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中東三國之行后,手握3萬億美元協議的特朗普“意氣風發”,接受采訪時大肆吹噓,稱自己不但給美國帶回大筆投資,還阻止了這些國家向中國靠攏。
說完這些,特朗普又表示想來中國訪問,談談稀土什么時候“松綁”。但是很顯然,特朗普自以為是的毛病又犯了,想跟中國談,又背后使絆子,對此中方只一句話就讓特朗普啞口無言,中方說了什么?特朗普到底打的什么算盤?
三問中國,稀土“緊箍咒”何時松綁
自從中國全面收緊稀土政策開始,特朗普就被搞得焦頭爛額,軍工領域,從先進的戰機到精密的導彈系統,稀土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材料。在新能源領域,稀土更是推動電動汽車、風力發電等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一旦稀土供應受限,美國的相關產業就如同被掐住了咽喉。
5月12日,日內瓦會談后,中美發布了聯合聲明后,美方就迫不及待地問起稀土的事情,當時中方的回應是會考慮。
緊接著15日,特朗普回國后第一次接受電視采訪時,焦急地詢問中方,是否能向美國開放稀土通道,并表示中美關系“至關重要”,自己很樂意前往中國洽談此事。
17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本干脆發表了一番誤導大眾的言論,他稱中國已經同意解除4月2日后發布的對美反制措施,其中也包括稀土出口管制。看得出,短短5天內,美方三次討論稀土管制,其焦慮之情溢于言表。
美方“誠意赤字”透支信任
特朗普的訪華提議看似主動,實則充滿“套路”。2025年1月,其就職時承諾“百日訪華”,卻在3月突然對華加征104%關稅,4月發起造船業301調查,5月制裁華為“昇騰”AI芯片,形成“承諾-背叛”循環。
這種“胡蘿卜+大棒”策略,試圖復制2018年“極限施壓”的老路,卻低估了中方對“空頭支票”的零容忍。
此次中東行,特朗普“兩面三刀”的做派則展示的更加淋漓盡致,就連美國彭博社都報道稱,特朗普再次釋放矛盾的心理,他一邊渴望與中方接觸,一邊又承認想要讓中東國家遠離中國。
說起來特朗普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這種缺乏基本誠意的姿態,怎么可能換來真正的對話和信任。想從我們這兒撈好處,又不想付出相應的代價,甚至還想繼續使絆子,這種心態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礙。
特朗普一邊嚷嚷著要來談,一邊又毫不避諱地公開說要拆我們在中東的臺,絲毫看不到誠意,這不就是典型的“口惠而實不至”。
萬一他來了好話說盡,協議也簽了,可回過頭去又像以前那樣,把簽好的協議當成擦屁股紙,隨手一撕,然后接著跟我們打貿易戰,逼著我們接受那些不平等的條件怎么辦。
這“狼來了”的故事,演一遍就夠了,老演可就沒人當真了。
這些年貿易戰打下來,教訓還不夠深刻?我們這邊是咬著牙、勒著褲腰帶硬扛過來了,而且越扛越有底氣。
反觀美國自己,物價漲了多少,通貨膨脹多厲害,老百姓的日子好不好過,他們心里頭最有數。這種情況下,他還有多少資本和底氣跟我們繼續這么耗下去?再這么折騰,他心心念念的那個“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恐怕真要變成水中月、鏡中花了。
想談?拿出誠意來!
面對美方“一邊求訪華、一邊揮關稅大棒”的戰術,中方亮出兩條鐵律:一是“兌現優先”,要求美方先取消24%對華關稅而非“先談后拖”;二是“行動換信任”,拒絕對短期利益妥協。
這種原則在稀土博弈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方允許4家新能源企業向歐洲、越南出口稀土,卻嚴格禁止轉售美國;即便在5月16日中美聯合聲明后,仍以“彈性管制”掐住美方命脈,為談判留足籌碼。
所以說,美方若想打破僵局,必須交出三份“行動答卷”:
取消關稅實質化:兌現5月會談中承諾的91%關稅取消,而非僅暫停24%疊加稅率; 停止技術霸凌:撤銷對華為AI芯片等領域的無理制裁,結束“長臂管轄”; 糾正單邊主義:放棄以“對等關稅”為名行保護主義之實,回歸WTO多邊框架。
說到底,現在問題的癥結,壓根兒不在于我們同不同意特朗普來,而在于他能不能拿出點實實在在的、能擺在桌面上的誠意。我們的立場,從始至終都跟明鏡似的:想談,大門永遠敞開,但前提必須是平等的談,相互尊重的談,別總想著高人一等,擺出一副要教訓誰的架勢。
那一套,在我們這兒早就不好使了。要是還想揣著明白裝糊涂,繼續打貿易戰那一套,那我們也奉陪到底,看看最后到底是誰先撐不住。
說白了,現在這局面,主動權其實是在我們手里。特朗普心里急,那是因為他那邊有求于我們,特別是在稀土這種能卡脖子的戰略資源上。
他想來,可以,但來之前最好先自己照照鏡子,掂量掂量自己手里的牌,再好好反省一下自己過去的那些所作所為。
我們不著急,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和章法來。你拿出誠意,我們就坐下來好好談。你還想耍花招、玩手段,那我們就泡杯茶,搬個小板凳,穩坐釣魚臺,看看你還能變出什么新戲法來。
特朗普如果真想打破眼下的僵局,那就得拿出點真東西來,比如先把之前無理加征的那些關稅給取消了,別老想著一邊對我們施加壓力,一邊又想從我們這兒占便宜。如果還是老一套,嘴上說得比蜜還甜,行動上還是處處設障礙、下絆子,那別說想來訪問,恐怕連個電話都懶得接了。
結語
在全球化時代,相互依賴既是軟肋也是鎧甲。中國用30年技術積累筑起的稀土“護城河”,不僅是對霸權邏輯的反制,更是對“自主可控”戰略的宣言。
特朗普若繼續沉迷“政治表演”,即便再飛十次北京,也換不來中方的“通關許可”。唯有摒棄“美國優先”的零和思維,以行動重建信任,才能讓訪華從“外交秀場”變為“務實對話”。
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言:“當中國掌握從礦山到實驗室的全鏈條,任何地緣博弈都難以撼動其主導權”。
這場博弈的終局早已注定:時間站在堅守正道者一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