雄安新區 70% 的電力供應。工程運用 18 項智能建造技術,打造 "會呼吸、能思考" 的智慧變電站。
在智能化控制中心,3D 可視化管理平臺實時顯示 2000 多個傳感器數據,設備溫度、震動頻率等參數動態更新。
地下管廊內,巡檢機器人沿著軌道自動檢測電纜狀態,紅外熱成像儀每 10 分鐘完成一次全覆蓋掃描。"我們構建了從建造到運維的全生命周期數字孿生系統,投用后運維效率將提升 50%。" 技術人員演示著模擬停電檢修場景,系統能自動生成最優檢修路徑,規避 80% 的人工誤操作風險。
據了解,工程預計 2025 年 6 月投產,將成為國內首個實現 "建筑光伏一體化"" 地源熱泵 + 儲能 "系統應用的 500 千伏變電站,年節約標準煤 1200 噸,減少碳排放 3100 噸。
站在施工觀景臺上遠眺,變電站與周邊的高鐵站、生態公園構成現代建筑群落,正成為展示雄安新區" 智能、綠色、創新 " 理念的重要窗口。
從百噸設備的精準對接,到模塊化建筑的高效拼裝,雄安變電站建設現場處處彰顯著 "雄安質量" 的深刻內涵。
這項工程不僅將為新區發展注入強勁電能,更將成為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標桿樣本,見證 "未來之城" 從藍圖邁向現實的鏗鏘步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