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許子貴在報紙上看到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曾經參軍的“五伢子”
那張報紙里,許光達的容貌與自己兒子極為相似。
許子貴一番尋找,找到了肖勁光,指著那張報紙說:“這人像我兒子?!?/p>
——《壹》——
早年經歷與革命啟程
1908年11月19日,許光達出生在湖南省長沙縣東鄉蘿卜沖的一個貧寒農家,排行第五,乳名“五伢子”。
在那個年代,家庭的貧困注定了他注定要早早面對生活的艱辛。
“五伢子”,這個名字對許光達來說,意味著一段遙遠而又簡單的過去,但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光達以一種更加堅定的姿態,進入了長沙師范學校,走上了求學之路。
1925年,年僅17歲的許光達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那一年,中國的大地正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社會上充斥著對不公和壓迫的反抗聲,他立志要改變這一切,加入了革命的洪流。
1926年,他考入了黃埔軍校第五期,這個重要的時刻,為他后來的軍事生涯打下了基礎,也為他成為一名革命家埋下了伏筆。
剛入黃埔軍校的他,面臨的是艱難的訓練和復雜的政治局勢。
在這片充滿硝煙的土地上,他迅速成長,從見習排長、排長到代理連長、軍參謀長,每一個職務的背后,都是一次心智和能力的巨大挑戰。
他不斷地經歷考驗,不斷超越自己,最終,他成為了紅軍的指揮官,參與了南征作戰、馬良坪戰斗、綏遠戰役等一系列重要戰役。
從紅軍到八路軍,他經歷了多次戰斗,身經百戰。
他深知,只有在無數次的戰斗中磨礪自己的心智,才能夠成為真正的革命將領,而這些戰斗,也讓他漸漸在歷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貳》——
革命生涯與軍事成就
1929年,許光達在安徽蕪湖找到了中共的黨組織,并在黨的指引下迅速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
在隨后的戰斗中,他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天賦,在南征作戰中,他和其他紅軍指戰員一起,歷盡艱難險阻,在敵軍的重重圍攻下突破重圍,成功完成任務。
尤其是在1931年馬良坪戰斗中,他帶領部隊爬上懸崖,在敵人嚴密封鎖的情況下,經過近兩個月的周旋,最終突破了敵軍包圍,完成了重要的任務。
在那時,許光達展示出了一種不同于常人的堅韌與決心,這種品質在日后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愈加突出。
抗日戰爭時期,許光達不僅是一個指揮員,他還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軍事理論家。
他深知軍事的核心在于人民戰爭,因此他一直積極組織抗日游擊戰,領導八路軍第120師獨立第2旅,在晉綏軍區一帶開展游擊戰爭。
這些戰斗,不僅保衛了抗日根據地,更為中國人民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隨著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尾聲,許光達逐漸從一名普通的指揮員,成長為能夠獨當一面的軍事領袖。
在隨后的解放戰爭中,他指揮過多次關鍵戰役,如高家堡戰役、榆林戰役、沙家店戰役等。
在這些戰役中,許光達的軍事指揮能力得到了廣泛認可,他以精湛的戰術和果敢的決斷,帶領部隊屢次逆轉戰局。
但許光達并不滿足于單純的戰爭勝利,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提出了大量切實可行的戰略性方案,并且積極推動了部隊的現代化建設。
他深知,只有不斷提高部隊的戰斗力,才能贏得未來的勝利。
在不斷變化的戰局中,許光達展示了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并且無數次從死地中逆襲,將自己的部隊帶向勝利。
——《叁》——
解放戰爭與軍事領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但中國的戰場并未平息,國共的對抗進入了新的階段,西北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戰略區域。
許光達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北戰場,開始了他在解放戰爭中的關鍵篇章。
西北戰場的復雜性與險峻,早已超出了傳統戰術的框架,許光達并不急于發動正面攻勢,而是通過巧妙的游擊戰術和靈活的陣地選擇,成功牽制了敵人的兵力。
1947年,西北地區形勢復雜,敵軍占據了防守堅固的高地,裝備精良,兵員眾多,指揮體系嚴密。
許光達親自指揮了扶郿戰役,這場戰役對整個西北戰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敵軍憑借有利地形準備了重兵防守,但許光達并沒有采取常規的正面進攻,而是采用了繞道的方式,通過山地和溝壑展開突襲。
這一策略讓敵人措手不及,成功打破了敵人的防線,為解放軍贏得了戰略主動權。
接下來的榆林戰役,敵人試圖反擊,許光達對敵軍的反應早有預料,他指揮部隊迅速調整陣地,加強對敵人補給線的攻擊。
通過調動機動部隊和炮兵的配合,他成功地切斷了敵軍的退路,迫使敵人最終放棄了對榆林的防守。
這場戰斗,不僅展現了許光達卓越的指揮能力,也彰顯了他在困境中破局的智慧。
1948年,許光達參與了蘭州戰役的指揮工作,這場戰役成為了他軍事生涯中的重要節點。蘭州是敵軍在西北的最后防線,戰略意義重大。
許光達再次展現了極高的戰術素養和應變能力。
他通過迅速掌握敵人防線的薄弱環節,指揮部隊巧妙突破了敵人最強的陣地,最終成功攻占蘭州。
這場勝利,不僅打破了敵人對西北的控制,更為解放戰爭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肆》——
從“五伢子”到“許光達”的身份確認
許光達的軍事成就,特別是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使得他在部隊中聲名鵲起,但這位革命將領的背后,卻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家庭故事,這個故事,直到1949年才得以揭開。
1949年,隨著中國解放戰爭進入最后階段,許光達在西北的戰斗已經接近尾聲。
此時,一張報紙改變了一切,許子貴,許光達的父親,看到報紙上有關蘭州解放的新聞,照片中的人物令他震驚。
他仔細觀察照片中的人物,認出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兒子。
許光達的名字在軍隊檔案中并沒有與“許德華”這個名字直接關聯,他原本的名字——許德華,早已被遺忘在戰火與歲月的流轉中。
許子貴在報紙上看到了那張照片,堅信那就是自己失聯多年的兒子。
帶著這份深深的懷疑與期許,他決定親自去尋找,在經歷了長時間的奔波之后,許子貴最終來到了長沙的軍管會。
這段父子失散多年的歷史,終于通過報紙,找到了一個重新確認的契機。
警衛戰士將情況上報至四野第十二兵團司令員兼軍管會主任肖勁光,肖勁光查看報紙后確認照片人物為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許光達,但許德華的名字并不在軍中記錄中。
經中央軍委核實,許光達原名確為許德華,乳名“五伢子”,最終確認許子貴為其父親。
這個消息迅速傳回到許光達所在的西北前線。
幾天后,許光達通過軍委的批準,終于與父親相見,這一刻,盡管已歷經多年風雨,父子間的那份血脈相連依然如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