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跨越百年的規劃 記者帶您“走進濱州的海”

0
分享至

編者按

2025年,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于濱州而言,2025年也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北海經濟開發區迎來建區15周年,濱州港開航運營10周年。撫今追昔,孫中山先生極具前瞻性的港口建設規劃終有了歷史回響。

回溯至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之《實業計劃》中,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系統擘畫了中國港口建設與港口經濟發展的宏偉藍圖。按照規劃,海港建設與鐵路、水運、公路等水陸交通網絡緊密相連,構建起一個相互協同、輻射全國的經濟發展體系,期望以此帶動國家經濟繁榮發展。在他規劃的沿海31個港口中,就包含了位于如今濱州港區域的“黃河港”。

從1919年“黃河港”規劃提出,到2025年,已過去106個春秋。如今,歷經幾代人的接力奮斗,這一區域建成的濱州港,已崛起為聯通世界的重要樞紐;依托港口蓬勃發展的北海經濟開發區,更成為濱州極具活力的重要經濟增長極,彰顯著港口經濟的強大生命力。日前,濱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采訪團隊深入濱州港作業前沿,走進北海經濟開發區建設一線,用腳步丈量這片熱土,用心感知這里的發展脈搏,體悟歷史與現實的交融碰撞。采訪過程中,記者們感受到,一幅“沿海若無港口,大海便成盡頭;有了港口,方能開啟走向世界之窗”的新時代壯麗畫卷徐徐展開,濱州人“心中有海,無處不湃”的昂揚精神風貌躍然眼前。

近期,濱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旗下各媒體平臺推出“走進濱州的海”系列報道,將通過三篇深度報道,帶您領略濱州海洋經濟發展成果與動人故事,敬請關注!

百年宏圖:從“黃河港”的規劃到濱州港的遠航

記者 邱芹 通訊員 劉琳潔 張蓓蓓


2015年6月26日,濱州港2個3萬噸級散雜貨碼頭正式開航運營,宣告濱州結束了“臨海不見海”的歷史。(李默 攝影

106年前,孫中山先生在其《實業計劃》中繪就了“黃河港”的藍圖;而今,山東港口濱州港以昂揚之姿駛向遠洋,將百年夢想化作催人奮進的壯麗畫卷。

5月8日,山東省港口集團濱州港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劉恩彬介紹:2025年一季度,濱州港吞吐量躍升至281.41萬噸,與去年 同 期 相 比 ,增 長 率 高 達178.36%,強勢迎來首季“開門紅”。與此同時,山東港口濱州港9#泊位改擴建工程海域使用論證報告在青島順利通過專家評審。待項目建成,恰似為濱州港這艘巨輪裝上更強勁的引擎,港口服務能力將大幅提升,能夠更好地滿足腹地化工企業的發展需求,助力地區高端石化產業騰飛。

如今的濱州港,發展勢頭迅猛,貨輪魚貫出入,業務聯通四海,這般繁榮盛景,足以告慰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的遠見與期許。

“黃河港”的規劃:百年前的遠見藍圖

“港為城之基,城因港而興。”港口,向來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完成并發表的《實業計劃》(后編入《建國方略》)中,便以高瞻遠矚之姿,擘畫出一系列宏偉建設目標與遠景規劃,內容涵蓋港口修建、交通完善、商埠興建以及工農業發展等多個領域。在這張氣勢恢宏的藍圖里,港口建設被置于交通建設規劃的核心位置。

在《實業計劃》中,孫中山先生不僅設想在沿海打造三個可與紐約媲美的世界級港口,還計劃建設13個中小型商港以及15個漁業港。這些規劃中的港口,從北方的奉天(今遼寧)、直隸(今河北)、山東海岸,綿延至東南沿海的江蘇、浙江、福建,再到兩廣及海南島沿海,宛如一串璀璨明珠,串聯起中國綿長的海岸線。按照規劃,它們將在三大港口的帶動下,成為連接大陸經濟與海洋經濟的關鍵節點和樞紐,助力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大潮,邁向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劃》中提出,黃河治理工程完工后,應在河口附近建設一座可供遠洋輪船停靠的港口,即“黃河港”。在《建國方略圖》上,可清晰看到,“黃河港”是一處三等港,其地理位置就在今濱州港所在區域范圍內。如今的濱州港位于渤海灣西南岸,地處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區域,是山東省的“海上北大門”,也是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港口。

