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你一定會遇到那些對你冷漠、不尊重你,甚至譴責你的人,至于他們為什么這么對待你,很有可能他們自己都沒有答案。
當被別人錯誤對待或者被誤解的時候,我們下意識的都是想通過溝通、駁斥來打消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但其實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你只需要去理解一個名叫“鏡子效應”的心理學知識,它能為你帶去新的打破“成見”的思維方式。
鏡子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查爾斯·庫利首先提出了“鏡中自我”的概念,也就是后來的“鏡子效應”。
所謂鏡中自我,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其實在多數時間下,都是來源于他人給我們的反饋。
打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比如,從小你身邊的人都說你是一個壞人,那時間一長,你也就很有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當成壞人了。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總在強調要從小成長在一個“有愛”的家庭里。因為只有周圍人都向我們反饋正面、有愛的信號,我們才能成為善良的人。
說白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幾乎都是來源于鏡子里的自己。而那個向我們呈現“自我”的鏡子,就是身邊的人。
在這個理論基礎上,也就能理解那些讓我們覺得“他好像討厭我”的人,他們給我們的反饋,實際上是我們自己內心的投射。
就是說,在你認為別人討厭你的時候,你也在自己討厭自己。
一個自信的人,是不會輕而易舉地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的。
你為什么不怪他人眼光不好?一定要覺得他人討厭自己?
這種心態就是你通過他人的行為否定了自己,也就是“鏡子效應”的一種體現。
生氣有用嗎?
通過鏡子效應你應該要洞悉到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當別人不尊重你的時候,你應該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找原因”并不是讓你去琢磨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事情傷害到他人,而是一種“自省”;
我是不是不尊重自己了?再通俗一點說就是,我是不是太不自信了。
在別人否定你的時候,你還要跟著別人否定你自己,這未免有些太殘忍了。
就像之前,某帶貨網紅的“眉筆事件”,他說讓咱們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好好工作,工資漲沒漲。
我們要聽他的嗎?
也許我們確實要反思,但絕對不是反思自己“工資漲沒漲”,而是反思我們為什么要根據,他可能說的時候都沒過腦子的一句話來反駁我們自己。
我們還要反思為什么那么在意他人的目光。就算我沒認真工作,那又如何?
結論就誕生在這里。
面對他人的指責,生氣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先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建立一個足夠堅韌的壁壘;
不讓別人拽著我們的鼻子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內耗。
榮格就給我們輸出過這種“不聚焦視線于我們自身”的觀念:“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待他人陰暗面最好的方法。”
因此,在別人不尊重你的時候,憤怒一定不是你最先要給出的反應。
自己勸自己
生活里太多東西讓我們疲憊、煩躁,有時候可能只是別人隨口一句,就能讓我們困惑好久。
之前我和男朋友參加音樂節的時候,大歌星上臺之后樂迷們就擠在一起,他也和一位女孩擠在一塊。
女孩有些煩躁,問我男友擠什么。
他也是一肚子委屈,他也是被別人擠到才碰到了那位女孩子。但女孩貌似不認可男友給出的理由,甚至還拉了一下胸口的衣服。
就是這個細節讓他在事后非常憤怒,跟我吐槽了好多次:“拿我當什么人了!我女朋友就在我懷里,我會去揩她的油!”
每次聽他吐槽,我都覺得他好焦急地想打破那位女孩給他的偏見,感覺他巴不得把那個女孩叫出來當面對峙。
我當時就跟他講過鏡子效應,勸他不要依據別人的反饋來否定自己。
當然我們都心知肚明,我勸他是沒有用的,只能給他帶去情緒價值。能讓他真正走出“自我誤解”的,只有自己勸自己。
為什么?因為我們已經知道,鏡子效應就是別人給你的印象反饋到了你的身上。
憤怒不能帶來實際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裹挾著你去同別人發生爭吵。
那走出誤解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看鏡子!
這跟我們照鏡子是一個意思,你覺得鏡子里的自己不好看,打碎鏡子是沒有用的,摳掉別人的眼睛也沒有用。
你只有先不去看,然后去減肥健身,去買好的護膚品,保持健康的作息,甚至是去做醫美來提高顏值。
再說直白一點,我期望我們都通過了解到鏡子效應之后,利用它讓自己更加強大,而不是跟著別人的腳步自我否定。
就像弗蘭克爾說的:“人類最后的自由,就是選擇對自己的態度。”
加油,我們都值得被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