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在福克斯訪談中一改傲慢姿態,表示愿意即刻飛往中國,強調中美關系"至關重要"。這與他此前要求中方主動聯系的態度形成鮮明反差。
中美互降關稅后,特朗普期待的通話遲遲未實現。同時,中國減持美債、稀土管制,加上全球對美關稅政策的普遍抵制,讓美國陷入前所未有的被動。
為何特朗普急于訪華?他的態度轉變能帶來何種變化?
從居高臨下到卑微請求
特朗普最近的表現,仿佛上演了一出變臉比川劇還快的戲碼。短短幾個月內,他的態度從"中方必須主動聯系"變成了"我愿意馬上飛往中國",姿態之轉變令人瞠目。這位曾經在推特上對華指手畫腳的美國總統,如今卻像個等待面試通知的求職者,天天翹首以盼中方的回應。
不久前,他還信誓旦旦向美國民眾保證,中美降低關稅后雙方"可能在周末通話"。結果這個周末過去了,白宮的電話卻安靜如雞。特朗普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只能通過媒體傳遞自己的訪華愿望。
原本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戰略是先捏那些經濟體量較小國家的軟柿子,到最后再處理中國和歐盟這兩塊硬骨頭。誰曾想這個計劃剛出門就被拍在了墻上,根本行不通。美國政府的如意算盤打得噼里啪啦,卻忽略了當今世界力量格局已經發生深刻變化。
白宮內部對華政策也存在明顯分歧。有"鷹派"認為不應對中國妥協,而特朗普身邊的商業派則急于緩和關系,降低企業成本。這種內部矛盾使得美國對華政策出現朝令夕改的混亂狀態。特朗普本人也是進退兩難,一邊要顧及支持者情緒,一邊要應對經濟現實,像個左右為難的雜技演員。
隨著事態發展,特朗普政府的囂張氣焰如今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不斷升級的示好信號。從最初的居高臨下到如今的卑微請求,這種態度轉變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國在全球關稅戰中遭遇的一系列慘痛失敗。特朗普所面臨的不僅是外交上的尷尬,還有國內日益高漲的經濟和政治壓力,這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對華戰略的調整方向。
關稅牌打成爛牌
特朗普自信滿滿的關稅戰如今已經成了一手爛牌。他曾高調宣稱將與150多個國家達成貿易協議,結果卻如同一個吹破的氣球,癟得徹底。截至目前,除了英國之外,幾乎沒有任何國家與美國達成實質性協議,連日本、韓國這樣的傳統盟友也不買賬。
美國財政部長和商務部長不得不向外界承認"無法與所有國家達成協議",這種尷尬程度堪比穿著西裝游泳。半個月前還吹噓"即將達成200項貿易協議",而聯合國成員國才190多個,這種信口開河的程度讓人不禁莞爾。
更嚴峻的是,關稅戰已經在美國國內掀起一場經濟颶風。關稅壁壘導致的商品短缺直接推高了通貨膨脹,美聯儲不得不維持高利率來控制物價。這又進一步加重了美國近30萬億美元的天文數字國債負擔。特朗普面臨著一個近乎完美的死循環:要降低利率必須控制通脹,要控制通脹就必須放開進口,而放開進口就等于承認關稅政策失敗。
美國國內商界也開始集體抗議。華爾街投資者對市場波動憂心忡忡,零售巨頭們因產品成本上漲而叫苦連天,科技公司更是對供應鏈中斷感到絕望。這些曾經是特朗普堅實的支持基礎,如今卻成了他政策的猛烈反對者。
民調數據更是讓白宮如坐針氈。特朗普的支持率正在經歷斷崖式下跌,選民對通脹和日用品價格上漲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對一個剛剛重返白宮的總統來說,這種趨勢無疑是政治上的重磅炸彈。
面對內憂外患,特朗普政府已無力同時與全球各國周旋,只能集中精力與最重要的貿易伙伴談判。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自然成為特朗普急于修復關系的首選對象。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這位曾經對華咄咄逼人的總統,如今會放下身段,希望能夠親自飛往北京了。
中國底氣何來
如果說美國的關稅政策是一場空中樓閣,那么中國的反制措施則是一套精準打擊的組合拳。中國政府在稀土出口管制上的一招妙棋,真正戳中了美國的軟肋。4月初開始的中重稀土出口管制,配合對戰略礦產走私的嚴厲打擊,幾乎掐住了美國高科技產業的命脈。
稀土被譽為"工業維生素",看似不起眼,卻是電動汽車、智能手機、國防設備等尖端產品的必需元素。中國掌握全球大部分稀土資源和加工能力,這種優勢好比手握關鍵鑰匙。特朗普如今急于與中方談判,這個議題顯然名列前茅,但中方的這條紅線卻是堅如磐石,不會輕易讓步。