《實業計劃》如此描述“黃河港”:“此港將位于黃河河口北直隸灣之南邊,離吾人之北方大港約八十英里。當整治黃河工程已完成之日,此河口將得為航洋汽船所經由,自然有一海港萌芽于是。”《實業計劃》著重強調了這一港口的重要性:“以是所管北方平原在直隸、山東、河南各省有相當之部分,而又益以內地水運交通,所以此港欲不成為重要三等海港,亦不可得矣。”

然而,盡管彼時國民政府在港口建設和航運發展方面采取了一些積極舉措,但受限于當時動蕩的政治局勢與落后的經濟條件,孫中山先生提及的二級港、三級港建設進展緩慢。“黃河港”更是命運多舛,甚至未被國民政府提上建設日程,百年前的宏圖在歲月風雨中暫時蒙塵。

濱州港開航運營:從無到有的崛起之路

歷史的指針撥向了新的時代,孫中山先生藍圖中的“黃河港”,逐漸褪去朦朧的面紗,以濱州港的嶄新面貌,開始了從無到有的艱辛崛起之路。

濱州港的建設歷程,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末,從最初簡陋的內河小港,一步步發展成為如今的現代化深水大港,每一步都凝結著無數建設者的汗水與心血。

初期探索階段(1969年至1995年):1969年,山東省交通廳青島海運局組織在套爾河西岸開啟東風港建設,這便是濱州最早的港口雛形。1971年,東風港正式投產,擁有2個500噸級泊位,主要承擔原鹽出口和建筑砂石料進口任務。1991年,惠民地區行署設立港口建設辦公室。同年,濱州港獲批建設2個3000噸級散鹽泊位。1994年至1995年,國家計委批復濱州港一期工程,計劃建設1萬噸級碼頭,但因資金問題無奈擱淺。

停滯與調整階段(1996年至2005年):濱州港因資金困境陷入建設停滯。2005年,濱州市委提出“五位一體”戰略(航道疏浚、商港、漁港、造船、油鹽化工),決心跨越攔門沙,建設萬噸級深水港,并成立濱州市港務局,為濱州港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按照《濱州港總體規劃》,濱州萬噸級大港規劃為套爾河、大口河和海港港區三個港區。其中,套爾河港區沿河梯次規劃建設1000—5000噸級泊位80個,設計年通過能力2000萬噸,重點承載濱州港“河海聯運,腹地深度開發”功能。大口河港區規劃建設大口河東岸及魯北運河1000—3000噸級泊位20個,設計年通過能力500萬噸。海港深水港區,通過建設離岸雙堤環抱式港池,新增深水岸線33公里,遠景規劃建設3萬至20萬噸級深水泊位100多個,中長期規劃建設原油、液化、煤炭、原鹽、集裝箱、件雜貨等3萬至10萬噸級泊位50余個,全力打造黃河三角洲億噸級以上區域性綜合港口。近期目標是建設2個3萬噸級(結構預留5萬噸級)通用散雜貨碼頭、3個5萬噸級(結構預留10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3個5萬噸級(結構預留10萬噸級)多用途泊位,年設計吞吐能力2000萬噸。

現代化港口建設階段(2006年至2015年):2006年,《濱州港總體規劃》獲批,濱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標志著萬噸級港口建設工程正式啟動。

“新的港口規劃,最大的亮點就是港址定位跳出套爾河口,向外海躍進。”曾任濱州港建設前線總指揮的王京生,接受濱州日報記者采訪時曾這樣介紹,由河而海建港思路的突破,對濱州港建設的意義不啻鳳凰涅槃。“在渤海灣建港,最大的困難是航道問題。泥質海灘水位淺,坡降緩,零米等深線以下大約只有萬分之三——進海10公里,水深才增加3米。反觀人家日照港,一下去水深就至少12米,一般20多米,建港條件天淵之別。如果在河口建港,不僅水深不行,還面臨攔門沙的問題,即使開挖深水航道,將來的清淤也是大麻煩。選擇離岸建設雙堤環抱式港池,直接把港池門口(泊位)建到破波帶以外大海深處,就從根本上打破了航道制約。”

2010年,濱州港被列為全市“一號工程”,防波堤、疏港公路及3萬噸級碼頭建設全面展開。2015年6月26日,濱州港2個3萬噸級散雜貨碼頭正式開航運營,宣告濱州結束了“臨海不見海”的歷史。

歷史不會忘記,濱州歷屆領導班子和眾多老領導、老同志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一次次謀劃,一次次爭取,用心血和智慧共同鑄就了這座大港。歷史更不會忘記,一代又一代的港口建設者,勇于擔當,勇于奉獻,艱苦奮斗,矢志不移,用自己的青春、心血和汗水,書寫了濱州港建設的光輝歷史!

