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時對方偷偷轉移財產怎么辦?”“家暴怎么申請人身保護令?”“孩子撫養權判給誰?”……5月14日上午,銀川市西夏區朔方路街道的街頭熱鬧非凡,一場別開生面的“婚姻法律門診”正在“接診”,過往群眾紛紛駐足,拋出一個個婚姻家庭中的“疑難雜癥”,由司法所、婦聯和法律顧問組成的“專家團”現場“把脈開方”。
“大姐,來測測您的‘婚姻法律商’吧!有問題免費咨詢!”西夏區司法局朔方路司法所工作人員熱情招呼著路人。活動剛開始,咨詢臺前就排起了隊。家住寧大社區的李秀蘭阿姨(化名)第一個提問:“兒子兒媳鬧離婚,孫子才3歲,撫養權能歸我家嗎?”司法所普法專干馬萍立刻翻開民法典:“您看,第一千零八十四條規定,不滿8周歲的孩子以母親直接撫養為原則,但特殊情況可以協商……”他一邊解釋一邊畫出法律流程圖,李阿姨連連點頭:“這下心里有數了!”
隔壁攤位,家事調解員韓建國正用“土比喻”化解一對夫妻的矛盾:“房子像饅頭,婚前全款買的掰不走,婚后還貸部分得像切香腸,得補償對方一半。”逗得圍觀群眾直笑,原本劍拔弩張的夫妻也緩和了臉色。
案例變“活教材”,法律條文接地氣。面對群眾五花八門的問題,“專家團”各顯神通。街道婦聯干部褚金花遇到一位遭遇冷暴力的女士,當即掏出手機演示:“您先微信搜索‘寧夏反家暴服務平臺’,點擊‘人身保護令’就能在線申請。”社區法律顧問律師陳麗娟更把咨詢變成“迷你課堂”,舉著“夫妻共同財產清單”展板說:“像老王這種情況,對方轉移存款的行為,可以起訴追回并主張少分財產!”
一場別開生面的“婚姻法律門診”
社區法律顧問律師陳麗娟剛坐下,一位攥著結婚證的女士便急切問道:“丈夫瞞著我借債,離婚時我要還嗎?”律師翻開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條耐心解釋:“只有共同簽字或事后追認的債務才屬夫妻共債,您這種情況可主張不承擔。”女士長舒一口氣:“這下能睡個踏實覺了!”
“法律藥方”獲點贊,普法創新顯實效。活動現場,金波小區的劉桂芳大姐舉著剛領到的《婚姻家庭法律手冊》贊不絕口:“這小冊子把離婚冷靜期、共同債務寫得明明白白,比上網查靠譜多了!”據統計,兩小時活動共解答咨詢6人次,發放資料400余份,還收集了3起需要跟蹤調解的案例。
“婚姻家庭糾紛往往‘剪不斷理還亂’,我們把法律門診開到街頭,就是想讓群眾知道,民法典不是‘高高在上’,而是生活‘保護傘’。”朔方路司法所所長李佳表示,今后還將推出“法律夜市”“模擬法庭”等更鮮活的普法形式,讓法治真正走進百姓生活。
內容來源:寧夏日報客戶端
技術編輯:曾杰
責任編輯:夏潔
審核:馬學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