同時,中國減持美債的舉動也讓美國財政部坐立不安。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減持了189億美元美債,持倉總量降至7654億美元。這對美國政府而言,簡直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特朗普對華征收高關稅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迫使中方增持美債,現在看來這一圖謀徹底落空。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多元外交更是讓美國"孤立中國"的策略淪為空中樓閣。特朗普訪問中東的主要目的是拉攏這些國家遠離中國影響,卻發現沙特在與美國簽署軍售協議的同時,仍與中國達成了總價269億人民幣的農產品協議。這種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顯示出中東國家不會輕易配合美國的遏制中國計劃。
中拉論壇吸引了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30多個國家參與,美國南部司令部對此表達擔憂,卻無可奈何。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倡議已有140多個國家加入,形成了一張覆蓋全球的合作網絡。相比之下,美國的"印太戰略"顯得后勁不足。
中國在全球治理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在關鍵礦產和供應鏈上的戰略優勢,共同構成了其面對美國壓力時的底氣之源。特朗普政府發現,即使是全球霸主,也不得不重新考慮與中國這個平等大國打交道的方式。面對中國的戰略定力和長遠布局,美國的短期思維和反復無常的政策很難取得實質性成效。
訪華牌能否破局
特朗普求訪華,這張牌能否真正破解當前僵局,還需冷靜分析。歷史上,中美高層互訪曾多次成為雙邊關系的轉折點。從1972年尼克松破冰之旅到后來歷屆美國總統的訪華,每次重要會晤都能為兩國關系注入新鮮活力。
如果特朗普真能訪華,雙方可能會討論哪些議題?除關稅外,稀土管制、芯片禁令、氣候合作等都是可能的議題。但一場會面不等于一攬子解決所有問題。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一次會談中完全消除。
特朗普訪華的前提是中方發出邀請函,而這絕非隨叫隨到。中方發出邀請函需要兩國關系有足夠改善空間和良好互動氛圍。特朗普期望通過訪華迅速解決所有問題的想法,恐怕過于一廂情愿。
歷史經驗表明,中美關系好轉需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1979年鄧小平訪美為中美建交奠定基礎;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華時也曾取得不少經貿成果。但如今的國際環境已經今非昔比,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對美心態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在特朗普滿懷期待的同時,美方仍在芯片和科技領域對中國實施全方位打壓。近期美方對中國芯片下達的全球"封殺令",與其表達的改善關系愿望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言行不一的做法,很難獲得中方的真誠回應。
特朗普訪華能否成行,關鍵在于美國是否愿意以實際行動展示改善關系的誠意。如果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關稅困境,而非尋求長期穩定的雙邊關系,這樣的訪問即使實現,也很難帶來實質性突破。中美關系需要的不是一時的姿態調整,而是戰略互信的逐步重建和長期穩定的合作框架。
結語
特朗普訪華意愿的轉變,實質是美國不得不正視中國實力的表現。歷史上,中美高層每次互動都能帶來雙邊關系的關鍵轉折,兩大經濟體理應尋找共同利益。
美國一邊示好,一邊在芯片、科技領域全面打壓中國,這種雙面手法注定難以贏得信任,中方態度將取決于美方的實際行動。
說一套做一套的美國能否得到中方認可?國際關系棋局中,誰能掌握更多主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