快速發展與開放階段(2016年至今):2017年,國務院批復濱州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濱州港正式走向世界。2020年后,濱州港吞吐量呈現爆發式增長。2020年突破3665萬噸大關,并持續推進5萬噸級航道及深水泊位建設。2023年至2024年,濱州港新增液體散貨泊位,朝著國家中型港口的目標穩步邁進。
  從最初的500噸級東風港,到如今成為環渤海地區的重要港口,并朝著億噸大港的目標奮力前行,濱州港的建設歷程生動展現了濱州從“臨海不見海”到“向海圖強”的戰略轉變。

融入海洋強國建設大局: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港口力量”
201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要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為海洋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2019年,濱州港被整合進入山東省港口集團。根據規劃,山東將構建以青島港為核心,日照港、煙臺港為兩翼,威海港、濰坊港、東營港、濱州港等港口為支撐,與天津、河北、江蘇、遼寧港口緊密合作的發展格局。截至2023年,山東港口集團貨物吞吐總量突破17億噸,躍居全球首位。作為其中一員,濱州港功不可沒。
  自2019年8月成立至2023年12月底,山東省港口集團在濱州累計投資10個項目,總投資高達88.26億元,有力推動了港產城融合發展,滿足了企業運輸需求,降低了物流成本,構建了地方政府、港口、腹地企業等多方共贏的高質量發展良好格局,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2023年,山東省港口集團在濱州建成投產4個項目,總投資23.8億元,新增碼頭通過能力924萬噸、庫區25萬立方米、輸油管道60.6公里;2024年,又啟動11個項目,總投資約116.5億元,涵蓋涉及港口發展的多個領域,全力構建港產城融合發展新格局。
  近年來,濱州緊緊圍繞“大開放、大改革、大發展”戰略方針,聚力攻堅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業經濟“三大戰役”,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壯闊征程。港口作為建設品質濱州的重要平臺,在濱州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制造強市、發展新質生產力進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支撐作用。濱州港持續推進擴能升級,充分發揮大項目建設的引領拉動作用,必將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品質濱州提供更多“港口智慧”,貢獻更多“港口力量”。

濱州港:驅動企業遠航的強勁引擎

記者 邱芹 通訊員 劉琳潔 張蓓蓓


自2015年開航運營以來,濱州港頻頻傳來精彩的海的聲音。

馬六甲海峽如一條氣勢磅礴的巨龍,蜿蜒橫亙1000多公里,沿岸有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資源極為豐饒的國家。然而,在這片充滿無限可能的區域,各個國家命運卻有著天壤之別。僅有735平方公里的島國新加坡,憑借著對港口的卓越經營,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口和亞洲金融中心,人均GDP高達8.3萬美元,創造了令人驚嘆的經濟奇跡;相比之下,域內其他國家的發展之路充滿艱辛與無奈。

深入探尋背后的原因,可以清晰地看到:馬來西亞東海岸的吉蘭丹州,盡管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卻因缺乏深水港,經濟發展舉步維艱;而新加坡,憑借馬六甲海峽港口得天獨厚的優勢,宛如握住了財富的金鑰匙,承擔著全球30%的海運貿易,吸引超過1.2萬家跨國企業在此設立區域總部,成為全球經濟版圖上的耀眼存在。這強烈的反差,深刻印證了一個道理:港口,就是區域經濟騰飛的黃金跳板。

“沿海若無港口,大海便成盡頭;有了港口,方能開啟走向世界之窗。”這句飽含詩意與哲思的話語,就像一把手術刀,剖開了世界不同地區因港口資源差異而產生發展差距的殘酷現實,讓人感慨萬千。

