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帕哈爾格姆發(fā)生的槍擊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
事發(fā)后,一位印度前軍事和情報官員站了出來,指責巴基斯坦武裝部隊是這場槍擊事件的主謀。
此言一出,瞬間將巴基斯坦頂上了風口浪尖。
就在巴基斯坦還未做出回應的時候,印度總理莫迪大有趁熱打鐵之勢,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帖稱,他一定會對恐怖分子及其背后支持者實施“最嚴厲懲罰”。
這無疑又將矛頭指向了巴基斯坦。
對于印度方面的指責,巴基斯坦方面堅決否認,結(jié)果雙方還未進行交涉,印度就率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關閉邊境口岸、驅(qū)逐巴方人員,以及暫停一項重要水資源分配條約。
對此,巴基斯坦也毫不退讓,除了宣布多項對等反制措施外,還關閉了印度航空公司、暫停了所有與印度的貿(mào)易等等。
就在雙方僵持至4月24日晚上的時候,印巴兩軍在克什米爾控制線沿線爆發(fā)了一場小規(guī)模交火。
至此,印巴沖突的口子越撕越大。
表面上,印巴沖突只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但實際上,它牽扯著全球的利益。
尤其是離這兩個國家最近的中國,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會受到這場沖突的牽連。
中國人民是最不想發(fā)生戰(zhàn)爭的,畢竟我們好不容易才將和平保持到現(xiàn)在,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中國人民也毫不畏懼。
縱觀這次印巴沖突的發(fā)生,那場發(fā)生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帕哈爾格姆的槍擊事件是最主要的導火索。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88年前的中國盧溝橋,也曾上演過類似一幕。
1937年7月7日這天,日本華北駐屯軍步兵旅團第一聯(lián)隊第三大隊第八中隊,在中隊長清水節(jié)郎的帶領下,到達宛平城北邊龍王廟附近,冒雨進行軍事演習。
面對日軍突然的行動,宛平城內(nèi)中國守軍感受到了無形的壓力。
當時,負責守城、守橋任務的中國守軍是國民革命軍二十九軍二一九團第三營。
據(jù)該營老兵馬步先晚年回憶:“鬼子的演習開始后,我們晚上都不敢脫衣睡覺,手里的大刀就能攥出水來。”
足見當時情形的緊張。
日軍從當日的晚上7點開始進行演習,到10點時,突然從營地內(nèi)部傳出一陣槍聲。
三營營長金振中不敢大意,立即集合部隊,嚴密注意日軍動態(tài)。
不久,金振中就接到報告,說日軍傳話過來稱,有一名新兵在演習過程中失蹤,要求率隊進城搜查。
這種無理要求金振中當然不能答應,六年前的九一八事變還依舊歷歷在目。
于是,金振中斷然拒絕了日軍搜城的要求。
然而,金振中剛剛放下電話,外面就傳來了激烈的槍炮聲。
日軍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就發(fā)動了攻擊,炮彈越過宛平城墻,擊中了營指揮部。
6間房間被瞬間炸毀,2名士兵當場身亡,5人受重傷。
不久各連連長沖進了辦公室,他們告訴金振中,日軍已經(jīng)向我陣地蜂擁撲來。
情況緊急,金振中再也來不及多想,立刻下令迎戰(zhàn)。
在第三營的頑強反擊下,日軍傷亡慘重,始終未能靠近城墻半分。
這使得日軍極其不甘和憤怒,眼看攻不下來,日軍駐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決定反咬一口。
他給冀察政務委員會打去電話,詭稱日軍在演習過程中聽到宛平城內(nèi)發(fā)起槍響,導致日軍演習部隊混亂,丟失了一名士兵。
言外之意,日軍懷疑失蹤士兵是被中國守軍捉了去。
時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秦德純接到報告后怒不可遏,他毫不客氣地回懟道:
“日軍在我中國領土上演習本就違反了國際法,所以丟失士兵我方不負任何責任。”
見秦德純不配合,日本特務機關和豐臺日軍威脅說,如果不允許他們搜查,就要用武力打開宛平城。
秦德純霸氣表示,如果日軍一意孤行非要開戰(zhàn),中國軍隊將奉陪到底!
日軍氣急,于7月8日凌晨向清水節(jié)郎所部增派部隊,再次對宛平縣城進行了攻擊。
由于日軍武器裝備先進,宛平東北的沙崗很快被占領。
冀察當局擔心事態(tài)擴大,立即派遣調(diào)查員前往盧溝橋進行調(diào)查。
然而日軍根本不顧雙方還在談判之中,再次向宛平城內(nèi)投放了炸彈,頓時硝煙四起。
無奈,中國軍隊只好發(fā)起反擊,盧溝橋事變正式爆發(fā)。
日軍為何如此著急開戰(zhàn),不愿意等事情調(diào)查清楚呢?原因是,這是他們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的一個借口罷了。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嘗到甜頭的日軍,欲望也就越來越大,演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發(fā)動戰(zhàn)爭。
而那個所謂的失蹤士兵其實早已找到。
這位失蹤的日軍士兵名叫志村菊次郎,20歲時從東京應召入伍,是一個傳令兵。
當天日軍演習時,志村菊次郎因拉肚子去解手而離隊,返回時卻迷失了方向,因此延誤了歸隊時間。
就在日軍要求搜城時,志村菊次郎就被清水節(jié)郎派出的士兵找到了。
原本誤會到此就應該解除,但抱著侵華的目的,日軍非但沒有向中方交涉,還封鎖事實,對宛平城發(fā)起進攻。
日軍如愿挑起戰(zhàn)爭后,就悄悄把志村菊次郎送回到了日本。
毫不知情的中國軍隊,就這樣被日軍潑了一盆臟水,不得不展開還擊。
據(jù)說志村菊次郎依舊沒能逃過上戰(zhàn)場。
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日軍明顯力不從心,只好再次在國內(nèi)征兵,于是志村菊次郎又被征召入伍。
1944年,志村菊次郎在緬甸被中國遠征軍擊斃。
就因為一個小小的誤會,就被日軍將計就計,給中國人民造成了無法逆轉(zhuǎn)的傷害,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后,中國軍隊才洗刷了“冤屈”。
曾任日本駐天津的特務機關長茂川秀和承認:“盧溝橋事變的第一槍是日本放的。為了擴大兩軍沖突,指使部下鳴放鞭炮的是我。”
如今導致印巴發(fā)生沖突的槍擊事件,就像是另一種形式的“士兵失蹤”,都是發(fā)起戰(zhàn)爭的一種卑劣手段。
究竟槍擊事件的幕后黑手是否真的為巴基斯坦,或許只有印度總理莫迪知道了。
總之,每次戰(zhàn)爭的爆發(fā)受傷的永遠是人民。
就在4月26日凌晨2點,印度在毫無通知的情況下突然開閘泄洪,導致巴基斯坦50多個村莊瞬間被淹沒,傷亡巨大。
對此,巴方進行嚴厲譴責。
實際上,制造極端手段往往都無法解決問題,像印度這樣帶有報復性的作為,只會讓沖突加劇。
只希望戰(zhàn)爭不要到來,人民不要受到傷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