“苦海沿邊”到揚帆起航

在沾化、無棣一帶曾有“吃了一輩子蝦皮沒見過大蝦,吹了一輩子海風沒見過大海”的俗語,看似詼諧的話語背后,是當地百姓對海洋復雜而苦澀的情感。

在悠悠歲月里,盡管濱州擁有126公里的海岸線,卻仿佛被命運遺忘,海洋帶來的機遇總是與這片土地擦肩而過,當地百姓在對海洋的渴望與無奈中艱難前行,難以從大海中獲得豐厚的饋贈。更令人唏噓的是,擁有如此綿長海岸線的濱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外界無情地忽視其“沿海城市”的身份,即便有人知曉濱州的海,腦海中浮現的也是“苦海沿邊”這一充滿悲情色彩的刻板印象,這讓濱州人心中滿是不甘與失落。

濱州人骨子里有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對海港的渴望如同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經過幾代人夜以繼日、披荊斬棘的不懈努力,2015年6月26日,這個值得所有濱州人銘記的日子終于到來!濱州港2×3萬噸級碼頭建成并正式開航運營。

這不僅宣告濱州無海港歷史的徹底終結,更圓了濱州人祖祖輩輩的“海港夢”,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擁有了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山東海上“北大門”也在萬眾期待中緩緩開啟。

到2016年底,碼頭吞吐量達到375萬噸;2017年12月22日,濱州港一類開放口岸獲國務院批復。這一個個節點,就像是邁向詩與遠方的腳步,讓濱州人對未來充滿無限憧憬。隨著濱州港開航運營,大海的聲音不再遙遠,就像一首激昂的戰歌,激勵著濱州人向著更遠闊的世界邁進。

濱州港運營當年,循著“一帶一路”而來的100萬噸鋁土礦,如同一份珍貴的禮物,叩響了濱州發展的大門。正是依托港口這一強大后盾,濱州企業終于有了“走出去”的底氣與豪情。

由世界500強企業魏橋創業集團開辟的“海上鋁業絲綢之路”,起點位于西非的幾內亞,這條橫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繞過好望角,途經中國煙臺,最終抵達濱州港,全程長達12000海里的貿易通道,就像一條連接世界的金色紐帶。

十年來,它風雨無阻,穩健運營,見證著濱州的發展崛起。鋁土礦運量從2015年的100萬噸,一路高歌猛進,增至2024年的5000多萬噸。這驚人的數字背后,是濱州人拼搏奮斗的汗水,更是濱州高端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源。

在這波瀾壯闊的10年間,從氧化鋁、電解鋁到輕量化新能源汽車,濱州高端鋁產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產業飛躍。

港口助力濱州外貿邁向新高度

濱州海事局權威數據,2024年,該局全年保障2.7萬艘次船舶、7566萬噸貨物安全、暢通進出港,同比分別增長27.6%、24.3%,船舶貨物到達發送量在山東沿海7市中位列第4位。這亮眼的數據,是濱州產業實力的有力證明。

如今,濱州港口岸外貿貨種日益豐富,涵蓋液化石油氣、氧化鋁、石油焦、脫硫石膏等高附加值貨物,航線更是聯通9個國家、20個口岸,編織起一張連接世界的貿易網絡,丙烷、丁烷等特色貨物的進口以及氧化鋁的出口呈現持續向好態勢。

根據海事統計口徑,2024年全年保障169萬噸外貿貨物安全、順暢進出口岸,同比增長288.7%,增幅位居全國水運口岸第一位。其中,液化石油氣進口達98.5萬噸,同比增長34倍;15.7萬噸氧化鋁從濱州港走向世界。得益于港口的突出貢獻,濱州已連續8年入選中國外貿百強市,在全國外貿領域站穩了腳跟。

港口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高端鋁產業,濱州港更為精細化工產業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助力濱州臨港化工園區發展壯大。

2023年省優選項目——濱華新材料碳三碳四綜合利用項目,是濱州臨港化工園區落地的首個百億級項目,也是全市打造世界高端化工產業基地的龍頭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28億元,以丙烷(碳三)、丁烷(碳四)為主要原料,產品主要面向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全部采用全球最先進的工藝技術進行建設,將為魯北高端化工產業基地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項目由省高端化工產業碳四產業鏈鏈主企業濱化集團投資建設,具有技術領先、投資強度大、產出效益高、產業拉動能力強、工藝安全環保等顯著優勢。

在此基礎上,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將構建三條結構完整、競爭力強的產業鏈條,并延伸布局特種化學品和新材料產業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致力于建成國內領先的“萬畝千億”新材料生產基地和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園區。

2024年5月,濱州市北鯤計劃正式實施。縱觀全球,化工行業向臨港化、一體化、集群化方向發展是大勢所趨。濱化集團創新性提出了面向未來的“北鯤計劃”,依托濱州北部豐富的風光、土地、港口和化工資源,以近零碳化工為目標,以“新能源+化工”耦合為路徑,實現臨港化、一體化、集群化產業發展,致力于建成看齊德國路德維希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國家級新能源化工產業基地。

截至4月21日,渤海油田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處理廠——濱州天然氣處理廠已安全運行超390天,累計外輸天然氣5.9億立方米,日均供氣150萬立方米,單日峰值達250萬立方米,輕烴產量突破6萬噸,為環渤海地區工業綠色轉型和民生用氣提供了堅實保障。作為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凝析氣田的陸上終端,濱州天然氣處理廠位于北海經濟開發區臨港高端石化產業園,自2024年3月18日投運后,便迅速成為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的重點樞紐,肩負起重要使命。

據悉,該項目高峰年產凝析油248萬立方米、天然氣30億立方米,能夠為濱州及周邊地區提供穩定可靠的油氣資源,對于保障能源安全、實現“雙碳”目標、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在推動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方面,項目年可產生9.9萬噸丙烷、6.8萬噸丁烷以及8.4萬噸其他輕烴,可直接作為原料供給腹地的下游企業,實現就地深加工,有效補齊碳三碳四產業鏈;在助力全市減煤降碳方面,依托天然氣資源優勢,能夠促進轄區內重點用煤企業實施“煤改氣”,年可壓減煤炭消費量110萬噸,為全市煤炭壓減和節能減排提供重要支撐。

來自港口的每一個數據,每一項成果,都凝聚著濱州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也讓我們看到了濱州美好的發展前景。

胸懷大海:15年書寫“港產城”傳奇

記者 邱芹 通訊員 王樹成


15年間,北海經濟開發區實現從濱州新增長點到重要增長極的跨越。

黃河裹挾著千年的雄渾奔流入海,渤海吞吐著亙古的壯闊潮起潮落,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與濱州港建設,是幾代濱州人心中永不熄滅的“燈塔”。當這兩件大事相繼獲得國家與省級批復的那一刻,仿佛春雷炸響,點燃了濱州人胸中“心中有海,無處不湃”的熱血豪情。縱使前方荊棘遍布、困難重重,濱州人一如既往握緊接力棒,將圖紙上的宏偉藍圖,一寸寸雕琢成震撼人心的現實奇跡。

2010年4月2日,濱州北海新區如同一顆破土而出的種子,在時代的春風中宣告誕生。當年9月,它成功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正式命名為“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因港設區”“因港興區”不僅是發展理念,更是這片土地向世界許下的鏗鏘誓言。它靜靜坐落于山東省東北部、渤海灣西南岸,1500平方公里的規劃面積,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巨幅畫卷,其中526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便是畫卷中最濃墨重彩的篇章,作為國家戰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規劃的四大臨港產業區之一,承載著無數人的期待與夢想。

拓荒者:艱苦歲月里的拼搏堅守

北海新區揭牌儀式現場,嘉賓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眼中滿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憧憬。五彩繽紛的煙花在夜空中肆意綻放,如同一串串璀璨的希望,照亮了北海的天空;震天轟鳴的禮炮,似在向世界宣告這片土地即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當絢爛褪去,建設者們直面的,卻是一片沉睡千年的蒼茫荒原——鹽堿荒灘上,海風如同猛獸般呼嘯而過,卷起層層鹽塵;苦海沿邊,貧瘠與荒涼如同厚重的枷鎖,牢牢禁錮著這片土地。

2025年5月8日,記者踏入北海經濟開發區新建的方志館,一段記錄北海奮斗歷程的珍貴視頻,將時光拉回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原北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袁朝暉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建設初期,北海這個地方一片片的鹽堿地,一片片的鹽田和養蝦池,整個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第一批建設者8個人住一個房間,大家吃的是大鍋飯,過起了學生生活,同吃同住同勞動。”那時的北海,沒有一棵能為行人遮蔭的行道樹,沒有一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海風裹挾著咸澀的氣息,像是無情的刻刀,在每一位拓荒者的皮膚上,深深鐫刻下“苦海沿邊”的印記。

魏橋創業集團作為首家入駐北海經濟開發區投資建廠的企業,如同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為這片荒原帶來了希望的曙光。當時的企業董事長張士平,懷著對家鄉的赤子之心,積極響應濱州市委、市政府號召,毅然組織起萬人會戰北海的宏大隊伍。他目光堅定,聲音鏗鏘有力:“建設北海是國家黃河三角洲開發戰略的需要,我們要像當年開發大慶油田那樣,以鋼鐵般的意志,戰勝一切惡劣環境,在這片荒灘上,建起一座屹立不倒的現代化工業新城!”

建廠之路,堪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鹽堿地松軟得如同棉花糖,載重卡車一陷進去便寸步難行。北海魏橋工業園的選址地原是一片鹽田,建設者們面對的是如同沼澤般的困境。但他們沒有退縮,喝著苦澀的咸水,踩著濕滑的泥濘,日夜奮戰。3個月的地基處理,是他們用汗水和堅持澆筑的基石,最終,在這片看似不可能的土地上,硬是建起了令世界矚目的世界級鋁業基地。

憑借著“吃苦耐勞、擔當奉獻、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北海精神,建設者們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創造了令人驚嘆的奇跡。他們搭建起“九橫十八縱”長達182公里的主干道路框架,為這片土地編織起了堅實的血脈;完成260萬平方米綠化,讓曾經的荒蕪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北海水庫一期工程1500萬立方米庫區實現供水運營,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生命的源泉。一代代北海建設者,如同接力賽場上的勇士,前赴后繼,接續奮斗,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熱土上,一筆一畫地描繪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從建區伊始就扎根北海、始終奮戰在建設一線的北海經濟開發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賈金生,說起15年的艱辛,臉上卻洋溢著幸福又自豪的笑容:“我和同事們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點點長大,見證了北海從一片荒蕪到如今企業遍地開花、道路縱橫交錯的巨大轉變。剛來的時候,北海全是坑塘鹽堿地,道路不通,我們只能深一腳淺一腳地步行去工地。晴天,大風卷起塵土,我們渾身裹滿泥沙;雨天,泥水浸透鞋襪,整個人狼狽不堪。但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熾熱的火焰,那就是建設新北海的堅定目標。在這團火焰的照耀下,我們感受不到苦和累,滿心滿眼只有一個又一個階段目標的達成。現在再回頭看看我們親手打造的城市,那種自豪和驕傲,真的無法用言語形容!”

15年:從新增長點到重要增長極的跨越

15年,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于北海經濟開發區來說,卻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斗史詩。15年來,北海建設者始終堅守“產業強區、工業立區、項目興區”的發展理念,如同一群執著的追夢人,一路砥礪前行。魏橋北海工業園、索通預焙陽極、創新金屬鋁合金等一批批重大產業項目,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每一個項目的推進,都凝聚著無數北海人的智慧與汗水;每一次投產達效,都像是奏響了一曲激昂的發展樂章。全區產業如同破繭成蝶的蝴蝶,實現了快速提質升級,從曾經的蹣跚學步,成長為如今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憑借著獨特的港口區位優勢,北海張開熱情的懷抱,吸引了8家世界500強企業、2家外資企業、5家中國500強企業入駐。這背后,也是北海經濟開發區奮力打造營商環境最高地的真實寫照。對落戶項目,北海經濟開發區推行“窗口無否決權”服務機制,“全流程”幫辦代辦,并聯審批、“多證聯發”,建立“漁樵茶事”溝通交流機制,秉持說“Yes”不說“No”,說“No”必匯報的營商理念,讓眾多入住企業感受到“賓至如歸”。

如今,北海的產業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建區之初以制鹽、溴素、水產加工為主的單一海洋產業,發展成為高端鋁、綠色化工、經略海洋、新能源四大支柱產業集聚發展,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文旅及創意設計四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形成的“4+4+1”現代化產業體系。這不僅是數字的變化,更是北海人奮斗精神的生動體現,是他們用雙手和智慧,為這片土地賦予了新的活力與內涵。

一組組經濟數據,如同跳動的音符,奏響了北海發展的輝煌旋律。北海地區社會生產總值從2010年的6.08億元,一路高歌猛進,增長至2024年的101.16億元,按可比價計算,15年間累計增長22.15倍,年均增長25.2%;人均生產總值由2010年的2.25萬元,提升到2024年的30.2萬元,15年間增長17.7倍,年均增長23.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從2010年的18家,增加至2024年的44家,15年間增長14.1倍;規上工業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25.7倍,年均增長26.5%。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北海經濟開發區努力創造一個宜業、宜創、宜居、宜樂、宜商、宜游的人居生態環境,著力完善城市配套功能,打造沿海“區域性中心”城市。圍繞上學、就醫、出行,北海各項民生投入持續保持全市前列。由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托管的國家二甲綜合醫院—北海人民醫院建成投用。免費公交直達市區及周邊縣區,覆蓋區內鄉村、社區、園區和企業,實現“家門口到廠門口”。說起現在的生活,馬山子鎮傅屋子村村民付振武開心地告訴記者:“在咱北海,孩子上學的校車校服不用家里拿錢;居民醫保不用老百姓交一分錢;北海的基礎養老錢比較別的縣區都要高;北海醫院已經開始營業,在北海就能享受到濱州市區三甲醫院的治療水平。”

北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路輝說起這些成績時,眼中閃爍著激動的光芒,言語間滿是自豪:“2024年,北海經濟開發區GDP增速、規上工業營收利潤率、稅收收入增速等11項主要經濟指標位列全市第一。在省對開發區考核中躋身全省第一方陣,取得小組第一的歷史最好成績。我們以全市五十分之一的規上工業企業,創造了全市十五分之一的產值和五分之一的利潤。這不僅是北海的榮耀,更是每一個為北海發展付出努力的人的驕傲!”

數據背后,是北海人無數個日夜的拼搏與付出,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工業強勢帶動的獨特北海特色,實現了從濱州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到重要增長極的華麗蛻變,讓北海在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面向未來:擁抱海洋和港口的時代饋贈

回望過去,曾經的北海,像是被遺忘在角落的明珠,一片鹽堿荒灘,地處相對邊緣,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在歲月的風雨中默默等待著被發現、被雕琢。而如今,依托港口的強大帶動作用,北海仿佛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戰略疊加之地,是融入京津冀、聯通環渤海、面向東北亞的重要橋頭堡。區內五條國省干線交匯,如同五條巨龍,為北海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五條高速穿區或臨區而過,讓北海與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泊港鐵路并入國鐵網絡,更是為北海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交通條件的極大改善,讓北海的戰略地位顯著提升,如同璀璨的明星,在時代的天空中熠熠生輝。

海洋與港口優勢,是大自然給予北海人最慷慨的饋贈。北海人深深明白,“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他們懷揣著這份信念,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堅持招大引強、延鏈補鏈。“北鯤計劃”將如同強勁的引擎,充分發揮帶動作用,精準招引碳三碳四下游項目,重點引進精細化工產業項目;全力打通再生鋁項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著重招引發動機缸體、軍工制造等再生鋁項目和精細氧化鋁項目。堅持向海圖強,加大海洋生物醫藥、海產品深加工項目的招引力度,加快培育風電裝備、海洋裝備等高端裝備項目。堅持招新引優,圍繞新質生產力,積極謀劃具有前瞻性、引領性的項目,推動現代物流、現代文旅、未來產業項目取得新突破。未來的北海,必將在這片蔚藍的海洋上,書寫更加輝煌燦爛的篇章,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揚帆遠航!

來源:濱州日報

編輯:吳愛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濱州日報 incentive-icons
濱州日報
《濱州日報》官方網易號
6547文章數 1279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貴安新區:三年大變樣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嘉县| 陆河县| 深圳市| 龙川县| 林西县| 邮箱| 彭州市| 旬邑县| 上虞市| 鄯善县| 蒙城县| 保靖县| 江北区| 英山县| 民权县| 万山特区| 长乐市| 保定市| 曲水县| 共和县| 罗田县| 山阳县| 滦平县| 河北省| 二连浩特市| 贵州省| 石首市| 彩票| 海南省| 宣武区| 会理县| 城市| 习水县| 志丹县| 新野县| 开封市| 高邮市| 迁西县| 格尔木市| 贵港市| 定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